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境才能提出真问题

事件:

2月28日上午到唐小听课调研,第一节在二四班听小陈老师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练习课,当练习到第三题时,教师结合前一天学校社团招募的实际情况,出示统计表

社团 航模 书法 羽毛球 舞蹈 绘画 篮球 围棋

人数 15 8 12 9 12 20 7

提出如下问题:

(1)我最喜欢( )社团?

(2)喜欢( )社团的人数最多,( )社团人数最少?

(3)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你对学校开展的社团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于前3题,学生都能围绕统计表的数据进行计算和解答。学生在分享第4题时,都围绕篮球社团进行建议:

生一:喜欢篮球社团的人数最多,建议场地不要太硬,否则摔跤不安全。

生二:建议篮球社团多配几个老师。

其中一个低个子的女生建议生三:篮球架太高了,低年级学生球投不进去,建议学校配一些低一点的篮球架……。这时小陈老师只是简单对这位学生的分享进行了重复性回应。

3月4日一早,在校园里遇见唐小李铁成校长,他间接听到了课堂上孩子的建议,很欣喜学生能结合数学知识提出这样合理建议,并说,已经与学校后勤联系,选购合适的篮球架,安放在操场合适的位置。

3月11日早上刚上到办公室的五楼,又遇见李校长,他透过窗户指向操场说:“王老师,我们的小篮球架已经安好了,你看”。在操场的西面,两个崭新的篮球架分别立在操场的南北方,与旁边的标准篮球架相比,显得小巧而精致。

分析:

当听到第三个学生的建议引时,我是很兴奋的,这可能源于我从小对篮球的喜爱,也经历过投篮时,篮球架太高无法投进的挫败感,因此能感受到孩子们的感受。更源于那时候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被动的接受,因此对习以为常的事情缺少思考,更缺乏质疑的精神。孩子的建议唤醒了我小时候的记忆,由衷为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而高兴;也为年轻的数学教师能结合真实的情景,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分享的空间而高兴。

小陈老师听到此建议后的回应是缺乏鼓励和支持的,这可能超出了陈老师的课前预设,二年级只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成人往往低估了儿童的能力,认为这个建议只是第四个问题的一种答案,没有认识到孩子提出的问题真正体现了统计知识的生活价值。

纵观各学校,几乎都是标准化的篮球架。国家标准规定,篮球架中规定篮筐距地面高度,中学生用的为2700mm,小学生(4-6年级)用的为2350mm,还没有针对1-3年级学生用的高度标准。因为篮板过高,低段学生要到三年级后方可勉强将球投到篮板。

学生之所以能提出此建议,是基于教师提供了真实的情景: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只去解决直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陈老师结合学生刚经历的社团招募活动进行统计活动,这是学生身边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学生有充分的感受和体验,统计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的需求,因此就有话可说。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为有数学头脑、会思考的人。 学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教师为学生的分享提供了空间,“你对学校开展的课外小组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就能可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篮球运动中身高问题给她带来的挫折比较多,所以她对高度问题的敏锐度更高)能够根据自身的遭遇,站在自己的立场,以儿童的视角提出成人无法感受到的问题和建议。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分享都能专注倾听,而且不评价对与错,因此孩子们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养成了敢于表达自己的习惯,对于发散性的提问题,他们的积极更高,并能畅所欲言。

李校长能够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建议得到实现。这不仅是学校真正在践行“从成人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转变,更是对学生学习的鼓励和支持。

观察、倾听儿童,让我更加直观地认知儿童;观察教师,让我更清晰如何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观察学校,让我更加明白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人文环境。在观察中自己也变得警觉,意识也有了提升,能够看到更多教育的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情境才能提出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