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国古代外贸经济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袁腾飞在《百家讲坛》栏目中说宋朝经济占当时世界GDP的80%,是明朝的10倍,而高晓松更是夸张,他说宋朝的经济占到了当时世界GDP的90%。
这是什么概念呢?
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值,按照他俩的说法,宋朝已经富裕到比全世界其它国家加起来之和还富裕四倍的程度了,但我们知道,事实上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改革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宋朝财政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了,光从这点来看就知道宋朝经济远没有他俩吹嘘的这么无敌。
那么,宋朝到底从外贸这块赚到了多少钱呢?
宋朝的经济总量,又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1、
其实,宋朝经济到底有多繁荣这个话题,十多年前就引起过争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森.麦迪森在他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公元1000年时,亚洲(这个亚洲是除日本以外,所有的亚洲国家之和的概念)收入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二以上,西欧则不到9%。在1820年,它们的相对比重分别是56%与24%,而到了1998 年,亚洲的份额大约为30%,西欧与西方衍生地区加在一起的份额大约是46%。
按照安格森.麦迪森的计算方式,他将宋朝的GDP替换成了美元来换算,在他的观念中,宋朝公元1000年的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约占到了全世界的22.7%。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据更多是基于他个人的推测,严格算起来是缺乏足够的史料做支撑的,连他本人也在论文里明确点明这只是基于公式做出的推测。
但即便如此,在以讹传讹的情况下,互联网也让我充分认识到,人有多大胆,这数据就有多夸张。
短短十几年,这个数值就从22.7%,一路飙升到了60%、80%、90%……
如此浮夸的涨幅,一点都经不起考证,我可以明确地说,无论是60%,还是80%、90%都是虚假的,相比起来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左右更有可能。
而且,宋朝的经济并不是一开始就很繁荣的。
在宋朝建立之初,有一年正月十五,宋太宗喝到尽兴处,就当着群臣吹牛皮:
“五代的时候,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自从我亲政以来,万事都井然有序得到了治理,这说明国家是繁荣还是混乱,还是要看治理的人的能力。”
结果宰相吕蒙正在听到这番话后,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皇帝所在的地方,士大夫和老百姓都自发聚集过来,因而京城能繁华至此,但是我曾经见过都城外不出数里的地方,‘饥寒而死者甚众’,不是都像都城这样繁华的,愿陛下不光看到眼前的景象,还要把目光看向更远的地方,这才是老百姓的幸福。”
从宋太宗和吕蒙正这段对话,我们就可以看出经过五代十国几十年的纷争,初创的大宋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富裕。
那么,宋太宗该如何破解这一困境,为大宋经济复兴注入新的生机呢?
他还真想出了一个天才的点子:外贸。
2、
经济学上,将投资、消费和出口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去年我国全年GDP为114万亿,其中外贸的贡献为39.1万亿,从这个数据便可以直观感受到外贸强大的商业价值。
宋太宗之所以选择对外贸易作为突破口,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宋朝的本质依然是农业社会,在宋太宗至道三年,农业赋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65%,而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宋朝想依靠农民种地恢复盛唐时期的经济水平,无异于天荒夜谈。
要发展,首先得有钱。
我们所谓的货币其实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古人都是采用物物交换的贸易模式,在社会早期的时候,商品种类很少,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交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商品之间的交换变得更加频繁,交换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原本物物交换的模式不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比如某人拉着一头耕牛到市场上想交换两把青铜斧子,而拥有斧子的人却想交换羊,两个人所需求的商品各不相同,最后谁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后来随着部落、国家等社会组织的出现,组织的领导者为了市场能更好地发展,他们就以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与组织成员达成协议,利用一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来为所有的商品定价,这样大家就能通过这种特殊的商品,去自由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了。
而这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我们所说的货币。
正因为有了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存在,所以在贸易的过程中,无论是我们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具体产品,还是我们提供的服务这一抽象的“商品”,都能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统一和替换”。
【物物交换示意图】
宋朝的货币主要是铜钱、铁钱和交子,偶尔也使用金银、布匹作为货币结算,钱这个东西其实并不是制造得越多,社会就越有钱,如果国家发行的货币超过了国内商品总值,那货币反倒会更加不值钱。
大宋在科技、文化生产力都占据优势,但国内市场供需不平衡,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要想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想一个主意,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商品在全世界打开销路、占据市场,获取利润,然后再利用这个优势购买国内需求量大的商品反哺国内市场。
等到国内的商家赚到钱了,他们自然就有足够的动力去思考如何提高生产力、创新技艺这样的问题,如此一来既能激发社会活力,让整个社会主动去追求进步,又能让陷入发展瓶颈期的大宋经济摆脱困境进入高速腾飞的阶段,属于是一举多得的好想法。
另一方面,中国的外贸经营之路,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不过,虽然岭南先民早在先秦时期开始就通过海路和南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区域做生意了,但是由于其多是居民自发的行为,贸易规模远远无法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因此,长久以来,从秦汉到唐朝历朝历代都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阿拉伯人、欧洲人、非洲人等等不同区域的商人做交易。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源自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安史之乱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当时相对还比较落后的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大量财富,这些资源都为南方的经济开发打下了基础(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能使得商船可以到达更远的海域)。
后来,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国力衰弱,加之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中央朝廷再无力维持在西域的影响力,原本兴盛的陆上丝绸之路也因此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的命运。
到了宋朝时期,北方兴起的西夏、辽国、哈拉汗王朝等势力更是彻底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在这种背景下,宋太宗要想和外界交流便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完成。
但这种问题不是想想就能自己解决的,一坛深巷中的好酒想被酒客知道,可以通过散发香气来展示自己,同理,一个国家若想吸引别人,也是需要向外界展示自己的。
宋太宗想出了一个非常粗暴,又非常败家的主意——购物消费。
3、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987年,宋太宗下达了一条极为特殊的命令,他派遣了八名内侍以官方的名义分四路到南海各地购买奢侈品:“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
以宋朝当时并不富裕的财政,宋太宗还这么做,其目的显而易见——招商引流。
为了进一步吸引商人从事海外贸易,宋太宗还特别下令广州市舶,针对部门商品,国家财政补贴“每岁商人舶船,官尽增常价买之”。
您瞧这买卖做得,宋朝不仅自己主动出国消费,展示东方大国遍地黄金的形象,他还专门高价收购外来商品,这等于是告诉对方:我大宋有钱,你只要来我大宋做买卖,我把货都给你高价收购了,保证你赚翻。
逐利是商人的本能,任何一个正常的商人,看到宋朝这样撒钱招商的做法,恐怕都难以抗拒这份诱惑吧?
宋太宗的做法,其实和现在各国花大价钱办世界杯、奥运会是一样的,短时期内,他付出了大量的金钱,从长远来看他只要能靠着这些投资,吸引来大量的外来商家,他就是稳赚不赔的。
前文我们说过,宋朝在科技、文化这些方面其实是走在当时世界前线的,西方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肯通过丝绸之路和我们做生意,就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商品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宋朝虽然表面上亏钱买了一些奢侈品,但是这部分引流的钱,很容易就能通过瓷器、 陶器、丝锅、布帛等具有高市场竞争力的商品连本带利赚回来。
从历史的发展轨迹也能证明,宋太宗的做法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短短十几年间,宋朝就建立起了一条庞大的海外贸易线,这条线通过海路链接起了宋朝和南海诸国、印度、阿拉伯国家、东非国家、埃及,以及欧洲诸国的贸易网,每年都能为宋朝带来巨额的财富。
宋高宗曾经评价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前文我们提到过,在宋朝初期,农业赋税收入占宋朝国库收入的65%,到了宋神宗后期,某年宋朝的赋税收入是7070万贯,其中农业税仅占百分之三十,工商业税却占了百分之七十,这里面海外贸易占了很大一部分功劳。
由此可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促进宋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