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

其实我以前一直都非常反对讲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书,包括很多人会问过我,为什么不讲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的书。那本书的成书年代很早,跟我们今天读的书的种类和风格已经差距很大了。而且研究读书的方法很难让你变得会读书。我经常跟别人讲,你如果真的想要解决读书的问题,就去读就好了,能读多难就读多难,哪怕你一开始读一些花边的,读一些轻松的,读一些武侠的,只要你坚持读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回归到经典当中。

但是每次见到书友,都一定会问:没有读书的方法?怎么样选择一些好书?为什么你推荐的书我们经常都见不到?你这些书是怎么选出来的?怎么能够把一本书读完?怎么能够抓住这本书的重点?所以我后来觉得,说不定这是一个真问题,是很多人真的要去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就写的这本书,叫作《读懂一本书》。从选书然后到读懂它,到怎么样拆解它,到怎么样把它表达出来,形成了一套流程和方法。

那么首先我们想要探讨的,就是关于读书的几个常见的误解,就是有很多人觉得说读书没用,这是我们在市场上听到的特别常见的一种说法。说读书并不能够直接带来什么好处,我还不如多去阅人无数,多去见人。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我说你每天见人,阅人无数,你见过达·芬奇吗?你见过孔子吗?你见过拿破仑吗?这些人你可能都没见过,你见到的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所以如果你希望通过自己阅人无数来逐渐地变得更厉害,那你只是被你周围的人困住了,你跟你周围这些差不多的人,困在同一个时代,拥有着同样的困惑,而你还觉得大家可能都差不多,自己还挺好。

实际上,如果我们想要跳脱出当下的困境,我们必须得能够通过书,才能够和古代的那些伟大的先人们产生连接。甚至当代的人,如果他在国外,你跟他没法建立起来任何联系,也得通过书籍来建立,所以塔勒布曾经说过,读书是唯一有效的培养一个人才的方式。他把哈佛大学所做的那种教育,叫作教小鸟飞的模式,就是你看起来,学校给一个人才设定了一套框架,说你将来如果想成为一个工程师,那么你要学这个学这个学这个,把这些东西拼凑在一起,你成为一个工程师。

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大量的人根本不是这样成才的,你去看爱因斯坦,看牛顿,他们都是进入大学,只是个引子,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剩下来的事全是通过看书来解决的。所以通过一本书,带出又一本的新书。每一个人身上所具备的需求和弱点,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希望通过在教室里边用批量化的生产,一个老师给你划定的内容你学会了,就能够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几乎不可能。因为老师跟你也不一样,老师也不知道你的弱点是什么,老师最多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差不多的人,你没法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所以所有这些杰出的人,无一不是在利用读书这个具有弹性、又没有边界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你只需要跟一个图书馆连接起来,这时候你可以和你们同班,哪怕你的同桌都产生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

所以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够个性化地成长,才能够实现Keep Learning,就是我们说的持续学习。因为到今天你会发现,一个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应付现代社会高速地变化。一个大学毕业生不再是一个知识精英,而是一个年轻人,一张白纸,走到了这个社会上。这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够持续学习,不能够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技能很快就会被淘汰。

那天我在视频上看到一个场景,就是终于有人发明了洗头的机器人。就连洗头这样的事,大家觉得这事肯定得人洗,结果有人发明了一个机器人,像章鱼的触角一样,把一个人脑袋在那儿洗,洗得很舒服,根本不需要人。所以如果你希望通过一个固定的技能,这一辈子就靠它养家糊口了,你不需要再读书学习了,我只能说,你的未来很危险。

那么读些什么样的书呢?有人说要多读一些有用的书,有人说不要只读一些有用的书,这就经常会产生很多碰撞,有人倡导读无用之书等等。在我看来,好书没有没用的,就是你非得说《红楼梦》没用,《红楼梦》让我们产生人生的感叹,让我们谈恋爱的时候跟别人有谈资,让我们能够在心灵的深处安慰自己,怎么能说它没用呢?或者你说柏拉图没用,西方哲学没用,东方的《老子》《庄子》没用,魏晋玄学没用。没有,它都有它的用处。这种说读无用之书的这种语调,会使得大量的普通人,可能远离了读书这件事,他会认为说,我还没吃饱饭,我干嘛要去读那些没用的东西?

实际上,读每一本好书一定都有用。所以我们应该小心的是,不要读坏书,应该尽量去读好书。那么读书一定有用,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事业、家庭、心灵,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我个人就是从读书教孩子开始,体会到了读书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然后用读书学到的东西创办企业,用读书学到的东西来带领团队,甚至现在用读书学到的东西来养生,全都是在用读书改变我自己的生活,所以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体会到读书的好处和乐趣。

那有人说,我读书读不懂,我喜欢读一些我喜欢的书,那些书我不喜欢,所以我不想读。在这个时候我就要劝大家说,如果你只读那些能够读懂的书,或者只读那些你有兴趣的书,你会很容易陷入到“存量技能”的陷阱当中。我们叫有一本书叫作《能力陷阱》,因为我经常会见到我们的书友告诉我说,樊老师,我就喜欢听你讲亲子教育的书,你能不能多讲几本。我说我们已经讲过二十多本亲子教育的书了。如果二十多本亲子教育的书,都没能改变你的问题,那肯定不是书的问题。一个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可能一本书读下去,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如果你整天靠读亲子类的书,来安慰自己的心灵,那只能证明,你在听这本书或者读这本书的时候,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安慰。但是放下这本书,你不去改变,那这本书对你没用。

反过来,可能你读一下《达·芬奇传》,你读一下《机械宇宙》,你了解一下宇宙苍生。你知道还有人关注宇宙是怎么来的,还有人关注牛顿的三定律这些东西。这时候你的视野可能会比以往更宽阔,这时候你和孩子的关系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所以不要陷入在只读自己能读懂的书这个陷阱当中,要努力地迈出去这一步,去读一些自己以前不喜欢的书籍。

包括樊登读书APP,现在的选书早已经超过了我们过去所设定的事业、家庭、心灵这三个模块。因为我觉得如果仅在这三个相对实用性较强的模块里边不断地重复的话,大家的趣味和品位都会被限制。所以我们在不断地向历史、哲学、美学、宇宙,去做探索,我希望我们的书友跟我一起,能够探索到知识不断拓展的那种感觉和快感。这个过程当中,就是要学会去读懂那些过去读不懂的书。

也有人说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读书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台灯底下,或者在阳光底下,要一杯咖啡,然后慢慢喝。这种态度其实是针对,文学类的书籍,我觉得的确可以这样。一千个观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所以当你说,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在文学的这个范畴,但是假如你说相对论,我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我有我自己的角度和看法,那就不行。或者你说,我怎么带孩子这件事,我觉得我的办法,就是我独门的暗器,我就喜欢用这个,那你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大量的伤害。所以有些东西不是你私人的事,这是一个公共的知识,这是需要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你得学会,它有对有错。这时候你会发现,不再用读书是一件私人的事,来给自己找不去阅读不去学习的机会。

还有的人会讲,我觉得读书这件事,还是应该自己读,听别人讲不靠谱。听别人讲,叫吃别人嚼过的馍都不香,这是我们小时候老师们常说的话。但是这句话,你如果认真思考它,你会发现,我们在小时候上数学课,你为什么不自己读呢,你自己有数学教材,你自己读就好了,你干嘛听老师讲呢?很简单,因为你读不懂,数学课你靠自己看课本,你看不懂,所以你听老师讲觉得天经地义。那事实上,我们讲了很多的书,我认为在很多程度上受到大家的欢迎,就是因为我们弥补了很多人阅读的缺陷。当你听懂了以后,了解了这本书的主题,再去看,脉络也清晰了,反倒很容易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是我们,关于阅读的一些误解。

我们先解释一下,那怎么选择。我们在一开始选书的时候,有一个TIPS原则。TIPS是四个字母,分别代表我们挑书的四个维度。T,Tools,就是这本书里边有工具,可以学到有一些能够去实践的东西,你像《非暴力沟通》给你一套工具,《关键对话》给你一套工具,《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给你一套工具,甚至《清单革命》也会给你一套工具。有这个工具就能够立刻应用,能够改变你的生活,你看我读了《睡眠革命》以后,马上就发现每天晚上睡五个睡眠周期,或者四个睡眠周期,这是工具性。

第二个,I叫作Ideas。就是你这本书有没有新的理念,新的概念,新的想法,或者有新的发展。上一次有一个作者不远千里从国外跑到中国来找我,他写了一本书,他希望我能讲他的书。然后我说对不起,这本书我不能讲,他说为什么,我说你这个书是个案,是你总结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写出来的这一本书。很好,是一个个案,但它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它并不能够形成工具,也没有新的理念。如果仅仅靠一个个案的成功,我们就把它讲出来,那只是一个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所带来的论证方法叫作归纳法,归纳法的问题在哪儿呢?就是这个案例当中用这个方法成功了,在下一个案例当中用这个方法,未必会成功。在这个家庭当中用这个方法成功了,下一个家庭未必会成功。所以你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天鹅,你见过的都是白色的,你也没法说下一个天鹅不可能是黑色的。直到最后,人们真的发现了黑天鹅。所以用归纳法,举例的方式列举的这些书籍,在我们看来是不够严谨的,我们希望他能够真的通过严密的推理,通过科学的实验,能够产生演绎法所带来的新的理念、概念。

还有想法,然后第三个字母叫P,这个P是practicability,就是实用性,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改变,那如果你具备了T具备了I,我相信就会有实用性。

S是科学性,所以有严谨的科学文献的支撑,然后有相应的实验,具备一定的可证伪性。那要了解什么叫“可证伪性”,大家可以参考我们讲过的那本书,叫作《思辨与立场》,还有《世界观》,你就能够理解科学性的代表。

所以如果一本书,能够经得起TIPS的验证,工具性,理念,实用性,科学性,基本上是我们所选择的范畴。那对于大家来讲,我觉得可以再增加一条,就是有些书不一定是工具,不一定每本书读了,都是要去用的东西,趣味性也很重要,你比如说你读像《百年孤独》这样的名著,你读雨果的作品,它可能根本不具备前面的几个性,但是文学作品你是可以欣赏的,所以加上趣味性就很好。

我这几年把它再简化总结,就是因为我们跳出了工具性的这个范畴以后,我认为最基本的是两条,一个是科学性 ,一个是建设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些科学性和建设性的理念,我相信你离好书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否则的话,经常会随便翻一本书就激动得要命,就说,哇,这本书说得太好了,其实可能就是因为这本书里边说到了几个你平常所认同的观点。当我们在书里边看到了一些我们平常所认同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很兴奋,这种兴奋是危险的,这种兴奋会让你陷入到“自我论证”这个过程当中来,然后你会不断地坚持朝这个方向走。而反过来,如果你看一本书,觉得这个书的观点怎么跟我以往认为的都完全不一样,这时候我觉得,反倒应该认真对待这本书,它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不同的启发,这是我们选书的原则。

那么买书有什么秘诀呢?怎么能够买到好书?我会比较在意出版机构,当然这个就是归纳法了,因为也可能一个很糟糕的出版机构出了一本好书,这当然会有。但是大概率上讲,好的选题会被大的出版机构拿走,所以那些很靠谱的、很稳定的出版商所提供的出版物,这个基本上是好的。第二个就是我要看这个作者的背景,我更喜欢选择一个教授,经过了十几年或者几年的研究所做出来的一本书,而不是选择一个畅销书作家写的一本,什么“全球畅销两千万册”这样的书。为什么呢?就是畅销书作家所写的那种薄薄的小册子,看起来能够卖得很多,它的特点一定是来自于简单化,就是你要想把一本书卖到一千万册,你如果不是一个简单化的归纳的书,就没有一千万人能看得懂,所以它很难卖得很多。但是如果是一本科学性的书,它很严谨,它有论证,它有数据,它有实验的过程,往往会有点艰深和枯燥,这时候阅读的难度就会变大,所以你看一下作者的背景,他是一个畅销书作家,还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教授,这时候我觉得会给你带来不同的选择。

然后推荐人也很重要,当然现在有很多人推荐泛滥,包括我自己也推荐了很多的书,其实应该更严谨一点。有一些人的推荐还是很棒的,你比如说凯文·凯利推荐的一些书,我都觉得不错。比尔·盖茨推荐的一些书,我觉得是很不错的。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书里边的那个参考书目,就是张五常教授讲的,叫“学术史上的《老人与海》”。一个人的学术著作是不是具备一定的高度,核心就是看你被多少人引用过,引用得越多,就证明这本书越重要。所以如果你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发现他的文章里边,或者是参考书目里边经常会引到某一本书,那么这本书往往是值得去看的书。你看我们发现《思考,快与慢》,就是因为你看近期大量心理学的书,都会谈到有一个心理学家叫丹尼尔·卡尼曼。他写了一本书叫《思考,快与慢》,在里边曾经提到过什么什么,全都在引用这本书里的内容,那这本书一定值得看,后来我把《思考,快与慢》讲给大家听,就是很棒的一本的心理学的书籍。还包括《人类简史》,《人类简史》也是在大量的引文当中,大量的书籍当中都会出现的这种书,它就值得我们去把它找来好好看一下。

还有一个,当然就是内容本身,你可以先翻看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看看这本书的文笔,所写的这个选题的范围,是不是你所感兴趣的东西,最后一个是一个经验性的东西,就是你看一下这个书籍的装帧、翻译的质量。因为你知道,做书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翻译这一环节不行,那这本书肯定是不行,如果装帧特别差劲,那就说明这个出版社最起码不太重视这本书,当然也不排除真的装帧得很简陋的,但是是好书。但这种情况更多地出现在90年代以前,就那时候出版业没有今天那么好的条件,有很多书外观不好看,但是内容很好,这也是有的,所以这是我们买书的一些小秘诀。今后大家慢慢地就能够发现,一本好书会给你带来下一本好书,多读好书,好书就会围绕着你,它会不断地推荐。

然后有人说,我读一本书就理解不了。如果你读一本书,发现自己读不进去的时候呢,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现在没有到理解它的那个时候,那很自然,放下它就好了,缘分没到不要紧,不要强逼自己。我读不懂,所以我觉得我很生气,你有生气的工夫,你不如重新找本书来读,别跟自己较劲。人要想在读书当中获益,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地奖励自己,不断地总结自己又学到的东西。这种正向的反馈,能够带动我们更有兴趣去读下一本书。但是如果你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不断地自责,不断地批评自己,不断地沉痛地说,我怎么这么笨,我怎么又没读下去……没读下去很正常,我当年买《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看样学样。看我们班一个学霸买了这本书,我一看我说,这么高级的书,我也买一本,然后买回来以后,我就发现读不懂,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我后来没办法,我就把那本书扔在一边,没有去管它。后来到了我35岁以后,有一天我说,《瓦尔登湖》这书这么有名,我到现在还没有看过,我就把那本书拿出来看,这次就看懂了。

很奇怪,就你发现你根本不费劲,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了。但是在你二十多岁的时候,你就觉得这本书简直在胡说,每天就是一个人拖着个木棍,在湖边走来走去,这写啥呢,根本不知道在干嘛。但是等你到了一个三十多岁的人的心境的时候,你开始奔四的时候,你突然意识到,你要思考什么是生活的真谛,什么是活在当下。一个人脱离了钢筋水泥的丛林,去到一个湖边隐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那种美好的静谧的感觉才会出来。所以有时候时机不到,你不用过多地苛责自己。

那这是一个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可能你积攒的这个“理解力的池子”不够大。所以我经常用这个词,叫理解力的池子。我们自己如果没有一个池子,不能够消化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发现什么东西给到你都读不懂。有人问我说,你读书为什么那么快,就是每周都要讲一本书,而且你还经常讲很多提前预备下来的书。我们现在讲的书已经够攒到几个月以后。其实原因,没有任何阅读的小技巧。说一目十行,拿笔画的呀,什么跳几个字看一个字,那肯定不行,那都不灵。我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地看。

但是为什么会越来越快,我也感觉到越来越快。原因就是你过去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你脑子当中的神经元链接太少,你没有那个理解力的池子,它的每一个词你都要想半天。你就比如说,我最近在读巴黎的历史。在读巴黎的历史的过程当中,我就能够看到《拿破仑传》,然后就能够看到《论大战略》里边所讲的那些战争的那个场景,然后就能够看到《丝绸之路》里边所讲的整个世界变化的那个过程。所以你在理解巴黎的发展历史的过程当中,你有这么多的知识做支撑,你就很容易理解,你就能够知道这里边谁跟谁是什么关系,你不用想不明白。但假如你这些东西完全都没有,你没读过《拿破仑传》,你也没读过《丝绸之路》,也没读过《论大战略》这样的书,这时候你看这个书里边,可能一个名词你就要想半天,甚至你要停下来去百度一下,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当然就变慢了。所以我们读的越多,我们大脑里边本身的神经元链接越多,我们读书和理解书的速度就会越快。

那构成我的理解力池子的东西,包括哪些呢?都不算专精,因为我不是某方面的专家,我会觉得这些知识都是有效的。比如说首先是经济学的知识,我上学的时候读过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读过曼昆的《经济学》,这都是大部头的关于经济学的著作。你把这些书读完了以后,你再读这个《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你就能够理解,经济学原来是这样的思维方式,经济学是怎么样看待成本,看待价格的。所以当你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你再看到一些人所提的建议,或者某一本书里边所说的观点,你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它进行批判性的思维,来理解觉得这样说到底对不对,可不可以,有商榷的地方等等。

然后第二块就是心理学的知识。我们推荐大家可以读一本书,叫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就是我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的知识,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关于家庭教育,关于亲子,关于这夫妻关系,这些人际互动的这些原理。

还有一类是国学的常识,我把它叫作常识。就是它不算是什么本事。你能够读一点国学的书,这个在中国古代,那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是滚瓜烂熟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是因为太缺乏了。那这里边,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四本就够,你把这四本书翻来覆去地读明白,你以后再见到别人出国学的引用、典故,你基本上就能够应付。《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就这四本书是优中之优,就是最经典的就这四本。然后这四本书里边的句法用词,你如果掌握了,那么你读起古文来也会顺畅很多。

如果你去读《中国思想史》这样的书,你会发现中国的思想,有个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秦汉那个时候,就是春秋战国的时候,发展到高峰以后,其后的这么多朝代,就是在不断地研究这些经典,一直到清末都在研究这些经典,所以那你干脆追本溯源,回到这几本经典,把它搞明白就行了。那假如你学有余力,你说这四本书我已经搞明白了,我已经读懂了,那你可以再读一下《墨子》,再读一下《韩非子》,读一下《孙子兵法》等等都可以,但是最本质最根本的是这四本书。

我读《论语》,下功夫,是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是整整一年的时间,找到了各种《论语》的版本,所有只要是有名的《论语》的版本。第一本,最入门的是南怀瑾先生写的因为它通俗好读,全是故事。读完了以后,又读了钱穆先生写的,然后读李泽厚先生写的,然后读张居正写的,就是包括后来到朱熹,这些书都找来看,然后你就会对《论语》产生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理解。然后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读《老子》。在《孟子》和《庄子》上面没有下这样大的功夫,就是因为后来越来越忙了以后,就没有把这两本书再这样深入地啃下去。其实这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因为孟子教你浩然之气,做大丈夫、为学的方法;然后庄子教你心胸豁达,其实庄子是悲天悯人的一种态度,怎么样能够养生。这是国学的一些常识。

还有一块就是管理学的一些知识。像我们现在经常会面临事业上的问题,领导力,怎么带团队 ,怎么创新,怎么增长,这些是关于管理学的一些内容。如果你读了《领导力》、《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可复制的沟通力》、《关键对话》、《掌控谈话》、《非暴力沟通》这样的书,我相信会对你理解这一类型的书籍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说来说去,你说人有多复杂,人跟人之间无非就是说话,情绪,反应,行动这些东西,那你把它研究透了,就这些书。

接下来就是逻辑学的知识。逻辑学知识,你得知道什么叫演绎,什么叫推理,什么叫归纳。如果我们不能够分辨归纳和演绎的区别,我们就没法去读一本书。说这本书讲得有没有道理,这本书是不是符合逻辑,这里边核心就是把我们讲过的《思辨与立场》那本书,真的啃下来。我说的不仅仅是听我讲一遍,因为我讲的时候,讲不到那么多的细节。你如果把《思辨与立场》那本书从头到尾读一遍,认真地做一下笔记,你就能够知道,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然后还有一些西方哲学的这种知识和底子,否则别人提到柏拉图,提到卢梭,提到黑格尔,你就傻眼,一看到这些名词就害怕,什么维特根斯坦,这么长的名字吓死人。

实际上这里边,像我们讲过《生活的哲学》。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找一些西方哲学史这样的书,像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就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可以读得进去的书读一下。这些是我认为的一个人理解力的一些池子。

当然这里边,你说我还想学法学可不可以?当然可以,社会学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 ,统计学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就是如果你发现,你对于统计学的领域一无所知,请问你怎么解读别人发的报表?你怎么解读一个统计数字?你怎么去判断经济的走向和发展?所以你就找一本关于统计学的书来读一读。比如说《统计学的世界》,这就是很大部头的一本书,厚厚的一本书。然后如果你对于法律你觉得自己很欠缺,完全不懂,那你去读一下《论法的精神》这样的书籍。

所以只要你愿意学习,任何一个领域当中,你都一定能够找到最经典最有效的书籍。把它找过来读一下,给自己建立这个池子,这个池子建立得多,并不是说我今天读了这本书,明天我就找到这本书用它来理解,哪有那么快,慢慢地累积,慢慢地让它发生化学反应。然后这时候,在你看到一本新书的时候,你会觉得不陌生了,因为似乎在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类比,在另外一个地方有着同样的案例等等,这是我们说叫理解力的池子。

然后怎么样把一本书真的吃透,吃透的方法,我认为是靠反刍,就是知识的反刍。如果你真的想把一本书搞明白,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你们中学的物理老师。你发现你们中学的物理那么难,但是物理老师永远考一百分,原因是他讲了无数遍!不管哪届学生有没有考上大学,反正这老师考物理肯定没问题,因为他老讲老讲老讲,这个就是不断反刍的过程。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挑战自己的大脑,让自己能够掌握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讲给别人听,这就是我们樊登读书做大量线下活动的原因。我们做那么多的线下活动,我们办了那么多的书店,目标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站在讲台上来讲书。讲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给台下的人,而是为了锻炼。台上站着讲的这个人,只有你讲了,你才记得住。

我们讲过那本书叫《认知天性》,说你不要在读书的时候在书上一个劲地画线,为什么呢?一个劲地画线是一种很舒服的过程,这个很舒服的过程会给自己一个催眠,认为自己好像很用功。当你感觉自己好像很用功,把那个书画得花里胡哨的时候,其实你什么都没记住。真正最有效的能够记住这本书的方法是看的时候专心致志,什么都不画,看完了以后把它合起来,找一张纸,画一下它的脑图,想一想这个书的结构是什么样。想到这卡住了,这个案例卡住了怎么办,翻书看一看,这时候你的大脑产生了痛苦,只有这种摩擦所产生的痛苦,才能够让你有效地记住这个知识点,这就是我们说反刍的过程。

因此我写《读懂一本书》这本书,我的目的其实就是能够把读书和讲书的方法,更多地分享给大量的人。因为我们经过实践的验证,证明这是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只有你读书深入进去,并且能够浅出地讲出来,这时候你才真的掌握了这本书的核心知识。所以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只做旁观者,不要只做听书的人,我们讲完一本书之后,你回去画一下脑图,把那本书拿来翻一翻,哪怕你没有舞台,你讲给自己家里人听总可以吧?你看我每次在讲一本书之前,我都在家里边跟嘟嘟散步的时候,就把那书讲过了。什么也不拿,在路上走路散步,我就跟他讲,跟你讲讲《宋徽宗》的故事,然后就把那书讲了。我会发现我有遗忘的部分,我会发现我有记错的部分,没关系,这就是摩擦。然后等你真的准备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练过了,所以大家要努力地去练习才行。

接下来我们开始准备读书了,怎么样去快速地抓住一本书的要领并且能够把它读明白呢?我们说首先说读书的状态,不要一边读书一边看手机。这是现在一个很大的困难,好多人就读着读着书,突然手机响了,微信、抖音再看一下,看一会儿再过来看,你发现这种时候你根本读不进去,尤其是稍微有点难度的、深刻一点的书,你也读不进去。

我读书最有效的地方是飞机上,关到飞行模式,然后一趟飞机飞过去,两三个小时,半本书读完了。然后再飞回来,这本书读完了。昨天我来的时候航班延误,延误了三个小时,我把一本书差不多就读完了。所以航班延误对于我来讲的特别好的一件事,就坐那儿看书就好。你说我没那么多时间坐飞机怎么办呢?把手机放在一个远一点的地方,比如你家楼上楼下 ,放楼下,藏地下室,然后手机交给别人保管。总之,你让自己脱离开手机一段时间。

然后,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名词,不要着急去查。我妈妈读书慢,她老跟我说读书慢,为什么?我妈是个小学老师,特别较真儿,她只要看到一个字,发现不认识,马上翻《新华字典》,翻翻完注音,把那个地方注音注下来,等她把这一篇的音注完,早就不想读这个书了,阅读的乐趣没有,快感没有了。所以我读书的时候有不认识的字,我就胡乱读一个音,就先过去再说,你先保证这个阅读的完整的乐趣。那个人大概就是个人吧,那个人名字虽然不认识,不要紧,这就是个东西,可能是古代的一样东西,不明白先放在一边,但是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保持下来了。所以等你读明白了以后,大概知道这书说什么了,再去查那几个字,这时候你就能够更快乐一些。

读书既可以带着目的来读,说我要解决关于孩子的沟通问题,尤其是你比如典型的,我说我想解决青少年的问题,我们叫《解码青春期》,我就要去找跟青春期有关的书,选一本最好的来读。还有一种就是自由散漫地读。比如说我今天去逛书店了,我没有目的,我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就是看哪本书最有眼缘,那本书感觉特别厚重,特别漂亮,就把它读来就好。没关系,这都OK。

那么理解一本书,要想快,我个人找到的方法是你得先知道,每本书都有一个使命。每一本好书都有一个使命,哪怕是像《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书都有一个使命。它一定是要解决一个人生的大问题,当你能够找到这个使命的时候,你就要想它是如何达成这个使命。这本书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其实作者跟读者之间就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我要向你讲明白我要达成的这个使命,那我总得有我的方法。所以它如何达成这个使命,那这里边就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这就是我们说把一个书的框架,能够提炼出来的那个提纲挈领的纲领部分。

纲领就是目的和论证过程,把这个纲领提起来了以后,还有什么呢?论证的那些枝杈上的叶子,我们叫作肉,骨头上得有肉。那些叶子是什么?可能是一些数据,可能是一些逸闻趣事,可能是一些案例,一些调查,那这些东西就是丰富的用来论证的证据。所以基本上就是这三个架构,有目标,有论证的逻辑和过程,有其中的论据,你能够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地找出来,好了,这本书基本上你就跑不了了。大差不差地,你就理解它怎么回事了。

比如说那《论语》这本书,它的目的是什么?论语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社会上怎么样安身立命,所以它里边谈到怎么样仁,怎么样义,怎么样礼,怎么样智,仁义礼智信,怎么样交朋友,怎么样在家里边呆着,怎么样跟乡党们相处,怎么样在朝廷上……所以你从这个角度一看《论语》,你就发现很清晰,这就是一本关于一个人应该如何安身立命的书。

那你读《反脆弱》。《反脆弱》看起来那么厚,大家说这书很难读,有很多人读的总是在第一章都读不过去,核心是什么呢?你要理解《反脆弱》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从不确定的事当中受益这么一个事实。而前提是,不确定的事一定会发生。这就是他为什么先写《黑天鹅》,后写《反脆弱》的原因。所以你知道了不确定的事当中如何受益,好了,来看他的方法:什么杠铃式配置,什么微笑曲线,非对称交易……这都出来了。所以这本书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就是看起来很厚,里边用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什么统计数字,但是说来说去就这几招,就是把这几个让你在不确定当中受益的方法告诉你听就好了,所以看起来再厚也不用害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你要理解一本书的主题,能够把这个东西定义清楚,这是我们走向逻辑的第一步。

然后接下来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他的写作背景和研究的这个状态。一般来说这个书籍的开篇或者头一章,都是要跟你交代关于这个话题的研究背景,然后这个书里边最有价值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给予你的那个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最后你能够把一本书用一句话的方式,总结、提炼、升华,这本书你算是读得差不多明白,一句话就搞定。

那在你读完了这本书以后,如果你觉得真的收获很大,特别好,这时候你可以画重点。就像我每次给大家讲书的时候,我面前会放一个脑图,那个脑图上有时候还会写哪一页。我在讲的时候,我会经常翻到那本书讲给大家听,为什么呢?那就是我认为这本书里边最重要的部分。

这里边包括什么,比如说,当一个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这时候你要把它画出来,这是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然后当你读某一些东西,觉得“哇,这个问题好严重!”你比如说我们在读《清单革命》那本书的时候,那个作者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告诉你说,一个医生如果没有清单的话,他遇到一个病人,他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那些案例给你证明了这个问题很严重,这个地方你要把它画出来。然后如果你发现了一些解释让你觉得很意外,这是很宝贵的,你应该把它记下来。比如说《这书能让你戒烟》那本书,我一开始不看好,因为我从来不抽烟,我对于抽烟的痛苦没有感同身受,但是那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在于它告诉你,戒烟不需要用毅力,我就好奇了,我说不用毅力还能够戒烟?结果一看发现,哇,果然是这样,用毅力戒烟一定会失败。那你把它要画下来,这是这本书里边最有价值的,令你意外的一些解释。

还有就是一个书如果你能够明显地看到它的递进关系,我们看到递进关系最明显的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那本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然后一步一步地,每一个人都是站在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迈出了小小的一步。然后一直到牛顿,迈出了大大的一步,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现代的世界观。这种递进的关系,你很难跳过其中的一两步,你说我不要了,我直接跳到后边,那不行的不完整,所以你要把递进关系保留下来。

还有就是当情节发生转折的部分,我们要把它留下来,因为否则的话这个故事就连不上了。而且转折的部分,往往是最出戏的部分,像我们讲《苏东坡传》的时候,他一会儿得意了,一会儿失意了,每一次得意跟失意之间的转换,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还有一类就是,当这本书给你带来了心灵冲击的部分,你像我讲《活好》那本书的时候,那本书跟我们前面讲的什么逻辑,体系,论证,都没有什么关系,是一个一百多岁的老人家,在临终之前头脑清醒地讲给我们听的,你不需要对他做那么多的挑剔,你就去看这里边哪些东西击中你的心灵。所以当你把那些击中你心灵的部分画下来,这是有价值的部分。当然还有一块不能够丢的就是有趣的故事,那种轶闻趣事,好玩的,有趣味性的东西。

关于趣味性这件事的判断,我们可能得另找一个时间来研究了,因为我觉得趣味性真的很难传递,什么是好的趣味,什么是差的趣味,你所选择的那个趣味可能就代表了你的品位,所以这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慢慢体会去感觉的东西。

然后如果你能够把一本书这样读懂了,理解了这本书的主旨,知道了它论证的过程,也知道什么是论据,那你心里很坦荡,你就知道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了。接下来就是把这本书表达出来。关于讲书的部分,我们今天不用多讲,因为我们事后会组织一个课程,就是因为大家要求,说我们很多人想学怎么样讲书。

在未来很有可能讲书会变成一个相当多人从事的职业,原因就是人工智能会替代大量的手工劳动,但是需要经过你大脑加工的部分,需要一个人带有自己的温度来解读的这部分,这可能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或者暂缓替代的部分。所以未来可能会有很多人有大把的富裕的时间,人们会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需要学更多的东西,所以我相信这个世界上需要更多的好的知识的传播者,哪怕是在校园之外,也会是一个很大的族群。所以如果您愿意成为一个优秀的讲者,像我们一样去传播知识,去讲书影响你周围的人,我们会有一个关于读懂一本书或者讲好一本书这样的一个课程,在我们的知识超市上线。

关于讲的这部分,我会觉得五种能力很重要。就是对于一个讲书人来讲,逻辑思维的能力,大局观。什么叫大局观?一本书能够看成一张纸。把一本书看成一张纸的能力这就是大局观,而不是陷入在某一个细节当中。我们曾经有一个书友特别有意思,见到我说,我听你讲那个《从0到1》,我就没听,我先买了那本书,回家我自己读了一遍,读完了以后划重点,在那本书上划重点,划完重点之后,我再听你讲。我说你为啥要这样 ,自己看一遍,还要再听我讲一遍,他说我就是想考验一下,你讲的是不是重点。

后来他说,我对比了一下发现,我划的部分你几乎都没讲。我说那是啥意思?他说,我发现我画的都不是重点,就他听完我讲过了以后,他觉得我讲的是重点,他划的都不是重点,我说你划的是什么呢?他划的全是名言警句,全是书里边讲的铿锵有力的那种话。这句话好酷:创业只有三天顺境。你看这样的话很酷,但这种话其实没有传递什么特别多的价值。核心的价值是在于从0到1那个整体的脉络。这个彼得蒂尔告诉你说,这个社会是一个指数型的社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有哪些观点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才能够带来从0到1的这件事。所以你要把逻辑整个理顺了以后,你发现重点不在于那些细节,花里胡哨的那些词句,而在于它的论证过程,这才是核心,所以大局观很重要。

当然语言能力很重要,你要锻炼你的语言能力。我觉得看好的电影,听好的演讲,甚至听相声,这都能够帮你带来语言能力的提升。我当年在中央电视台的时候,我老觉得自己不幽默,我说话别人就不笑,所以我就天天想锻炼我的幽默能力。怎么做呢,我甚至会去在网上把所有能够找到的笑话找出来,然后读,读完了,我觉得这笑话好笑。然后我自己给笑话做分类,我说笑话一共有多少个套路,我总结了一个套路,这里边有20个笑话都是这个套路,然后又有一个套路是这样的,这里边20个笑话是这样的套路。我下过这样的功夫。当然现在那个文档找不着了,实际上很可惜,这是对于幽默这件事的一个研究。

我甚至还买过一本书,叫《笑的历史》,就是专门告诉你人为什么会笑。你知道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你知道人为什么会笑吗?那个书的结论告诉我们说,人会笑是因为他看到别人笑,人只要看到别人笑他就会笑,就这样。所以看那个看电影的时候,罐头笑,底下哈哈一笑,《我爱我家》什么的一笑,大家就跟着笑,这就是人天性的特点。

所以语言能力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的提升的。但是言简意赅这件事,我觉得比幽默更难。幽默你可以通过读一些笑话,找一些段子练一练。美国总统去竞选之前都要练很多段子,他保证这个笑话说出来,底下的人一定会笑。这可以练,但是言简意赅这件事,相当难。就是说废话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废话,这个是要命的。当年他们有人研究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就是说侯宝林先生说相声,说到的那个程度是一个“嗯”一个“啊”都不多余,没有多余的话。每一个“嗯”“啊”背后都带着包袱,都有着情绪的铺垫,这就是高手。

然后第四个能力是同理心的能力,有的人一本书讲不懂,讲不明白,甚至他读懂了这本书,他也讲不明白,因为他陷入了知识的诅咒。他不能够站在一个完全不懂这本书的人的立场,来理解这本书。就像我们小时候,我有一个数学老师,给我们画那个三角函数,sine cosine那个东西。我们第一天上这个课,都是懵的坐在那儿。然后这个老师大学刚毕业,分到我们学校,拿一个三角尺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画完圆以后画三角形,然后画切线,画半天。我们所有小孩坐底下看,他一句话都不说,一直画到下课铃响。然后等他把那个圆和正弦、余弦画完,然后他扭头说怎么样,这都很明白吧?一看就懂了吧?好,下课,然后就下课。

我们就完全没有学明白,那个sine cosine到底是干什么的?后来那个老师从学校离开了,他没能成为一个老师,因为他没有同理心。他不会站在根本不懂这件事的人的角度来说这个话,所以同理心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你就能够理解,一个妈妈现在教不好孩子,孩子进了青春期,她有多么痛苦,多么焦虑。这时候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能够快速地到达她的内心,让她知道说今天你要学习一下《解码青春期》这本书,这本书对于每个家庭来讲有多么的重要,一个孩子一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看你说的每一句话,这个妈妈都能够听得进去,这就是同理心。

最后一个就是,要达成以上的一切,爱很重要。就你得爱受众,千万不要鄙视受众,不要老跟受众较劲。有很多人会觉得,我之所以能讲给你听,你不能挑战我,你挑战我就不给你讲了。或者你挑战了我,我就生气,你一旦一生气动作一定会变形。所以我们要能够理解大家的不理解,大家的疑问,大家的困惑。当你怀着爱来读一本书、讲一本书的时候,你能够看到的是这本书背后所带给社会的价值,你会特别用心地讲它。

我们还讲过一本书叫《我想飞进天空》,这本书是一个自闭症的儿童自己写的。一个自闭症的儿童竟然自己写了一本书,而且非常感人。但是我相信,对自闭症感兴趣的人是非常少的,那我们依然会讲这本书。原因就是哪怕能够帮到一个人,哪怕能够帮到一个家庭,这本书的价值都彰显了出来。所以,爱是一个讲书人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

然后讲书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是“素读”。素,朴素的素。什么叫素读呢?就是你不要读一本书读到最后读成了自己的观点。我听过很多人介绍书,介绍来介绍去跟这本书都没关系,完全没关系。为什么呢,人的大脑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自己的想象。就像我们自己真正经历过的人生,我们往往记忆都是偏差的,你千万不要以为你记得五年前发生过一件事,是真的发生过的,很有可能是你的脑袋添油加醋加上去,早就已经变样了。所以对人生尚且如此,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很容易加入自己的想法,加入自己的解读,最后这本书慢慢地变成了另外一本书。所以如果你能够保持素读,就是我就是老老实实按照这本书上的观点在讲,这时候才是有价值的。否则的话你扭曲了这本书,你可能传递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出来。

所以我们在讲书的时候,会在关键的部分,尤其是涉及到数字,涉及到年份这样的地方,或者这个作者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特别用感情,特别地表达铿锵有力的部分,我会读原文,就会用笔划下来读原文。如果你没有素读的话,你自己随便发挥,你所发挥的部分跟这个原文会接不上,因为气都不一样,它就不是同一个观点。但如果你能够在讲一本书的时候,引用到这个原文里边重要的部分,那我相信你会离素读变得更近。

然后讲书的过程当中,我们参考的更多的方法是《高效演讲》那本书里的方法,就是你得先构筑一个小小的坡道。你比如说我们讲《达·芬奇传》,我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讲达·芬奇其实来自芬奇镇,那个地方的人都叫作达·芬奇,不是这样开始讲的。我是说,达·芬奇在晚年的时候,会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写,我要搞清楚啄木鸟的舌头到底是什么样子。我用这个东西来做坡道,为什么呢?就是《达·芬奇》这本书的核心主旨就是好奇心,就是达芬奇这个人,这么具备好奇心,那么这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部分,我把它放在最前面。然后跟结尾相呼应,到这本书快讲完的时候,达·芬奇快去世了,这时候我们说,啄木鸟的舌头到底什么样。讲完了以后说,这跟你有关系吗?没有,跟达·芬奇有关系吗?没有。但是这就是纯粹求知的乐趣。让这本书前后呼应,形成一体。

所以有很多讲书的人特别有意思,他喜欢在讲书开始之前,先啰嗦几句:其实这个方面,我研究的也不是很多,今天跟大家分享也是非常忐忑……这种话就不要说,因为这种话跟受众无关。你的受众根本不关心你客气不客气,受众根本不关心你谦虚不谦虚,你的谦虚只会令你减分,令受众觉得浪费时间。所以开篇的第一句最先讲的东西,就应该是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部分。所以我的办法都是把这本书最打动我的部分放在开篇。为什么?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抓人,就对方一听说这个有意思,你把他的心抓住了。第二个提气,除了抓人之外,你想你讲了一个让你最有把握的东西讲出来,对方听得很开心,你自己感受也很好,你体内分泌的多巴胺就会更多,你的睾酮就会分泌得更多,你会更有这种感觉,所以你接下来的状态也会变得更好。所以不要把最好的部分,裹在这本书的中间,而把最好的部分放在开头最吸引人的地方,然后再从头开始讲这本书的脉络。所以这是我们说讲书的这个过程,先找到一个坡道,然后选择这本书里重要的章节,每一个章节里边重要的观点和论据讲完。

要不要写讲稿呢?我个人是建议大家不要写讲稿,原因就是只要你写讲稿,你的大脑就不动,一写讲稿你的眼睛会往稿子上瞟,就老想那稿子这么说的,就是记不住。当你的脑子开始去背那个讲稿的时候,你肯定不可能思考。你不可能一边想一边说话,受众很聪明,受众就听声音,就能够知道这个人有没有想。你看这很奇怪。所以我们曾经试过找人念一些稿子,但是只要你念稿子,底下的留言就会讲,说是照着念的吧?他听得出来,你说怪不怪。你说你这个念稿子的人难道不能声情并茂吗?难道不能够念得更抑扬顿挫吗?没用,你有没有动脑子,你有没有交流的状态,你是不是在跟对方说话,对方是能够听得出来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即便很难,也不要写稿子。

你可以画脑图,你要相信自己的大脑是可以运转的。人讲话最有感觉的时候,是边想边讲,就是底下听的那个人,知道你是一个活人,知道你是一个脑子在转动的人,而不是一个僵化的念稿机器,这是完全两回事。所以一边想一边讲,想不起来了可以停顿一下,没关系。然后可以查一下,这都可以。但是经过这样一次一次地锻炼,你发现你对于讲稿的依赖程度就会越来越低,画一张脑图就好了。

脑图上要画什么呢,提醒自己这个部分的那个词就可以。比如说你要有一个案例,那个案例的主人公的名字叫玛丽,你就写个玛丽就好了,你一写玛丽你就知道这个玛丽的那个案例到底怎么回事,把那个故事讲出来就好了。所以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脑图的方法。然后在这本书的后边,我们给大家展示了我们画的很多脑图,就是我的手稿,我画了很多脑图的手稿,以及用电脑排版出来的东西,这样的话大家就能够看到,我们准备一本书籍的基本的逻辑和过程。

所以讲到这儿,我觉得大家可能已经跃跃欲试了,就是既然一本书能够这么容易地拆解 讲读,我也可以试一试。我鼓励大家试一试,到处都是我们练习的讲台,在家里边就组织三五个好友,然后出去郊游的时候,或者来到樊登书店,给大家分享一个话题都可以。一开始可以选择简单一点的书,甚至选择一些我们讲过的书,拿我们讲过的书进行练手,逐渐的建立自己的自信,形成自己的IP。

现在有大量传播的渠道,抖音、快手、微信、微博,都可以成为你个人塑造IP的一个方向,把自己往知识IP的方向去慢慢打造,传递更多正能量的、对这个社会有价值的知识。我觉得中国如果跟外国比起来,我们再近几十年,能够出现一群靠着知识的传播来产生的新职业,甚至有一个行业大家在全民学习。所有的人下了班以后,都在耳朵上挂一个东西,在听,在学习,中国的国力一定会增强,因为这就是中国全民素质提升的开始。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肩负这样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而讲书。也欢迎大家能够加入我们讲好一本书的训练营,成为一个优秀的讲书人,谢谢大家。也希望大家喜欢《读懂一本书》,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懂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