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努力地不让孩子走弯路,却可能正在付出更大的代价

今日读少年王阳明的故事,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再次醒悟:有时家长越用力,孩子反而越糟糕。

01 王阳明也曾是叛逆少年

原来圣贤王阳明,小时候竟是父亲王华眼中的叛逆少年,15岁时甚至还离家出走,自顾去边疆考察风土人情。这可不是一般的叛逆level。


对希望儿子像自己一样读圣贤书的父亲王华来说,王阳明不仅在走弯路,甚至是不上路。除了不专心学习,玩骑马打仗、排兵布阵、射箭下棋倒是样样感兴趣。

但回看王阳明的一生,恰恰是他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大大地成就了他,也为他书生带兵奠定了基础。丰富的体验决定思维的高度。

所以经历是孩子的财富,只是我们家长往往不敢让孩子们去真正经历。

02 很多行为背后其实是不敢孩子去经历

反思自己,每天早上不管过程多艰难坎坷,我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避免迟到。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情绪和语言的失控。

晚上不管多晚,都会让女儿学完当天的任务,挂着眼泪也要读完英语弹好琵琶。其实就是不敢让女儿去经历不完成当天的学习。

再回忆孩子更小的时候,为避免孩子受伤,把家里各个转角地方都粘上了防撞条,做什么事都千叮咛万嘱咐,特别负责地让女儿实现了免受伤。可是,女儿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体验的机会。


我是有多害怕孩子自己走弯路碰钉子?想尽一切办法去避免让孩子直面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磕磕碰碰。然而,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独自去面对生活种种的,我能管一辈子吗?

03 不让孩子走弯路也是有代价的

作为妈妈,我的尽责仅仅是结果在面上看起来还可以。实际上,女儿除了感受到妈妈的坏情绪,很难会有正面的积极的收获,更不会懂得为自己的学习成长去负责,反正妈妈不管怎样都会想办法让她完成的。


现在想来真正后悔,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至少犯了三大忌讳:

一是破坏了亲子关系。要知道关系是前提,先解决关系才能解决问题。我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今后要修复,需要更多的用真爱去弥补。

二是破坏了孩子读英语和弹琵琶的好感觉。都说要让孩子喜欢做一件事情,一定是要让她拥有好感觉!熟悉感+好感=遇见。而我这样做是生生破坏了那份可贵的好感。他日再要培养,需要足够的耐心持续地纠正。

三是剥夺了孩子经历的机会。没能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没有完成当日学习的后果。父母的期望只有转化为孩子自己的期待,才是持久可行的正轨。

04 经历无法代替

经历无法代替,所有内在的缺失都会成为日后的人生功课。要放手让孩子体验,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跌倒再爬起,父母眼皮底下不会有大错,保护太好干涉太多,等到孩子犯大错代价就更大。


人要长大,终归要学会从被照顾到学会照顾自己,学会从被教导到自我教导,学会能从顺境到逆境再到逆境到顺境。

我们自己焦虑万分,力挽狂澜想为孩子少走弯路,不让孩子去经历他本该经历的风雨,孩子怎么可能会有从行知合一,再到知行合一的成长。

05 智慧父母如何做?

有一种爱叫无情。智慧的父母懂得含着泪看着孩子长大,明知道答案但笑而不语,让孩子自己去寻找。

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充分地去体验去经历,孩子才能在此过程中收获智慧,因为体验和经历升华的是智慧。


更何况,谁说弯路就一定没有用?我们认为的对错只是在我们的认知局限内的对错而已。王阳明若一心只读圣贤书,可能也成为不了圣贤。

当年15岁的王阳明,私自出关到边疆考察回来后写了一篇奏书,托老爸王华递给皇上。王华一句话点醒了他:你连一篇奏书都需要别人帮你呈递递,将来何来帮助我们的国家?


真是一语点醒王阳明。后来,他为了拥有自己的政治舞台帮助国家,用心苦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凭二甲第七名及全国第十名高中进士。

#结尾语

也许害怕孩子多经历多走点弯路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孩子背后没有一个好的人生导师。



明白所有经历都将成为孩子的财富,不断修行提升自己的智慧,摒弃代替包办,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去经历,多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启迪中不断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努力地不让孩子走弯路,却可能正在付出更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