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三个宝贵品质

“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不敬,命运使我自己成了一个权威”,晚年的爱因斯坦悲叹道。

1955年4月18日,动脉瘤破裂,7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床边放着一份演讲稿和十二页写得密密麻麻的方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寻找这个宇宙的统一场论。

虽然,笔者在童稚未散的年纪就已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但对其事迹却一直意味索然,他以传统书呆子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住了20多年,那是一个无趣、无性、无言,只知蒙头算方程的人。

而当我在接触相对论之后,却又被他惊世骇俗的想象力所彻头彻尾地折服。

从那时起,便于点滴间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必须要说一下,爱因斯坦结过两次婚,一生中与其有过绯闻的女性,至少不低于五名,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每次家庭间聚会,定少不了他的演奏。

桩桩件件的插曲,足以见得他洋洋大观的真实生活,时至今日,我都无比懊悔因自己对科研人员的刻板印象,却迟迟不愿去翻开他的传记,去了解爱因斯坦教授的“千古绝唱”和他骨子里的宝贵品质。

1.好奇心

爱因斯坦四五岁时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体验,这一体验改变了他一生。

有一天他卧病在床,爸爸给了他一个罗盘,那种神秘的力量使他激动得浑身颤抖。他回忆起那个片段时说:“我现在还记得,那种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物背后。”

读到他上面的故事时,毫不夸张的说,“我的汗毛立了起来,”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细数过往,我又对哪件事情有过如此触击灵魂般的好奇。

1905年堪称爱因斯坦的奇迹年,那一年他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光量子理论;间接证明了原子的存在;解释了布朗运动;颠覆了时间、空间概念,提出了科学上最著名的方程E=mc²。

如果没有深入骨髓的好奇心,是绝不会被磁场、引力、光速这些成人世界里习以为常的事物所吸引。

“人在自由下落时是感觉不到自己重量的”,正是这个称其为:他一生最幸福的思想,开启了爱因斯坦长达八年的广狭义相对论征程。

牛顿世界观,告诉我们两个物体间存在万有引力,例如人与地球间的重力,站在地面我们时刻能感受到身上20斤的赘肉,限制着身体跳的更高,对于长太胖就跳不高,大家早已司空见惯。

既然身体受制于引力,那为什么自由下落的时候这股力就消失了呢?那一刻再次受好奇心的驱使,爱因斯坦决定向引力背后的秘密迈进。

最终这位时空缔造者,留下了一个预言:太阳引力将使光线大约偏折1.7弧秒。1919年英国皇家学会郑重宣布“日食拍摄远征队所得到的结果令人信服的证明,光在太阳附近的确发生了偏折,而且偏折的量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要求的一致。”

万有引力根本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行星绕着太阳运动是惯性运动,地球上的物体自由落体运动也是惯性运动。

刹那间,爱因斯坦封神,这个名字,响彻世界。而这一切的起点,正如他在临终时所说:“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是极为好奇罢了。”

2.一生使命

读《爱因斯坦传》的时候,我一直在找寻一个答案,为什么中晚年的他一直不接受量子力学理论,并持之以恒的与其对抗着。

1924年6月他让年轻物理学家玻色的论文得以发表,还亲自写了三篇论文对它进行拓展。在这些论文中,他将玻色的计算方法(后来被称为“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应用于实际的气体分子,从而成为量子统计力学的主要创始人

但很快,爱因斯坦就开始对量子理论的方向表示不安,在反驳量子力学的过程中,他曾这样说道:善良的上帝竟然会创造美妙而微妙的规则来确定宇宙中发生的大部分事物,而把少许事物完全留给偶然性。这感觉起来就不对。“要是上帝希望这样做,就会将事情完全包下来,而不会遵照某种模式……他本可以彻底地干。要是那样,我们就完全不必寻找定律了。

而这一句引出了爱因斯坦对玻恩所说的一句名言。“量子力学固然令人赞叹,可是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那还不是真实的东西。这个理论说得很多,但是一点也没有使我们更接近于‘老头子’的秘密。无论如何,我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

从此爱因斯坦与量子理论分庭抗礼,孤独地试图对宇宙做出更加完备的解释,寻找一种能够将电磁、引力和量子力学结合在一起的统一场论。

余生30年,他在统一场论的探寻道路上殚精竭虑,可惜上帝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宏微同频,世界或许也确实没有那么严格的符合因果律。

那为什么他的余生要一直孤独前行?

正如他反对量子理论时提到的:上帝不掷骰子,要是上帝在少许事物上保留了随机性、偶然性、不确定性,那我们就完全不必寻找定律了。

回顾爱因斯坦的一生,便可悉知他的一生都在为寻找宇宙间、自然间的基本定律而忙碌,寻找定律是他一生的使命,而这一信念早在其15岁的时候就以萌芽。

晚年间,一名叫罗索的普林斯顿中学生在街头请教他数学问题。“我发现大自然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构造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自然本身的数学结构,”爱因斯坦向罗索解释了他15岁时的见解,“这种信念帮助我度过了整个一生。”

如果一部分世界是那么随机偶然,那其数学结构就注定虚无缥缈。

所以,他为什么与之对抗,恰是因为伴随他一生的使命与信念,这个信念在其15岁的时候就已在心底生根,这种追求一生使命的品质,你我间只剩望洋兴叹!

3.基本假设

如果说“好奇心”的驱使是爱因斯坦迈向寻找自然规律的伊始、“一生使命”的信念是其坚持不懈的源源动力,那么“基本假设”的思维模式才真正是爱因斯坦造极登峰的结晶。

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生活在一个归纳法的世界里,并且很难跳脱出来,几乎所有经验全部来自于对过去的总结。

而爱因斯坦正是用了与其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创造出了广狭义相对论。其被称为:演绎法。

爱因斯坦在1919年一篇题为《物理学中的归纳与演绎》的文章中,描述了他对演绎方法的偏爱:

关于经验科学的产生,人们能够形成的最简单图像就是按照归纳法来进行。各种事实被选择出来归在一起,使它们的规律性联系变得一目了然……然而,科学知识的巨大进步很少是源于这种方式的……在理解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所取得的真正伟大的进展乃是源于一种几乎与归纳法截然相反的方式。通过直觉把握大量复杂事实的本质,科学家可以提出若干假设性的基本定律,再由这些定律导出他的结论。

这篇文章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基本假设思维的使用路径。首先要把复杂事物本质化,又称基本定律,而这些定律绝大部分是根据直觉得出来的假设,再用所得到的基本定律为前提,推导出新的、更全面的本质定律,然后去验证。

狭义相对论建立之路上:他提出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爱因斯坦把伽利略的对称性定律拓展,提出对性原理——所有自然定律,包括引力、电力、磁、光在一切匀速参照系当中,都保持不变。他又从麦克斯韦方程和相对性原理出发,得出光速是绝对的。如果光速是绝对的,时间就是相对的,狭义相对论就此诞生。

归纳法停留在过去,而只有演绎法才能触达未来,可是演绎法的背后站立着的——必须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决心。

相对论问世前的200多年间,世人生活在牛顿的绝对时间观中,要是说时间是相对的,就像“电影《星际穿越》中,主人公从地球出发之前,女儿十来岁,但是等他再回来时,他依旧年轻,女儿却已经垂垂老矣”,是一件完全与现实相悖的“神话”。

不过,站在现实与逻辑的交叉口,26岁的爱因斯坦说道:如果逻辑和现实矛盾,那就改变现实。如此坚定的决心,仿若凌晨星空中的那颗明星,即便月亮再大,也难以掩盖其发射出的黎明信号。


爱因斯坦为现代科学带来的成就,早已无需歌功颂德,不过,爱因斯坦给世人留下的这三个宝贵品质,却永远值得当代人去培养、探寻及复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三个宝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