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群的思考

最近两个多月参与了几个社群,主要是读书学习类的,以训练营形式开展,另外接触到理财、写作、社群运营等社群。谈谈自己的看法。

社群见闻

参加的第一个社群是樊登读出生产力训练营,为期一个月,读书两天一本,每天300-500字打卡,然后跟一节相关主题大咖课;通过打卡先锋、荣誉颁奖、点评点赞等激发学习动力。由于疫情期间,时间较为充分,学员普遍参与度高,所以收获大!

参加的第二个社群是由上面的训练营演化的高手圈,为期半年,自己自认4月份班长,通过招募班委,然后头脑风暴,形成了月度社群运行计划,基本上每周五天主题活动,这个让自己进一步了解了社群运营的情况。有一点就是这个群是通过从前期训练营的学员中筛选出来的,学习自我驱动还是不错的,但运营上来说,但由于免费参加的,还有复工复查,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参与积极性其实一般。

参加的第三个社群就是樊登运营大学,为期7天,主要是听课、复盘,项目运营(有个小当家活动),这里面有人员都是奔着实际运营社群去的,还是很积极的,小当家活动由我主策划,后面分了统筹组、数据组、内容组、主持组、场控组等等,积极协作,认真负责,很不错。

然后还有一个是剽悍行动营,这个是加强版的读出生产力训练营,一天一本书,500-800字文字和120秒以上录音打卡,然后活动特别丰富:主题分享、思维启发、日报、电台、主持、演讲、大众评审等。通过打卡先锋、高光时刻(优秀作品、高光老铁)、游戏互动奖励等等老激发人员积极性。

对于社群的理解

1.社群的本质在于人与人的连接。在同一时间在商场购物的顾客群体不能称为社群,在一个小区内居住的人群也不能称为社群。那么,什么是社群?在我看来,产生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网络才是社群,在这个网络中,人与人可以相互了解和交流,并且能创造出情感,即互相关注喜好和行为。所以这样的话,团购群如果只有福利关系,那就不能成为社群,而如果能提有效信息,让大家交流起来,互动起来,连接起来,则就有社群的样子了!

2.社群是以微信为核心媒介而产生的新的组织形态。从目前的情况看,微信作为一个社交领域最大的产品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社群本质上人的群体,所以抓住微信是必备的,有了微信,拉到了人,组成了群,这是基本,还需要借助各种工具来支撑运营,比如打卡类工具(鲸打卡、小打卡等)、投票工具、直播工具等等。这些工具目前均有小程序,各有优点,那么通过以微信为核心媒介,把人组织起来,用工具方便人员参与活动,通过运营来营造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和归属感,从而保证了社群的各项事务的正常进行。

3.社群是基于共同价值而集合起来的新的凝聚体。一个社群组成之前,就应该想好共同的价值,是共同的兴趣,还是共同的追求,如果这些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句口号,那么就更容易传播。比如读出生产力训练营口号是“成为更强的自己,连接更多的牛人”,比如剽悍行动营口号是“攻克读写说、干掉懒怂拖、升级朋友圈、打造竞争力”。但是如果没有共同价值,那么就只能沦为投票群、助力群。

4.社群是包含四种激励机制而推动的新的动态体。一个人为什么要去参与到社群活动中,是因为社群能满足他的需求,比如满足了精神需求,比如满足了物质需要,比如满足了情感需要,比如提升了自我驱动,这些我们可以归结为4种激励,分别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自我激励。那么社群的价值就应该在这些方面体现,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机制来满足。比如前面的荣誉证书的设计、游戏奖励、助教点评、组长催打卡等都可以看做是落实这4种激励的具体措施。

5.社群需要一个团队来运营。有价值是判断社群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而活跃度是社群持续热情的显性指标!这样的话,社群需要一个带头人提供价值、制造话题,然后又一批跟随者(骨干分子)扩充思维、引导互动,然后带动更多的加入、融入,那么除非一个人很强,可以做这些全部的事情,否则必须有个团队来支撑,而且这个团队也要有后备力量。那么如何打造团队?随着入群人员的增多,可以建立管理组群、核心群、普通群,管理群有积极的管理成员构成,重大问题先行讨论,达成一致后丢到核心群,核心群是高度认可的积极粉丝,但没有时间精力参与群管理,而后核心群认可或者反馈没有大的问题,再放到普通群里实施。主动发现人才、推荐人才,激发人才。

社群的发展判断

1.社群是必争之地。这次疫情凸现出来线上的机遇,直播带货就是典型案例。而社群则是线上流量的聚集地,将分散在微博、公众号等等的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进行精准对接,或者是营销,或者是影响等等。同时一个有价值的社群能提供前述的四种激励,也增强了群成员的粘性。

2.社群是非常锻炼人的地方。社群总是由线上发端,同时要做丰富的活动,这样的话需要有懂技术的人、会写文案的人、会设计的人、产生优质内容的人,这背后又要策划的人、组织协调的人,这些又都需要沟通力,要会赋能。举个简单例子,学员不打卡,你怎么激励他?这不是职场上的上下级,有公司层级在那里,这就需要你去赋能,去激发其内在动力,那么你对学员心理的把握、你的表达等等都很关键。除此之外,积极主动、踏实上进、团队意识等都可以得到锻炼。尤其对于大学生,你可能不太容易进入一家公司去做事,但是却可以很容易找到合适的社群进行锻炼。

3.社群是一种不得不接受的生活方式。集体是人的刚需,而宅又是实际表现。当你在家时,其实你通过网络(尤其是社交网络,如微信)与世界沟通,这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并且会持续下去。所以加入或者自建有质量的社群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附录一些社群理论和实践类的书籍

1.《小群效应》

2.《用户思维》

3.《高绩效教练》

4.《参与感》

5.《社群营销实战手册》

6.《社群营销与运营》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社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