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三十二课 ‖例解诗歌的意境

主讲/ 边义老师

辽阳边义


例解诗歌的意境

意境的本质

诗中意象讲究实笔,意境讲究空灵,竟境由意象产生。

如果说意象入诗,其本质,可以理解为诗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对生活,对世界进行取样、重组,试图建立一种艺术秩序。那么意境的本质是什么呢?

有论者认为:“意境就是准宗教主体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家园,就是主体为自由心灵而创设的独特(即审美的)而又广阔的精神性空间,这便是意境本质论。

这一论点自有其精辟之处。春天的意境,良宵的意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境,大约就是诗人为心灵自由而营造的精神空间。

但意境本质的这一定义还不完整。这一定义大抵只是属于浪漫主义诗歌的。

事实上,意境这一精神空间,并不总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并不总是我们所想创设的。有时,它也会是客观世界所强加给我们的,恰恰是我们所急于逃避的。

例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意境;

“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的意境;

警笛凄厉警犬狂吠的白色恐怖的意境。这往往就是现实主义的意境。诗中营造这种意境,并不表明诗人向往它,而只是慨叹它,无奈它,怨恨它。

追求自由的精神家园,向往理想的精神空间。

同时,控诉精神牢笼,逃避人生噩梦,这才是诗歌意境的全部本质。

而向往心灵自由,仰望生命的形而上,“我欲乘风归去“,是古今诗人不变的精神追求,意境也就成为古今诗歌不变的审美范畴。

古今中外诗歌中的意境

理论滞后于创作,是正常的艺术生态。意境理论问世之前,意境已经出现于中国诗人的一些作品中,这一推论应该是不会有错的。

试读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分明已是迷人的诗境

到唐代,意境理论形成之后,诗人们更自觉地在其作品中营造意境。

被《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推为“百代词曲之祖“,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镜头由远及近,又缓缓摇开去,平林、暮霭、寒山、暝色、楼上美人、空中归鸟,以及空空归程,长亭短亭……有序的意象群落,撑起一片诗意空间。以意境论,也自是诗中上品。

再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相传扬州有二十四座桥,一桥一景,各臻其妙,或者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于桥上吹箫,因而得名。

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扬州之后,仍然魂牵梦绕。这首诗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值此秋深月明之际,你在哪座桥上与你的红颜知己们吹箫按曲呢

这里,将想象中的扬州城的才子佳人歌吹冶游的画面,与传说中的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的动人情景,巧妙地叠印在一起,二十四桥的两种解释皆可通,“玉人“指才子或指佳人也都可解。令人仿佛想见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风情万种,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梦里江山……诗境极为圆融透彻、幻美空灵。


2019-10-15  舞蝶制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竹韵格律学堂】第一百三十二课 ‖例解诗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