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这样一个数据,网上有人把培养孩子的方式分为“放养”“一般”和“精养”,不同的培养方式,都需要花费多少钱,并列出了详细表格。
可以看出,即使用最“便宜”的【放养】方式带娃,也得30万。
怨不得现在很多人都在“恐育”,怕自己的经济能力,撑不起孩子美好的未来。所以,“生孩子”这件大事,也被很多已婚未育的夫妻,尽可能地搁置。
毕竟孩子一出生,营养、教育、医疗都得跟上,一圈下来,简直是“碎钞机”的节奏。
1.生一个孩子,一定要很多钱吗?
曾有人做过一个街头采访,大多数年轻人都表示:没钱不会生孩子。
“自己都过得不好,何必去为难孩子呢?”
“没钱生孩子,感觉是不负责任,因为你可能给不了他很好的生活。”
“经济上不能支持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吧。”
蔡康永也曾说过:“父母不需要为爱做准备,能做的准备就是金钱。”
但也有人认为,有钱没钱,跟生不生孩子关系不大。
奇葩说曾经就“没钱要不要生孩子”展开过辩论。
选手邱晨认为,无论你有多少钱,孩子出生后,都会觉得钱不够花,因为爱孩子就是不计一切地投入;但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欲念,才会更努力地赚钱,从男生变为男人,从疯狂变得隐忍。
他说:“生孩子和有没有钱真的没有多少关系。
没有钱可以去挣,而且与那些一开始就有钱的家庭相比较,作为一个从零或者从比较低的地方开始奋斗的人,你能给你孩子的礼物,还多了那么一份。
那就是让你的孩子,亲眼目睹着你,为了他而去奋斗,为了他去付出去拼搏,这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深以为然。
有些人恰恰是在生孩子后,有了赚钱的动力,拼搏出了好未来。
比如王思聪的父亲,王健林。
王思聪出生前,王健林仅仅是一名工资可怜的公务员,生活安逸却不富裕。
孩子出生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舍弃了令人艳羡的“铁饭碗”,投身激情澎湃的商海。
从此开启了“超级劳模”的生活节奏:行程连轴转,一天数次横穿中国,甚至出境……
“王健林的一天”在网络疯传,却只是他疯狂发力的冰山一角。
靠着这种异于常人的勤奋,他终于创办了万达帝国,并多次蝉联中国内地首富。
与其为了孩子攒钱,倒不如为了孩子的诞生努力赚钱。毕竟生命的到来,不会总在计划之中。
2.孩子的快乐,与金钱有多少关系?
如果说王健林只是一个个例,那我们来看看普通的家庭里,是如何面对养娃这件事的。
《三十而已》里面,除了三位女主角的精彩,还有值得回味的各种细节,尤其是平凡却温馨的煎饼摊一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繁华的魔都,他们就像大海中的最其貌不扬的一滴水,普通,没有一丝声响,却温暖和谐,治愈着所有人的心。
车水马龙的大上海,妈妈带着孩子出摊卖煎饼,爸爸送快递。每一天都过的那么类似。
流动的手推车,简陋的出租屋,就是孩子的整个童年。
但就在这看上去几乎重复的每一天里,对于家人的陪伴和爱,却各不相同。
妈妈会给孩子煎爱心形状的鸡蛋,目光里总是爱意满满,孩子兴奋又满足。
爸爸心疼老婆孩子,会帮着老婆出摊,还时不时地给孩子送来小画书,让他开心得不得了。
孩子懂得妈妈的辛苦,会在有着大太阳的夏天,躲在妈妈身后,悄悄吹散妈妈衣服上的“雪花”。
他们各自给了彼此最好的爱和陪伴,即使住的出租屋再简单,被一家三口爽朗的笑声充斥着,也让人心生艳羡。
诚然,煎饼摊这对父母,不能给孩子提供华衣锦食,不能让孩子上辅导班,也不能给孩子住学区房。
他们可能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努力生活,用爱滋养着彼此,滋养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却足以打动人心。
微博上有很多人,都在感慨这种平凡而真实,温暖而热烈的生活。
平心而论,我们每个人都想一生下来就生活富足,不用为生计发愁;谁愿意一生下来就面对无底洞似的贫穷呢?
但陈咏开站在孩子角度,提出的一个相反观点,打动了我。
他说:
“孩子的快乐与金钱无关,孩子真正关心的是父母快不快乐。
如果父母不开心,就算家里再有钱,我也不开心;
可是如果父母可以开开心心地每一天,就算家里再没钱,我也可以活得很开心。”
诚然,家底丰厚的父母,一定会给孩子提供更物质的生活,普通家庭的父母,提供给孩子的物质生活的确会受到很多局限。
就像《三十而已》中,许子言可以住豪宅,吃各种好吃的,上最顶尖的幼儿园。
但他的快乐,未必比煎饼摊的孩子多。
煎饼摊夫妇早出晚归,这种日子很苦很累,却代表了大多数普通人,在简单的生活中,他们互相取暖,努力过好平凡生活的每一天。
煎饼摊男孩,自然会从他们身上,读懂奋斗与拼搏,长大后一如既往,稳健地走好每一步;
他也会深谙爱的含义,长大后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传递普通却有力的温暖。
这些,与钱多钱少无关,与爱有关。
诚然,钱能带来物质的富足;但爱却能造就一颗健康的心灵,即使生活贫难,也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
这种拥有快乐的能力,无价。
3.没钱,孩子会输在起跑线吗?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儿考上大学后,同宿舍的室友个个都会才艺。只有她,从偏远的山村考进来,从小就只会读书考试。
所以,当室友在七嘴八舌地讨论时,她只得默默地躲在角落。
那种落寞的感觉,在她工作后,依然记忆犹新。
扎心而现实。
无疑,今天的教育,越来越拼家境和资源;家境一般的孩子,仿佛一出生就落后了。
但真是如此吗?有了钱,孩子就一定能成才?
美国教育部曾对2万个家庭,做过一项“儿童早期纵向研究”,分别列出了对提高孩子成绩有用和无用的8个因素:
对孩子分数有用的因素:
1、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2、父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母亲在30岁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
4、孩子出生时体重较轻
5、父母在家说英语
6、孩子是领养的
7、父母参加p t a(家长与教师联合会)
8、家里有很多藏书
对孩子分数无用的因素:
1、家庭非常和睦
2、父母最近刚刚搬到一个较好的社区
3、母亲在孩子出生到上学这段时间不工作
4、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5、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经常被打屁股
7、经常看电视
8、父母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可以看出,“给孩子读书”“好社区”“带孩子去博物馆”这种钱能买到的东西,对孩子提升成绩是无用的;而“家里有藏书”“父母在家说英语”等具体行为,才能真正影响孩子。
出身贫困的王心仪,以707分考入北大,之后发文说自己“感谢贫穷”,引发了网友热议。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成功了才感谢;要是没有成功,谁会感谢贫穷?
但我认为,她并不是喜欢过苦日子,毕竟贫穷曾给自己带来很多阴影:没钱治病、衣着破旧、受尽嘲笑、上学不便……
她感谢的是贫苦生活中那些希望与美好。
尽管生活很苦、很难,但妈妈和弟弟无穷的爱和支持,让她在贫苦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很幸福。
就像她说的:“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很完美,而是可以忽略那些不完美,尽力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的美好和阳光。”
孩子的快乐,一定是父母给的,而不是金钱给的。
所以,孩子的成绩好坏,根本上还是在于父母的特质,而不是行为。
千万不要以为,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孩子就一定会远超同龄人。
其实,父母只有先把自己变得更优秀,也自然会拥有一个优秀的孩子。
好的身教,胜过千万句言传。
就像董卿说的:“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养孩子,也是在养自己。
与其纠结“没钱要不要生孩子”,不如先想好“为了孩子,可不可以变为一个更好的人?”
为了孩子,努力赚钱养家;
为了孩子,不断充电,学习各种技能;
为了孩子,变得有责任感,去勇敢地乘风破浪……
这都比有了上百万、上千万存款再生孩子,更为重要。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的天花板。
而在此之前,父母的爱和陪伴,则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