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威廉·戴蒙著写的《目标感》一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书中讲到“如何让孩子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读来很受启发。
急功近利的文化实在是太强大、太可怕了。多少人都在问:年薪百万在北京是什么水平?多少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
我们天天想的都是这些急功近利的话题。现在人们对价值观做了一个排序,你会发现,在年轻人价值观中排首位的竟然是实现财务自由。当然,这没有什么问题,人人都有权利追求财务自由,但如果整个社会都把实现财务自由排在价值观的第一位,这就是一个问题。
清楚追求“急功近利”的结果,或者说危害。
作者总结出来追求“急功近利”的三条危害,也就是“矛盾心理、疏离感和愤世嫉俗”。
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盯紧点,对孩子成长有好处,成长快。”还有的家长说:“在酒桌上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会表现,以后提拔就很快,说不定能连升三级。”
孩子听了,也觉得父母不会害自己吧,认为不错,但在“服从”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
他按照家长的话做了,但做完后,没觉得有那么好,反而越做越痛苦。
所以用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出的孩子,孩子会越来越糟糕。因为孩子所做的事和他想要追求的更好的生活是分开的,他越做越觉得没有意义,越做越觉得生活无趣。
有的孩子会陷入不断骂人的状况中出不来,谁敢劝他向善,他就说这是心灵鸡汤,因为他习惯了愤世嫉俗。
避免校园里的急功近利。
现在全世界都在推行标准化考试,用ABCD进行打分。这样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这种标准化考试让孩子错失了学习的意义,很多孩子感受不到深度学习的快乐,他们觉得反正学到最后都是ABCD这样量化的成绩,所以就逐渐产生了学习意义的缺失。
实际上,一个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有没有可能突然对物理学特别感兴趣,然后把物理学研究得非常深入?这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在校园里,急功近利的文化也影响着学习的意义。
家庭中的急功近利。
作者举了一个特别好玩的例子:在美国申请大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学生都是通过写申请材料的方式进入大学。有一天,一个女孩回到家跟她妈妈聊天,说:“妈妈,我昨天看了一个报道,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人在进行人口拐卖,我觉得这件事情特别严重。”
孩子关心人口拐卖的社会话题,这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妈妈说什么呢?妈妈说:“太好了,你可以把它写进你的申请材料里。”女孩一下就没了劲了,说:“好吧,我就是这样想的。”
妈妈的第一反应不在于意义,不在于这件事情能够带来什么思考,而是觉得可以把这些东西写进申请材料。
这样做的问题在哪儿呢?家长把孩子塞进一所学校,但是孩子未必适合这个学校,也就是说,他没有选择一所适合他的学校,而只是选择了一所有面子的学校。
反过来想,孩子的压力也很大,因为这不是他自愿的,他很有可能觉得自己只是父母的工具,帮助父母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
好多家里还充斥着父母“可怕的警告”和“击败竞争对手的计谋”。
有的家长经常会给孩子灌输一些观念,比如“社会很残酷,你需要竞争”
“你要是打不过别人就完蛋了”,全是这些实用的、功利主义的理念,包围着孩子,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抑郁,而不是更开心、更开朗。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从自己做起,从听到这本书做起,一定要倡导更长期的事,倡导对这个社会有意义的事,不去做媚俗化迎合,慢慢地,社会可能会远离急功近利。
(待续)
22年度写作营第164篇,1368字,累计21209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