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半截诗”的意蕴

赋予“半截诗”的意蕴


在古代师父收徒弟,师父给徒弟传授武功,但做师父的怕徒弟对自己有异心,总的留个后手。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写诗也一样,写一半,留一半。诗歌应该由两部分组成,诗人自己的话语和读者的话语,也就是写出来的和读出来的两部分组成,诗人的初次创作只能算是“前半截”,而到读者所阅读的文本时才能算是“后半截”,才是一首完整是作品。鲁迅说:“感情太烈,不宜作诗,他会将诗美杀掉。”但诗人往往又在感情最浓烈的时候才有灵感,写出的才是完整的作品。郭沫若也说:“真情的流露就是好诗。”但感情充沛也就造成了诗歌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就使诗歌失去了再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这样的诗歌只能活一世,犹如夏蝉,噪声之后随之消亡。

怎样的诗算是好诗?好诗又有怎样的标准,这不是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或是哲学家能够解决的问题,读者因阅读水平(鉴赏能力)的不同,好坏也就不同,但在我认为,好诗起码能给人一种启迪或者是说超乎自己以外的联想,能给读者营造一种特殊的空间,这种空间就是诗歌在创造力所导致的,有如凤凰涅槃,是全新的。接触诗歌很早,以至于很久以前的诗中常常出现城市以外的景象,例如炊烟、黄牛、不知名的小草,最后难以忘怀的还是得到一个好吃的或者好玩的,今天拿出来吃一点,明天拿出来吃一点,每每尝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是自此养成的习惯,不管是生活还是写诗都习惯留一手,中国画讲究留白,讲意蕴,诗歌讲究意境,生活讲究淡然,闲适,不管做人做事,留一个退可守,进可攻,水满则溢,弓张则折。

现实中,很多事也一样,现在的城市变化实在太大,一个暑假,你所熟悉的城市就让你觉得陌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早已散失殆尽,已无一处留白之地。有时候和朋友聊天,说到社会,聊到诗歌,说这是一个物竞天择的时代,每一天都在“杀伐”,不关于人类,却关于未来。

那些被留白的事物色彩斑斓,诗歌也是如此,生活亦如此。留白是为了更好的填充,星辰无际,月盈以充。



2018年10月20

你可能感兴趣的:(赋予“半截诗”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