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春节将至,南国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花市早已开市,我居住的小区也摆放了年桔、年花。最近刚看完萧红的《呼兰河传》,突然有一种冲动:模仿她那叙事长诗般的文风,写写家乡的年事,姑且叫《豫南年事》吧。
《豫南年事 》
这是河南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没有山,属平原,淮河就从村南流过,山南水北曰阳,所以我们村叫阳庄。和绝大数中国人一样,春节无疑是阳庄人最大、最重视的节日。大约距除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阳庄人就开始为过年张罗起来。
1.赶集
“要过好年,年货得全”,阳庄人买年货用的时间够长。一来是,集市离阳庄有七八里远,二来是,过年要买的东西繁多,所以自然会花费不少时间。鞭炮、春联、年画、布料(做衣服用)、果蔬、牛羊肉、烟酒、糖果、调料、茶叶……,哪一样都不能忘了买,因为过了除夕就进入正月,店铺摊档在正月是不开市营业的,而这些必须品又是不能向人借的,正月里借东西,会穷一年的。阳庄的媳妇、婆婆们年前格外地谨慎、勤快,识字的媳妇就用娃的铅笔在纸上写下要买的东西(同现代人的shopping list),按单采购。不识字的、记性又不好的媳妇、婆婆,只有想到啥缺就去买啥,但好像总是缺一样东西忘了买,那就天天去集市或让人捎带。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要不,正月里亲戚来拜年,给客人献茶时突然发现茶叶没了,那男主人肯定不给媳妇好脸色看的。
2.杀猪
不是每家过年都要杀猪的,往往是那家的猪养到三四百斤时,生长得慢了,主人嫌它光吃不长不划算,才要杀它的。谁家要杀猪,必须要请人帮忙的,除了掌刀的屠夫,还要请五六个汉子,抓腿、摁头,猪也知道生命走到了尽头,发出惨烈的哀嚎,使尽全身的力气挣扎。但必竟是敌不过五六条汉子的,屠夫瞅准时机将锋利的尖刀扎进猪的脖颈处,那一块的肉最软、最薄,血就像打开龙头的水流进早准备好的净盆里,可以制猪红,绝不会浪费掉。然后就是拔毛、切割。屠夫是十里八村的专业能手,腊月里是最忙的。而帮摁猪的汉子们的忙也不是白帮的,主人会给每人一盒香烟作为答谢,我小时候爱看杀猪,因而知道香烟通常是芒果牌或黄金叶牌。
3.分鱼
阳庄有一个池塘,非常大,环绕着整个村子,阳庄人是在这个池塘里洗第一遍菜的(第二遍用井水),不好的菜叶就随手弃在塘里,塘里养着鱼,鱼疯狂地繁殖,野蛮地生长,一年的功夫就生成为个大、肉厚、肥美、鲜嫩的尤物。过年自然少不了鱼,连年有余嘛,阳庄人每年腊月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活动,那就是捕鱼、分鱼。两帮汉子拉着一张大网的两端,从塘的一头赶到另一头,收网了,上千头的鱼活蹦乱跳地被拉上岸,大的七八斤重,小的二三斤重,然后被挑到村头的打谷场,按每户的实际人口分鱼。我家每年可分到五六十斤鱼,用盐腌起来,可以吃到正月过完。
4.磨豆腐
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磨豆腐的,阳庄只有一个磨坊,所以要排队,磨坊主会按登记的先后顺序通知张三家安排在什么时间,董四家安排在什么时间。依着时间,提前将黄豆泡水一两天,磨期到了拎着豆桶,背着柴禾(通常为稻杆或麦杆)到了磨坊。先将豆磨成浆状,然后用大锅烧开,再经过一系列加工最终可得到四种豆制品:水豆腐(普通豆腐块)、千张豆腐(豆皮)、豆腐巾(精华,营养价值最高,最贵)、豆腐渣。特别一提的是豆腐渣,阳庄人把它切成小方块做菜,很好吃,但很干,不好吞咽。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吃干饭(米饭)就豆腐渣,噎得直喊妈”。儿时的我最盼跟着父母去磨坊磨豆腐,因为可以喝到加白糖的豆腐脑,那个美味,至今难忘。
5.“廿三的过小年,廿四的打小孩,廿五的打扬尘。”
腊月廿三俗称小年,阳庄人都知道“年年腊月二十三,灶王打马上西天。”,灶王爷去西天干嘛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去给玉皇大帝汇报工作。老白姓认为灶王爷存于每家每户,目睹了一年来这一家人的所作所为,是否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和睦乡里,并以此为衡量标准给每家每户打分,灶王爷好比班主任把每个学生(每家)的成绩汇报给校长玉皇大帝,校长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给他们发奖品即给每家每户赐福赐财,分数高的多得,分数低的少得。小年的晚饭是丰盛的,吃饭前还要放鞭炮,大概是为过大年(除夕)而进行的一次彩排。 “廿四的打小孩”是怎么个说法?那就是离大年越来越近了,小孩子说话、做事要注意,不能做一些出格的事,不能说那些不敬天不敬祖的话,也不能说些诸如“死”啊、“灾”啊之类的忌讳话。“打”并非真打,而是一个警告,一个下马威。 “廿五的打扬尘”意思是:家里的卫生工作十几天前就搞好了,这不又过了几天嘛,又落了一些灰尘,不需大动,只需稍稍把灰尘擦一擦即可。
6.过大年(除夕)
准备一大桌子菜自不必说,饭前要点香祭祖,要贴好对联,要放鞭炮,放完鞭炮全家吃团圆饭。说到放鞭炮,我特有话说。俗话说“姑娘爱花,小子爱炮。”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通常会把压岁钱用来买炮,甩炮、小炮、大炮,看谁的炮多。我们在一起会变着法儿玩,炸墙缝、炸酒瓶、炸牛屎、炸水……。记得有一年,小伙伴间互相攀比,看谁的炮多,我竟偷偷从父亲准备的用于在除夕晚上燃放的炮鞭上偷摘了几个炮下来,以致于父亲燃放时鞭炮中断,二次点火。这在阳庄人眼里是不好的事情,父亲为此狠批了我一顿。 三十的晚上,电灯会一直开着的,是为守年。 三十的晚上,妈妈们最忙,她们要包饺子、炒花生、炒瓜子。
7.正月初一拜大年
除夕晚上零点整刚过,就是正月初一了。接年的鞭炮从零点整就开始点放了,家家户户都要放的,所以鞭炮声会陆陆续续持续到天明。第二天一早,孩子们会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地拜年。“伯伯婶婶,拜年啦”一声稚嫩的童声后,女主人会向每个小孩拿的袋子里投下几颗糖果或一把炒花生、炒瓜子之类的零食。这有点像欧美万圣夜的“不给糖就捣乱”(Trick or treat)。不过,正月初一这一天,阳庄的大人们没有不给糖的,小孩们也没有捣乱的,别忘了腊月廿四那一天,小孩是受到培训的,前面说了“廿四的打小孩”嘛! 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不准向外面扔生活垃圾的,寓意财不能外流。
8.玩狮子
玩狮子,类似于现在的街头表演,只不过是挨家挨户的表演且要收取一定的酬劳,通常是一盒香烟或一元钱。玩法是这样的: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带着狮子样的道具,模仿狮子点头、打滚、跳跃。男主人会点一挂小鞭炮炸狮子,狮子要机灵地闪转腾挪不被炸着,即使被炸着也无妨,小炮能有多大的威力。除了耍狮子的小伙,还有几个乐手在敲锣打鼓地配合。一番武的表演后,该压轴的人物进行文的表演了,这往往是一位年纪大一点的老伯,口才必须好,反应必须快,要根据每一家的情况在短短几秒内想好并唱出吉祥的唱词,比如“门口栽了棵万年青,董家将出个大学生”,老伯都是不远的邻村人,对每家的情况都了解,知道这一家的儿子或闺女在读高中。老伯每唱一句,众乐手和刚刚还耍狮的小伙都会同时附声道“有哟”。意为:有这种事且这家人有钱。虽然每家的唱词都不一样,但最后一句却是一样的,我记得很清楚,是这样唱的:“打发狮子起了身,荣华富贵往上升。”会来事吧!
9.走亲戚
过罢正月初一,大人们要走亲戚了,通常会带着小孩去,这叫拜年。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拜年是不能空着手去的,要拎着礼物的。礼物通常是一块肉、一瓶酒、一包糖果、一袋白糖、一瓶罐头、一包点心等中的一样或几样。主人会好酒好菜地招待,过几天主人又去拜年者家里走亲戚,叫回年。古人早说过,“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10.元宵节
元宵节的晚上同大年三十晚上一样,要放鞭炮的。放完炮,要吃汤圆。汤圆是自做的,糯米白糖的,很好吃。吃完汤圆,孩子们要放烟花了。烟花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珠筒,点燃后会向空中打出红的、绿的、黄的、蓝的、橙的、紫的、粉的彩珠。有十六响的,二十八响的,五十六响的,每打出一响,都会发出“拍”的一声爆炸声,孩子们都要欢呼雀跃一下。元宵节过后,年算正式过完了,年味一天比一天淡,阳庄的青壮年又外出打工了,日子又恢复了平静。
后记
2016年我又回了一次阳庄,目之所及,墙倒屋塌,一片荒凉。原因是:伴随着中国乡村城镇化的进程,很多阳庄人都搬往乡镇、县城、省城居住了,留在阳庄的人越来越少了,差不多每十户里仅有一户还留在原地,往日的繁华已不再,但儿时记忆却永远也抹不去,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热土,阳庄。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