生活是一本书,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贝丝•蒙德•康尼
曾经很久一段时间,我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痛苦中的精神状态中,我感到一直信奉的很多人生信条得到了摧毁,我的人生价值观得到了颠覆,我经常在深夜里醒来躺在床上黑暗中抑制不住地流泪,坐在公交车上会突然一瞬间莫名其妙地泪流满面。
我想,我进入我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段。
我疯狂地在书籍中寻找答案,作家冯唐说:让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但“混蛋”真不是自己追求的目标,多年对自己的反思,觉得自己性格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些。
我在寻寻觅觅中深刻体会到:“没有在深夜里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一个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艰难的,但,面对困境,要活着,甚至,我可以选择不痛苦。但那时候的自己是没有这样的觉醒意识的。
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我不断地反刍,心中对这些年思索的某些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作者讲述地如何面对困难,困境,对我来说,更有醍醐灌顶之效。
史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当我囫囵吞枣般咽下这苦口良药,并承认是自己选择了痛苦之后,我渐渐认识到我的确可以选择不痛苦。”
他是以20世纪美国神经与精神学教授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人生经历启发来阐述的。在最恶劣的人生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觉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因为,与其他动物不同,只有人类拥有四种天赋,即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
史蒂芬•科维也觉得说,他人生当中最大的发现,就是从刺激到行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
这人性的基本原则发展出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面对困境,对于痛苦,已故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曾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圣雄甘地也曾经说过:“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可见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竟然会放任这些伤害戳在我们心上。
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
既然人生实艰,我们就用积极主动在黑暗的人生洞穴中活出阳光的味道。
我想起了一度支撑我,给予我精神力量的叶嘉莹先生。
1、拿回自己人生的选择权,专注自己的“影响圈”。
读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看她品诗论词,看她讲述“弱德之美”,九旬的叶先生,花白卷发、素淡妆容,如同一阕宋词,宁静,温润,雍容。
叶嘉莹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女子,是在面对风雨飘摇、苦难重重地人生,颠沛流离、打击不断地生活中,不断地拿回自己人生的选择权,一路披荆斩棘地闯了过来。
叶嘉莹,笔名迦陵,著名学者、诗人。
她出身名门,母亲是教师,父亲在航空公司任职,家中藏书丰富,本人更是才貌双全,聪慧早熟,多愁善感,但13岁少女的美丽憧憬被卢沟桥的炮声打碎。父亲随民航公司仓促南迁,音讯全无。家中只剩下叶嘉莹与体弱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
她是长女,自己要读书上学,也要照顾多病母亲,教导和照顾弟弟。每天忙里忙外,煮饭、缝衣,自己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仅有的布料给弟弟缝成了新衣。抗战进入最艰苦的第四年,母亲因病亡故,生命无常,17岁的叶嘉莹第一次领教了生命的苦难。
国难家祸,生活的艰难压在了未经世事的叶嘉莹身上,她却带着梦想、才情、骨子里的韧性,开启了对古典诗歌的追寻之门,与启蒙老师顾随先生诗词唱和。
1949年,她离开了自己生活了24个春秋的老宅,与丈夫移居台湾,却赶上台湾白色恐怖,丈夫被拘捕,囚禁狱中。不久,正在学校教课的她,连同吃奶的女儿,一同被警察带走。
所幸,警察局长看她带着喂奶的孩子,不易,将她释放,但工作没了,家也没了。
她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流离失所,四处奔走,辗转于亲戚朋友之间,勉强维持生计。无家无业的日子持续了四年,丈夫出狱以后,脾气暴躁。
她曾经想过自杀,也许是因为女儿,支撑她渡过了那场艰难岁月,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因为她的努力,因为诗词鉴赏能力的突出,她被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聘请为教授,举家移民到北美。
刚到北美,举目无亲,语言不通,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需要养育,八十多岁的老父需要供养,丈夫多病不能工作,全家日用开支全靠她一个人。刚接受邀请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她,不会英语。
人到中年的她,白天努力操持家务,尽一个主妇之责,照顾好每一个人。晚上夜深人静,家人都熟睡之时,找到空闲努力补习自己的英文;没有老师,一切只能靠自己,每天要查英语单词到凌晨两三点钟。
她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后来,她能用流利的英语讲授诗词,而英语也给了她另一个世界,逐渐发现了把西方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解释结合起来的方法,开创了叶嘉莹诗词研究的新局面。
事业如日中天,苦难却没有离她而去,没想到她那结婚不到三年的长女,和丈夫在一次出行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白发人送黑发人,她的精神寄托没有了。在极度痛苦的时候,她便关起门来写诗。她写下了许多首《哭女诗》“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夜深人静时,她用诗歌来宣泄痛苦;白天,她用讲课来抚慰心灵。在不能回避的苦难中,她再次完成了生命的超越。
她用“弱德之美”,诠释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的本质性。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正是她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如自己所处的激荡时代,自己的家庭状况,选择日复一日地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自己毕生的热情投入到诗词创作,解读、传播的事业当中,才从诗词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超越。
如果她全神贯注的关注于“关注圈”,紧盯环境的压迫,丈夫的颓废,女儿的罹难等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一味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她可能只能度过充满抱怨和碌碌无为的一生。
如科维所指,拿回自己的选择权,首先要做的就是专注于自己的“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扩大影响圈。
“影响圈”不是静态的,是不断变化的。积极主动的人,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是,他们的能量是积极,影响圈不断扩大。而焦点关注“关注圈”,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产生消极能力,从而使影响圈减小。
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给叶嘉莹发贺信,信中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人民日报评论她:“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上世纪70年代末叶嘉莹先生听到国内缺少教师以后,毅然决然开始利用假期返回祖国授课,至今未辍。九旬的叶嘉莹说,“我以前的苦难是非常多的,可是我现在觉得,我真正的寄托、我的心意是在传承”。
在远离中国三十年后,重新回到了祖国。
三十多年来,她自掏腰包,往返中国,到各个学校免费授课。除了传道授业之外,她还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1997年,她捐出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半退休金,近10万美金,在南开大学建立奖学金,资助莘莘学子。
2019年,叶嘉莹又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
这些年来,她捐出积蓄,变卖房产,已累计捐出3558万,支持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
这个捐出三千多万的老人,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节俭。吃上不讲究,有些衣服破了洞,就自己缝一缝,一穿就是30年。名与利,对她,如浮云。她看重的,是诗词,对民族的重要作用。
通过传承诗词文化,人到暮年的叶嘉莹生命的势头趋向了顶峰。
坎坷连着苦难,她还给生活的是宽容悲悯。
2020年感动中国对叶嘉莹的颁奖辞这样说:“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成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叶嘉莹超越了痛苦和环境,让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和升华,并对他人产生了震撼,以及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不可否认,我们的基因、成长环境和苦难影响着我们,但我不认为他们能决定我们。
【写在最后】
用这段话来勉励平日中会有负能量的自己:消极被动的人在冲动下做选择。他们就像一罐苏打水,当生活动摇了他们,压力指数就会暴增,然后突然就爆炸了。积极主动的人权衡价值后做选择。他们三思而后行。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控制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但是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于生活在类似碳酸作用下的消极人士不同,积极主动地人像水,尽情摇晃吧,他们永远保持平静、冷静,一切尽在掌控。
做水还是做苏打水,取决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