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50单程证配额并非恩赐

本土派其实已经成为风土病,定时定候都会爆发。而每天150 人的单程证配额,就成为最现成的声讨目标。香港所有社会问题,都被这些本土派信手拈来,150 个单程证,都是一切祸源!

在1950 年之前,香港虽然作为英国管治的殖民地,但和中国内地并无边境关口的存在,换句话说,内地居民和香港居民可以自由跨境进出,并无任何限制。这种现实,不要说今天的本土派,甚至大多数的香港市民,其实都未有留意。

就算知道这事实的存在,也未必知其原因。wechat:hk700hk其中一些解释,就是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时,并没有同意英国政府有权限制华人自由进出香港。而到《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更有「至九龙向通新安陆路,中国官民照常行走」之句,那大概可以理解,清政府和英国在处理香港割让和租借时,焦点只在管治权方面,而没有仔细规限两地居民的跨境进出流动。

其实对此也不难明白,英国取得香港,主要是在经济和商业利益上着眼。当时经济活动以贸易为主,两地居民自由进出流动,对贸易活动甚有裨益,所以由港英殖民地政府成立100 多年,都没有封关之举。而站在中国政府立场,香港居民根本就是来自大陆,同宗同源,血脉相连,他们自由进出流动,也是合情合理。


及至港英政府在1950 年以各种措施去封闭边境,但内地居民仍然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入香港取得居留资格,之后再有抵垒政策,直到1980 年实行即捕即解。由那时起,申请单程证就成为内地居民移居香港的最主要途径。在1982 年,单程证配额为每日75 个,到1995 年,配额提高到150 个,而且建立了一套分类及计分机制以决定各类别的批核次序,其中名额,绝大部分是家庭团聚,例如配偶及子女来港。

是管制不是着数

每天150 个单程证配额,是一种基于实际情况的管制办法,而不是向内地居民发出的特权和恩赐。一位香港男士如果和外国任何国籍的女士两情相悦,共缔鸳盟,很简单,他的另一半马上可以申请「受养人来港居留」。虽然谭凯邦可以质疑这对夫妇的团聚理据,但事实上,法律上,那位女士只需经一些行政程序,在合理期间内,就可以来港团聚。但如果那位香港男士,是在山西太原邂逅一位中国籍女士,他们结婚之后,对不起,那位山西太原的女士就要排队,轮候那每天150 个单程证配额,过去有人轮候七八年,现时稍短,也可能要三几年。

我不去跟谭凯邦争拗那些国际条约的解释和演绎,但起码也应一视同仁。但事实上,对内地婚姻,是加上配额限制。这是更严格规管,而不是赏赐式的「着数」。

婚姻是人之大伦,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团聚是世界各国移民政策最核心、最重要的类别。谭凯邦对此有所质疑,那什么条件应该比家庭团聚更为核心、更为重要?捧着花绿绿的钞票到来投资,又或者为GDP 提高一个百分点的才俊?

香港如何查证文件审批?

那不去拗单程证的制度,就改去拗审批权。且不去讲宪制上的原则和权力,就从实际情况而言,绝大部分的排队人士都是家庭团聚,谁去审批都是面对香港人的配偶和子女,谁审谁批有什么实际上的分别?就算让你香港审批,中国大陆有31 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面积960 万平方公里,人口14 亿,你不靠中国现有公安系统去审批,你立法会准备批多少预算去在内地成立操作中心?你如何查证文件真伪、关系真伪?到头来何尝不又是要靠内地部门!

个人到过公立医院,并没有察觉有八成病人是来自内地,但就发觉不少基层医护人员,都看似是来自内地,安老院舍的护理人员尤多!许多工种,都是依靠内地移民支撑大局。香港人口年龄中位数已经是44 岁!关注人口政策的召集人,实实在在面对这些人口老化的问题吧!

举报/反馈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150单程证配额并非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