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转啊转”,转到了那“难与人说”的年代

      “不知道谁把这事反映给队长了,说牛倌偷杀了一头大肉猪,应该严肃处理。队长就找猪倌,猪圈里有没有少一头大猪肉?猪倌说,一头不少啊!队长又说,那蒋慎伯的一头猪是哪里来的?猪倌想了半天才想起来,他对队长说,这是一头死小猪,我要把它丢到河里,他说可以吃的,我就把这一头死的小猪给了他。队长又问,不是说大肉猪吗?猪倌说,不是,是一头十几公斤的小猪。”

        或许我分享的这个小故事会让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有所感触,他们大概会滔滔不绝的讲很多事,然后你会陪着他们一起落泪,感悟……能去想着吃死去的小猪肉,可想那个年代是怎样的缺少食物?又怎样的饿肚子?又怎样的期盼美食?我未经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发言权,只知道那个年代“不容易”!

        相对于苏州蒋老师家乡,我们那里那个年代应该更贫穷。我的母亲是1951年生,比蒋老师祖父晚了好多年,而在她15岁与父亲结婚时,家里还是吃黑馒头(红薯做的之类)偶尔会有白馒头(面粉做的)。

        母亲长得不算瘦小型,用她的话讲就是胳膊粗的不亚于某些男人,因为她勤劳,能干,所以吃不饱是常有的事。母亲说必须多干活,可以记公分。当她讲这些时,眼里的泪花告诉我是多么不易,而我却似懂非懂。也惭愧自己小时候吃饭还挑三拣四,不爱吃的红白萝卜偷偷给鸡吃。

        是的,我分享的这个故事便是蒋坤元老师的祖父那时候。故事中的蒋慎伯也是真实存在。而这个真实的故事则来源于蒋老师所著美文集《水车转啊转》。在今天,虽然我们已经不缺美食,但也不能忘记缺少食物的年代;在今天,我们仍然要节约,光盘不可浪费。

        认识蒋老师已经三年多,却与他互动很少。每次看到他的照片,总有种亲切感,因为这种亲切感,总是先去关注他的动态。有时候也会因为老师的睡眠时间不足而担心,唯愿老师精力充沛,能写出更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

        虽然现在过美好生活,但也需谨记“水车转啊转”的那个年代“难与人说”的故事。如果感兴趣蒋老师的故事,不妨去读《水车转啊转》,从了解他祖父,父亲开始吧。

特别能让人安静的一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车转啊转”,转到了那“难与人说”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