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论银行股投资

上一期我们给大家分享了2018年巴菲特致股东信中对于伯克希尔的五大重要资产布局的介绍,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伯克希尔的第二大重要“果林”股票投资组合都重仓了哪些股票。


伯克希尔15大重仓股

上图显示,伯克希尔前十五大持仓股票,合计持股市值1503.34亿美元,排名第一的是苹果,持股市值高达402.71亿美元。分行业来看,持股市值最多的是银行,分别是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美国运通、美国合众银行、摩根大通、纽约梅隆银行和高盛,合计持股市值高达765.49亿,占前十五大持仓股市值的50.92%。由公布的成本和目前的市值计算,前十五大重仓股,合计盈利高达636.38亿美元,而银行股带来的盈利合计355.80亿美元,盈利占比55.91%。

问题来了:为什么巴老爷子如此钟爱银行股呢?又是如何选择银行股的?

巴菲特购买银行股的历史

1、Commonwealth Trust Co. of Union City
1958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提到了一笔投资,占当时所有持仓比重高达25%,这笔投资就是Commonwealth Trust Co. of Union City。当时,这家银行的股价只有50美元左右,但其内在价值却高达125美元。但在巴菲特想要重仓这家公司时,却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后来因为巴菲特无法控股这家公司,加上又有其他更低估的投资标的,就在80美元卖出了。

2、伊州国民银行
1969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提到了伯克希尔新购买的两家公司,其中一家就是伊州国民银行,收购的股份是97.7%,相当于全资控股了这家公司。

当时的伊州国民银行的资产规模在一亿美元以上,买入的理由,在1969年的年报中,只有简单的几句话:经营特别出色,控股公司有我欣赏和敬佩的经营者。至于为何经营特别出色,当年的年报里并没有说明,直到1971年后,巴菲特才在年报里陆续介绍了它的优秀。

伊州国民银行是Gene Abegg在1931年创建的,巴菲特收购后,继续由Gene Abegg(董事会主席)和Pete Jeffrey(总裁)经营,在他们的经营下,伊州国民银行的ROA(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一直维持在2%以上,而这样的回报率是其他大银行的三倍。我们统计了国内主要大行的目前的ROA,大部分都在1%左右,基本上只有伊州国民银行的一半。


国内主要大行ROA

而这样出色的业绩是在以下情况下取得的(1976年描述):
(1) 对所有的储蓄账户支付了法律所允许的最高利息;
(定期存款超过总存款的三分之二)
(2) 保持了很好的流动性;
(出售的联邦基金+持有的6个月以内的美国政府及其下属机构的债券大致等于活期存款)
(3) 避免高利率的低劣贷款;
(1976年的贷款损失为1.2万美元,坏账率是0.02%,和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这是一个很低的坏账率。)
(4)严格的成本控制。
(尽管公司的定期存款从3000万增加到9000万,其他业务也有显著扩张,但是雇员数量却保持着1969年的水平。)

从1969年到1979年,伯克希尔持有的十年间,Gene Abegg和Pete Jeffrey经营的伊州国民银行,定期存款总额增加四倍,营收增加三倍,信托部门收入增加两倍。(1969年通过的银行控股公司法要求伯克希尔必须要在1980年底前卖掉伊州国民银行的股份。)

3、富国银行
今年我们没有增加也没有处理任何持股,除了Wells Fargo(富国银行)这家拥有良好的经营团队,并享有相当高的股东权益报酬率的银行,所以我们将持股比率增加到10%左右,这是我们可以不必向联准会申报的最高上限,其中六分之一是在1989年买进,剩下的部份则是在1990年增加。(1990年)

买过富有银行的理由:
(1)优秀的管理层
在Wells Fargo,我想我们找到银行界最好的经理人Carl Reichardt与Paul Hazen。他们两个人加起来的力量都大于个别单打独斗,因为每个人都了解、信任并尊敬对方,其次他们对于有才能的人从不吝啬,但也同时厌恶冗员过多,第三尽管公司获利再好,他们控制成本的努力不曾稍减,最后两者都坚持自己所熟悉的,让他们的能力而非自尊来决定成败。

(2)低估的价格
我们是在1990年银行股一片混乱之间买进Wells Fargo的股份的,这种失序的现象是很合理的,几个月来有些原本经营名声不错的银行,其错误的贷款决定却一一被媒体揭露,随着一次又一次庞大的损失数字被公布,银行业的诚信与保证也一次又一次地被践踏,渐渐地投资人越来越不敢相信银行的财务报表数字,趁着大家逃离银行股之际,我们却逆势以2.9亿美元,买进Wells Fargo 10%的股份,买入的股价低于税后利润的5倍,高于税前利润的3倍。

(3)良好的经营
Wells Fargo实在是相当的大,帐面资产高达560亿美元,股东权益报酬率高达20%,资产报酬率则为1.25%。Wells Fargo现在一年在提列3亿美元的损失准备之后,税前还可以赚10亿美元以上,今天假若该银行所有的480亿借款中有10%在1991年发生问题,且估计其中有30%的本金将收不回来,必须全部转为损失(包含收不回来的利息),则在这种情况下,这家银行还是可以损益两平。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非常诧异,还是不明白巴菲特为什么会买入银行股。

事实上,对于银行,巴菲特在1990年的年报里是这样说的:银行业并不是我们的最爱,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性是总资产约为股东权益的20倍(20倍杠杆),这代表只要总资产发生一点问题就有可能把股东权益亏光光,而偏偏大银行出问题早已变成是常态而非特例,许多情况是管理层的疏失。

看到这样的表述,是不是有些不知所然了。实际上,巴菲特对于银行,有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一方面,银行业是个很好的行业,很多银行都有很高的有形资产回报率。银行的收益率如此之高,一部分原因是杠杆效应。1.5% 的资产收益率,在 15 倍的杠杆的情况下,就有了 22.5% 的净资产收益率。

但一方面,银行有时候会发展得特别疯狂,做出一些傻事。管理层会不自主的模仿其它同业的做法,不管这些行为有多愚蠢,在从事贷款业务时,许多银行业者也都有旅鼠那种追随领导者的行为倾向,所以常常也会经历旅鼠一样的命运。(1990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银行破产潮就是旅鼠效应的体现)

如果银行不在资产上去做傻事,它就稳打稳赚钱。

对于银行股,芒格也曾说过:“银行业一直是一个完美的金矿(Perfect goldmine),就象我在不同的伯克希尔会议上多次说过的那样,沃伦与我在这方面都搞砸了。或许我们应该在银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资金。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后来变得比我们起初的判断要高得多。尽管我们在银行业上做得不错,不过或许我们在该行业上的仓位应该更重一些,银行业的赚钱之道简直可怕。

所以,巴菲特虽然钟爱银行股,但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却相当的苛刻。从富国银行和伊州国民银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选择的银行标准是:优秀的管理层、良好的经营和业绩、低估的价格和较大的规模。

银行是一种高杠杆性行业,十几二十倍的杠杆,管理层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被成倍放大,并造成倒闭的风险。所以,巴菲特才会说:“我们对于用便宜的价格买下经营不善的银行一点兴趣都没有,相反地我们希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一些经营良好的银行。

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层,才会避免犯一些愚蠢的低级错误,避免陷入倒闭的风险。而优秀的管理层才会让有形的资产获得持续的高回报,就像富国银行。

从伊州国民银行和富国银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银行的经营和业绩分析上,巴菲特最为关注的有三点:ROA(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E(净资产收益率)和严格的成本管理(可以简要理解为费用率效率,总费用/营业收入)。

但是,对于银行的分析远不是这三个指标就可以简单解读的,巴菲特曾说过:“金融类公司比其它类别的公司都要难研究,他们可以随便报一个自定的营收数字—这个游戏对他们来说很简单。对于银行来说,营收取决于贷款规模和存款准备金,而操控存款准备金的数额是很容易的。

所以,可以通过简单的指标来做些基本判断,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对银行管理层和企业文化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把控风险。

此外,伯克希尔持仓的银行市值来看,最多的是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其规模在美国分别位列第一和第四。至于为什么要选择有规模较大的银行,是因为银行业规模优势非常重要,规模越大银行越难被收购,而且往往能够在更低的价格买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巴菲特论银行股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