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笔记第四天 -屏读

在古代,文化都是围绕着言语的。记忆、念诵与修辞的语言技巧向这些依凭口口相传的社会注入对于过去、对于模棱两可、对于华美言辞、对于主观认知的崇敬之情。我们曾经是言语之民(People of the Word)。大约500年前,科技推翻了言语。1440年,古登堡发明了金属制成的活字,将写作提升到了文化的中心位置。印刷文本意味着廉价却完美的副本,成为变化的引擎和稳定的基础,新闻、科学、数学公式和法律法规无一不从印刷中诞生。印刷向社会灌注的,是对(白纸黑字式的)精准的崇敬,是对(字据为证的)客观的追求,是对(通过作者树立的)权威的拥护

大规模生产的图书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印刷技术扩展了既有的文字量。古英语中大致拥有的5万个词汇如今已经膨胀到了100万个。词汇选择方式越多,沟通就越丰富。媒介的选择方式越多,写作的主题就越宽阔。作者不一定只能撰写学术巨著,还可以“浪费”那些不值钱的印刷书籍来创作些让人撕心裂肺的爱情小说(最早的浪漫小说发端于1740年)。哪怕作者不是国王,也可以出版些回忆录。人们可以写下反对主流舆论的小册子,而在廉价的印刷技术帮助下,非正统的理念或许也能产生推翻国王或者教皇的影响力。作者具有的权力曾经一度催生出对作者以及作者拥有的权威的崇敬,并且哺育出了专家文化。完美“由书籍”而成就。官方把法律编纂成册,写就的合同如不使用书中的语言便不会有效。印刷、音乐、建筑、舞蹈都很重要,但西方文化的核心却是书中那一张张可以翻动的书页。到1910年,居民超过2500人的美国城镇中,有四分之三拥有公共图书馆。而美国的根基更是从文件中萌发出来的:无论是美国宪法、独立宣言,还是影响不那么直接的《圣经》。美国的成功依赖于较高水平的识字率,依赖于强大的自由媒体,依赖于对(书面规定的)法律的忠诚,依赖于遍布全国的通用语言。我们变成了书籍之民(People of the Book)。

但今天,超过50亿张的数字屏幕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数字显示器制造厂商还会每年生产出来38亿个新屏幕。这几乎相当于地球上的每个人每年都会得到一个新屏幕。我们会在所有平整的表面上装设显示屏。文字已经从纸浆里转移到了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子显示屏和平板电脑的像素当中。字母不再白纸黑字地固定在纸上,而是在玻璃平面上以彩虹样的色彩,于眨眼间飞速来去。屏幕占据了我们的口袋、行李箱、仪表盘、客厅墙壁和建筑物的四壁。我们工作时,它们就在我们面前安坐,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现在成为了屏幕之民(People of screen)。

而在我们之间发生的书籍文化和屏幕文化的冲突,在个体的身上也会发生。如果你接受过现代教育,那你没准就会被这两种模式困扰。这种紧张是新的常态,起源于50年前入侵我们客厅的第一块屏幕,起源于电视机那笨重宽大、热气腾腾的显像管屏幕。屏幕“祭坛”越大,我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就越少。

数字图书的直接效果,是可以在任何时间呈现在任何屏幕上。书将会变得呼之即来。在你需要读书之前,就购买和囤积书籍的行为会消失。书不再像是一种人工制品,而更像是映入你视野的信息流。

书籍的命运值得仔细研究,因为在屏读将会转变的众多媒介中,书籍是第一个。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它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而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

阅读变得社交化。通过屏幕,我们能够分享的,不再只是我们正在阅读的书名,还有我们的反应,以及读书时做下的笔记。今天,我们可以重点标注段落,明天,我们就能把这些段落链接起来。我们可以在我们正在阅读的书里,选出一个词语,加上链接,导向另一本我们已经读过的书中的一个词来对比,也可以从一段话里选出一个字,链接到一本晦涩的字典里。我们还可以从一本书里选出一个场景,链接到某部电影里的相似场景。(做到以上这些,需要能够找到相关内容的工具。)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尊敬的人那里订阅他们做下的旁注,如此一来,我们得到的就不只是他们的读书笔记,还有他们做下的旁注——他们标出的重点、他们写下的笔记、他们发出的疑问、他们获得的灵感。

万能图书馆的梦想早已有之:在同一个地方,拥有所有知识,无论是当下的还是过去。以各种语言写就的所有书籍、所有文件、所有概念作品,都互相关联。这种愿望似曾相识,部分原因是在很久以前,我们就简单修建过这样一座图书馆:公元前300年左右建成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其设目的便是存放当时已知世界中所有流传的卷轴。曾几何时,这座图书馆存放了大约50万个卷轴,几乎是当时世界既有图书的30%到70%。但即便如此,在这座伟大的图书馆灰飞烟灭之前,知识可以存放在同一栋建筑里的时代就早已消逝了。从那时起,信息已经逐步扩大到了我们无法容纳它的地步。2000年来,万能图书馆,和隐身斗篷、反重力鞋和无纸化办公等人们长久以来的渴望一起,已经成为了一种神话般的梦想,不断向无限的未来中撤退。不过,我们对存放所有知识的伟大图书馆如此渴望,它能否真的成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必然》笔记第四天 -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