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3

时间、心理时间,在K的语境中无论如何还是很不好理解的。再说一下我的理解。

当我们看到一块化石、一件文物、树木密集的年轮、老人沧桑的皱纹,我们说那是岁月的沉淀、凝结,那块化石就是时间。

同理,当我们内心沉淀、积蓄了几十年的苦乐,甚至承载了家族乃至民族世世代代的苦难与欢乐,我们往往珍视为自己的人生阅历、历史文化传承,当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K说,这笔精神积淀,如同博物馆里的化石,就是你的时间——心理时间。这笔时间财富,激发驱动了你的思想,成为你面对当下现实的最大滤镜、最宽的精神距离,所以原本当下立即看清的真相,你认为必须花上几年几十年,煞有介事地修持锤炼,然后才能看清,这就是心理时间,是你与真相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空间、心理时间。


大家有没有做过重新高考的梦?自己最拿手的科目,反而连题都没做完,急得不行。前几天看到曾奇峰的书,说是白天的焦虑没有化解,晚上投射到梦中,而且用拿手科目考砸这种方式,来转移、逃避白天真实的焦虑。一语中的!连潜意识的浮现、释放,也充满了自欺。

校长的焦虑不算大,我很多时候连第一道题都没做完。

风云兄引的是经卷上的权威答案,似乎无可辩驳。但我恰恰觉得,夜梦中潜意识的流露比白天的佯装、逃避、自欺更诚实、更真实。梦中做不完卷子,投射了白天最真实的焦虑。但如果白天有人善意地提醒我:“你看起来很焦虑。”我可能立即矢口否认,做镇静自如状。究竟哪个更真实?有得一辩。

引用权威见解、结论,让疑问定于一尊,就终结了疑问和观察,也算是一种回避真相吧。

比如白天我很焦虑,突然看清了、不再逃避焦虑、不再用某某法门儿来对治打压掩盖焦虑,而是直面、觉察那团焦虑,不迎不抑,那团焦虑反而化开了。这就是在那个瞬间顿悟了那个当下的真相,这样就没必要再借住夜梦而曲折隐晦地投射出来。如果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保持这样的真实觉察,就完全不必天天逃避内心的真相、却总期待未来一锤子一劳永逸的大开悟——那很可能只是画饼充饥、自我安慰、用于掩盖每天真实焦虑但永无兑现的空头支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