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唤童心,低头悟智慧

推开一扇岁月的门扉,时光,从指缝间悄然滑落;日子,在平平淡淡中匆匆溜走。仿佛左脚刚入了浅夏的五月,还未曾抬腿,右脚便要滑入多彩的六月。举头,回望儿时的我们;低头,思考成年的我们,千思万绪,感慨无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未曾识字,不曾懂得,儿时这首三字经便入了我们的耳。经年后,细思量,“人之初,性本善”不正吻合了儿时的我们,“性相近,习相远”不也契合了成年的我们。

儿时的我们,简单、快乐、无忧无虑,生活多姿多彩;成年的我们,复杂、忙碌,心力憔悴,生活一地鸡毛。


举头唤童心,低头悟智慧。既然,人生免不了人情冷暖,生活免不了酸甜苦辣,那就循着儿时声声入耳的《三字经》步履,步入底蕴厚重的经典诗词,从中拾捡起童心童趣,安放清浅时光,写意流金岁月。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居即事》唐·崔道融

诗中小孩萌态十足!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忙地打开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这首诗写小孩的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小孩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清·高鼎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情绪,给我们美好的情绪感染。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这首诗平易自然,真切感人,形象鲜明,别有风趣。前两句白描场景,后两句转入画面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特别是“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形象贴切,将儿童快速奔跑追逐,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清·袁枚

这首诗写一个牧童悠闲地骑牛漫步,唱着嘹亮山歌,歌声在林中传响。忽然,他停住了歌唱,静悄悄地立在那里,啊,原来他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诗歌朴实凝练,只用了二十个字,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传神至极,牧童在那一刹那间的神态被描绘得极为逼真自然。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这首诗,栩栩如生刻画了一个垂钓孩童,一个只属于孩子身上独有的活力,灵动与传神。诗中孩子是让路人不要乱动乱问,保持安静,不想惊了正在垂钓的鱼。分明中,我们却隐约可以看到:孩童的眼里神采奕奕的好奇与渴望,甚至可以看到鱼儿上钩之前那绷着小脸的静静忍耐,待目的达到,可能紧接着就是一声欢呼,一脸欢欣,孩子毫不作假的快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这首诗读起来并不轻快。缘于儿童的存在,引发了诗人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光的变迁。孩童们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不懂得一个风尘仆仆的人怀着怎样热切的归心,对人世沧桑又有着怎样的感慨。他们只是问出了一个面对陌生人时很寻常的问题——你从哪里来?淡淡的一问,却是重重的一击。而诗人却在孩子的脸上得到了答案——年深日久,家乡,自己真的已经离开了太久了。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这首诗,似一幅田园画,也似一张童趣图。花开花落的时节,定然有恋花的蝶儿飞舞,也会有戏蝶的孩童追随,那些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儿童形象仿佛伴着扑面而来的春色一起跃入我们脑海。聪明的黄蝶飞入了黄色的菜花间,孩子们便找不到了,留下一脸懵懂的好奇。

有些树是先开花后长叶,每到春季,它们争先恐后地盛放,枝头缀满了繁花。暮春时节,花落,叶出,有着嫩绿色的娇柔,还无法形成浓厚的树阴。而诗中却有这样的树,它们长在疏落的篱笆旁,长在延展的小路上,形成了静态的美好,会让漫步于田园的人们心情也变得恬淡。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唐·李白

这首诗整个场景都显得热闹欢快,孩子们的存在尤其渲染了这样的气氛,而诗人也确然有孩子般的率真明朗,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李白。

与其说这首诗中有小孩子嬉笑着牵人的衣服,倒不如说诗人自己就高兴得像个孩子。此时,诗人已年满42岁,过往的生活虽也潇洒,但还怀揣着远大的抱负,此时得到皇帝诏书,实现理想抱负可期。诗中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么疏狂率性,尽现激情与喜悦。一个开心的人,眼中所看到的生活也是开心的。白酒新熟,黄鸡正肥,有仆童为他炖鸡斟酒,有儿女在他膝下笑闹,可以放歌,可以起舞,可以策马,可以追梦……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这是一首关于初夏午后的诗作,即有入口之味,又有入眼之景,还有入梦之幽,亦有入心之闲。在即时这个时节读起来,会带给我们一份别样的厚重?夏日幽长,容易倦怠,若能睡个午觉,那是再好不过了。而周围的环境又是那样的安然,可以看见芭蕉的绿叶映在窗纱上。

虽然刚睡醒时的状态是有点无精打采,但是没关系,活泼的儿童会立刻唤醒那无聊的沉闷。他们追戏柳花的身影让诗人感受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心,感受到了生活里真实的欢快。


诗中的童真童趣,仿佛是另一个自己,我们曾经也有过如他们一般无忧无虑的岁月。心中都住着一个向往的田园,可能是清净幽深的山间,也可能是纯朴自然的乡村,还可能是秀丽怡人的湖畔。


诗中的童真童趣,带给我们盎然的生机,让我们领略到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美好心情,这种动态的生机,是人与自然唱和出的蓬勃生命力。这种力量,隐约让我们能够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此时此刻,内心油然生出浅浅的柔软:一半烟火谋生活,一半诗意许清欢,风景人事在路上,欢喜触动在心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举头唤童心,低头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