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的本质是什么?

通过著名的斯坦福实验,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发现,那些极度害羞的人,其实是强行为自己建立了一座“心理监狱”,他们既是监狱里的“看守”,也是“囚犯”。“看守”为他们的言行订立各种规则,比如,不允许自由地和别人交流,而“囚犯”则让他们选择服从这些规则。

所以,津巴多认为,要克服害羞,就是要克服自我设置的牢笼,重新获得言论、行动和交往的自由。

害羞者活在自己建立的“心理监狱”里,害羞的本质就是自我设限。

一条条规则就像一根根栅栏,搭建成了限制自己的牢笼。害羞者把自己变成了规则的囚徒,困在了这座心理监狱里。

想要越狱,就需要改变思维,拆掉思维的栅栏。


古典老师写过一本书叫《拆掉思维里的墙》,说拆掉思维的墙,实际上是拆除限制自己的墙,但拆除了思维的墙之后,难道就赤裸裸地面对外部世界吗?

我认为不是的,墙还是要有的,用迭代思维的墙更合适。

所谓的墙,就相当于每个人的房子,而房子能够带来安全感。害羞者是把自己困死在了房子里面,不敢和其他人进行交流。

墙应该是避风港,在外界受到伤害后,可以回来疗伤,感到疲惫的时候可以回来充电,补充能量。墙不应该是监狱,画地为牢,把自己给困死在里面,拒绝和外界的互动,固步自封。

假设最初的墙是一道篱笆,很容易就能被破坏,那么升级后的墙可以是茅草屋,变得更坚固,再升级就是石头房子,可以抵御更多的不确定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思维栅栏转化为有益的思维模型,为自己搭建思维城堡,用以抵御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

思维栅栏和思维模型的区别在于,思维栅栏是错误的认知,会限制自己的发展,而思维模型是合理有效的认知,可以促进成长。

最终,我们可以把限制自己的思维之墙升级成促进成长的思维宫殿,通过这个宫殿和外部世界交互。

你可能感兴趣的:(害羞的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