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止苏长公2022-04-21

苏轼的古文观止,看完之后,总体感觉间接读到文章曲折波澜,烟波生色,叙事抒情真挚,性格豁达旷放,但不平失意溢于字里行

 苏轼给梅尧臣写的信

开篇用周公和孔子的对比得出,周公虽拥有富贵,但没有知己之乐,而颜渊是孔子的知己。孔子虽未得到富贵,但却有知己之乐 第2段叙述自己从小读书对门绕城,欧阳修的崇拜到科举考试,这两人对自己的赏识,最后议论自己渴望成为这两人的颜渊氏的徒弟,与老师享受知己之乐,最后一段,评价,没绕成。不得富贵,却文章满天下,总结孔子式,安贫乐道 整篇文章围绕知己之乐,开篇的周公衬托孔子出乎意料,中间段落仰慕围绕成河欧阳修结论在自己渴望从而学,有暗比颜渊,孔子之交,很是自负。末段评价梅的乐道,何等气象,何等才色。文脉行云流水,飘卷自如,空灵潇洒,以韵取胜。21岁的苏轼。表达知遇之恩,委婉含蓄,不卑不亢,自信,大方。

 喜雨亭记是苏东坡25岁的作品

开篇即写,喜。引用古代为证,荡开一笔,接下来写亭子的建造和期盼天降甘霖后的喜悦,亭与喜有了联系。接下来写到雨带给人的快乐和人对雨的感激喜悦之情。最后归结到功劳不在天子而在于天,无处命名,于是命亭。以小见大,以无化有,思路层出不穷,笔态摇曳生姿,开合自如,行笔灵活,才气可见

灵虚台记是苏轼二十七八岁时的作品

是先写了,长官居住,在高山下,却不知有山,于是,修筑灵虚台来观山。这是灵墟台的来历和建材的经过,以及写这篇文章的来由。接下来发表议论,说,说灵虚台最终会消亡。引用,周围曾经的秦汉隋唐古迹,消亡的,史实,来证明,凌虚台也会消亡。不仅凌虚台存在的不能长久,人士的来往更是不能长久而用灵虚台来夸耀,人的功劳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最后一句扭转前文,只要心中有笃定的内核,根本不需要在意灵虚台存在于否? 围绕着凌虚台的不能长久,得出,只要心中有足乐者,何必在乎灵虚台外物的长久与否。不是心中有大格局大见识的人,写不出如此高见识的文章。妙就妙在最后一句的转折,有超然旷达的态度在内。不同于一般的,写记文章,不就台写台不歌功颂德,而别出匠心,耐人寻问,有高远立意,非苏轼不能为。再次肯定欧阳修说的20年后,此人会超过我的预言

 36岁的苏轼被调往山东密州从杭州。写下超然台记,

开端写,万物皆有可观,没有好坏,美丑之分,粗茶淡饭亦可为乐。人之所以求福辞祸而不得,就因为有分别心,美丑好恶太多欲望太大,人心被外物包围,蒙蔽外物凌驾于人之上就像看从缝隙中观看斗,结果求祸辞福。悲哀而不快乐,自己被贬到山东之后,衣食住行皆不如以往,粗茶淡饭,公务繁忙,反而使自己身心安定,不过分享受外物。修筑超然台。写登台四望山川形胜,四时美景:南望山脉起伏,出没隐约,东望庐山,都可能有隐士居住,希望成果,姜子牙齐桓公的遗迹所在,北望河水还应侯的功劳,可惜没有到底保持。夏凉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西,与朋友粗茶淡饭,自得其乐 末段,弟弟起名为超然台,意在我的快乐,来自于超然物外。不受环境心情的拘束 表现一种,随遇而安,顺天致性的自适悠闲。正因如此,老了被贬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先议论,超然物外之乐在写,修筑超然台观四时之景,看四方山水,无欲无求,守拙本分,自得其乐 末尾点题,超然物外之乐 其背景与新旧党争有关,虽说超然物外,也有政治失意,无可奈何之感 但结构谨严,乐即超然的目的。叙事中有情感洒脱超然,旷达,议论高超流畅自然,

41岁的苏轼调往江苏徐州,写下放鹤亭记

第一段写了修筑亭子和放鹤。庭上景色简洁清朗,鹤立于田地,或飞翔于云端,朝放暮归,自由自在 交代放鹤亭的命名来历。接下来该写隐世于鹤的快乐生活,苏轼却从议论发起。隐世之乐,大于帝王之乐。先写帝王养鹤,导致国亡; 帝王饮酒引发劝诫。而隐士饮酒得以名传后世。帝王喜欢养鹤而不得喜欢饮酒,更不得饮食养鹤饮酒,自得其乐,由此观之,隐世之乐大于帝王之乐。此段议论,巧妙的溢出题外,引出酒来,和鹤相提,衬托。得出隐世之乐,无拘无束,率真保全,议论引证千古寄意幽深,又超逸潇洒,玲珑跳脱,丝路行云流水,得心应手很得苏轼特色 末尾,写放鹤归鹤之歌,曲调清远,再点隐士之乐。神清意远 虽写出隐世自由生活的向往,更有官场失意的隐含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55岁的作品。

潮州人以韩愈为神,首段写了韩愈,浩然正气,巨大影响,于天地为星辰为河岳,自然天地的化身。表达潮州人民对韩愈的敬仰,与膜拜。同时也表达自己的钦佩和敬仰之情。接着写韩愈在文学上的贡献和在官吏上,的作为。 评论韩愈,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隐含韩愈正直耿介的人格不为世容,的遭遇,有愤慨不平之意,有嘲弄讽刺之心,也有自我命运的感慨。正直的人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人心,因为人心作假,天不容伪。 此段议论,警策之力愤慨之情,气势磅礴,立意高远 第3段写韩愈的潮州文化影响。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作结。 第4段写修筑韩公庙的经过 接着写到潮州人认为韩愈影响局限在潮州。作者形象的类比,如水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潮州。凿井得泉,而水并不专在,表明韩公的影响力之广之大,不仅在潮州,类比巧妙 最后一段写潮州庙前写歌诗以祀之。神仙扫人间,文学忠勇之功劳,悲悼敬仰之心意,有人评价此文一气呵成,有韩愈蓬勃澎湃之文脉。 潮州人以韩公为神,固首段写韩玉,参天地观盛衰。浩然正气。此片非东坡不能为非韩公不能当此  感情上既有潮州人民的敬仰膜拜,又有作者的钦佩崇敬,还有对不平遭遇的愤慨讽刺,更有自我的寄托,失意。所能者天也,不能者人也

 57岁的苏轼在任翰林学士期间向皇上写的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开篇谦虚地称自己身为讲读而力不足,引出医生用药,药方虽然自己开,但是古人所传授来类比,如果,药方有效,不一定非得是自己,原创出来。第2段评价,唐朝陆制的政治才能。皇帝如果苛刻他劝谏忠厚;皇帝如果猜忌劝诫推心置腹。针对皇帝不同的症状开出不同的药方。再次使用比喻说明,丞相向国君进谏,就如医生向病人开各种苦药,诊治各种病症。第3段向皇帝推荐陆贽,一方面写如果欣赏贤能则不同时代也可以借鉴。另一方面皇帝如果学习,知识像山海一样,崇深幽远。难以选择,不如直接学习名相陆贽, 又用比喻,六经诸子百家虽然好,但像山海一样太广博,没有办法细细选择没有针对性。不如恰当的选择陆贽 最后提出请求,希望皇帝允许,修改录制的奏章,放在敬献给皇帝,如见其面,如与其言,接受他的影响教诲 言辞恳切,感情温和。虽然四六文,但明白小畅。与其关六经诸子之重生,不如读宣公奏议之切当,宣公不见知于德中速机,今日受之于陛下。使人主心向往之,恨不同时之愿望。说理委婉,比喻贴切,条理井然,说服力强。

后赤壁赋。42岁的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写了赤壁赋两篇。

此篇是,江水山川冬日之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旷凝重的景色。登山爬行复式,江岸雄起壮丽之景,常霄感叹悲歌,肃然。以情写景,景中有情。外景与内心契合。 冬天江水岸边荒野情况辽远的境界里。藏在心底的孤寂落寞失意之情,奔涌而出。幻化为鹤。就像庄子的,大鹏鸟。与道士的对话其实是与自己的对话表达超脱现实而不得的无奈,政治失意的心态流露。赤壁赋实情,实景后赤壁赋,虚写出奇情逸志。有庄子之神风。

方山子传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品。

第一段写别人口中传闻的方山子。顺序按照时间顺序,小时候壮年时候,晚年的时候,隐居生活的好奇。接着写,路遇方山子。方知故人。写其老年潇洒的隐居和少年游侠生活,补叙由后追前,笔意豪纵,立意高绝。末端写方山子,舍弃富贵,甘于隐居,是有得而然。余味悠长。 被评价为烟波声色曲折顿挫,有携飞仙以遨游之势,全部史记供其驱使。短篇中显司马迁笔力,非苏轼,无人当。寄托了对老朋友怀才不遇,放旷山林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自己被贬值的义气不平。老友人在听到自己被贬的经历时,俯而不答,仰而笑,意味悠长。 好文烟波生色处,令人,感觉

三槐堂铭,开篇提出疑问,老天有没有规矩?接着回答,人的意志可以战胜上天,上天的意志也可以战胜人。好坏颠倒的时候,是没有等到上天的意志稳定,当上天意志稳定的时候,他一定会褒扬善人,惩罚恶人,得出结论,因果善恶,有报,前辈人积累福德,后代人受其恩惠,这是一定的 接着用王,晋国公的家世来证明。晋国公,正道直行不为世所容,曾曾经种了三棵槐树在庭院,并且说我的子孙一定有当大官子。果然他的儿子当上了国公。就像和上帝的约定,拿着契约前去履行实践验证。这就是因果报应。第2代仍然,官比三公,此时和李德裕的家族进行对比,得出李家富贵相当,但德行不够,来推断出王家福气会继续,泽被后人。 第4代,王氏子孙与苏轼,童年于是苏轼为之作铭。 前半部分重在写,德以天为古;后半部分以,勉励后代,很是得体 开篇用问句接着来回答因果的稳定不稳定之疑问,突出尽人事,必得天心,虽有因果报应的迷信,但,苏轼对王家世代公德的赞美,积善修德,坚持正义,直言敢谏,文武双全。忠宽恕仁德厚的家风的赞扬也同苏轼本人的人格追求相当。全文以层层设疑起笔,接着旁征博引,进入正题,在娓娓的叙述中赞扬王氏功德证明前面第1段的论证文势伏跌宕,引人入胜

 苏轼的范增论。陈平挑拨范增和项羽导致范增的离开。苏轼认为范增应该早早离开项羽。不是在鸿门宴上不听劝告,史而应该在,杀亲子冠军时。接着分析原因认为异地与范增是祸福相依的关系。杀亲子冠军及一杀一帝的前兆,义帝亡而范增也保不住。杀异地开始范增就被怀疑,陈平的挑拨离间计之所以成功是,项羽先怀疑范增在前,接着论述,项羽杀,亲子冠军后,就出现异地于范增,只能存一的可能而范增,作为义帝,的拥护者,意见不被项羽采纳,可见项羽对一范增的怀疑。最后写到范增,之所以不在杀青子将军的时候离开,是因为范增想依托项羽来成就功名,如果恰当离开还是大丈夫一个,范曾何曾不知去就之时? 最后得出范增离开项羽采访,不论怎样,反正也是人中豪杰 简洁来说,第1段陈述事实,第2段提出观点,范增当于,项羽杀亲子冠军时离开最好。接着用异地与范增捆绑在一起的利益关系来论述异地被杀死,则是范增被怀疑的时候。接着论述,杀义帝而不采纳范增意见,必定是怀疑的开始,最后强调那时离开,是最明智,之所以不离开是因为想成就功业。末段表明范增之重要,及对范增的赞美。先抑后扬,转折巧妙。 书生之见,体现在答,范增和义帝捆绑。对义帝才能的夸耀。和对范增被怀疑的起始推断,以及对范增离开时间的结论,都是一家之言,不耐推敲。但曲折回环变化无穷,层层深入,还是文气流畅,才气流露。 先述史实,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先说义帝和范增的捆绑,接着范增劝谏,不被采纳,最后断言为成就功业,都在论证,反正离开项羽的最佳时间。 项羽多猜忌和不能之人。前半时处议论,后半假设,虚处议论。逻辑力量较强。 微笑: 苏洵的管仲论。 立论新颖认为齐国之乱,从转管仲开始。先叙述管仲,没有正面举贤,只是反面告诫。接着从齐桓公的为人本色和小人之多来论述。管仲的举荐不知根本。接着从晋文公与齐桓公的对比来论证管仲没有举贤的后果影响置换。再接着论述,大臣举荐贤能是本职和责任的体现用。用萧何和石秋的例子。同时说齐国有贤者,而管仲街认为不足以托国,再次回归到管仲导致齐乱的观点。 贤相必须举贤自代,议论层层深入。先指出管仲谏言的不知本→再指出危害,接着论证,举贤自代的本分。引用论证一段接着一段,先是从孔子和尧舜举例接着举例。晋文公和齐桓公。接着引用萧何使秋例子。前后照应,回环往复。曲折。

 留侯论

重点说张良由不忍到忍的过程。开篇提出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从张良纳履说起。先写张良曾经不能忍,而刺杀秦始皇后来,桥上老人,三番五次羞辱张良,目的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训练,认为张良当时才有余,而气量不足,接着论述刘邦和项羽的对质中,张良建议刘邦忍韩信忍项羽的挑战,从而成就刘邦霸业,末段说张良长相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而这正是张良柔弱强大的内在统一,全文围绕着忍的重要性,来论述豪杰之事,不仅有过人之节,必有忍字功夫,因为其志远大,其怀抱,深远这一论,从桥上老人说起否定其,其意而肯定,其重点不在书上,而在训练张良的意志力上.惟闻曲折巧妙,如滔滔大河奔涌而来,恢宏流转。

 贾谊论。

开篇提出有财气不难,发挥自己的才能才难。接着议论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提出,财气相配合的气量和见识,接着指出甲乙之不被任用,不是君主不重用,而是自取其祸,自己的才能,没有配上应有的气量和见识,接着从君主的角度,汉文帝的贤君,知难得,引用孔子孟子为寻找民居而作出的不辞辛苦,感情深厚以及看重自己的三个角度,反衬贾谊得明主而不被用原因归结在非汉文帝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不从居住角度而从才气个人的角度来进行评价 接着引用当时汉文帝旧臣的深情厚谊和贾谊的苛刻要求之间,的矛盾提出假设,如果假意懂得人情世故,宽宏大量上得其君,下得其成,等待时机,假以时月自然可以得志,何必自伤而哭泣。得出假意不善,处穷也,不懂带时机,不懂等待事情的变化得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见时不足的结论,再深入一步,从国君角度,要求国君宽容,不世之材,成全其用。列举不坚和王猛的的子。结论在人尼应懂狷介之操,而贾生也应谨其所发。 贾谊过世,才华却被,不用而抱憾终生,苏轼独出机杼认为贾生悲剧根源在于不能自用,其才有严重的性格缺陷。并且,站在贾谊的角度为贾谊出谋划策,还从君主的角度提出要求。隔空隔时,遥相呼应感叹贾谊,也是反省自身。

 晁错论。

开篇亮明观点。晁错削藩建议确实深远见解。但挑起事端,业能承担事端。方能不避祸。晁错错在挑起事端而推卸责任,所以提出观点,晁错之祸,乃自取也 正面提出立大事者不为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此坚韧不拔意思是掌握全局,不畏艰险。欲成大事,不求自保。举大禹治水的事例来说明大禹全局在握不惧危险。而晁错挑起事端后。当大难来临朝错建议国君出征,而自己留守后方。中间夹杂对袁昂的私人仇恨。致国君以危险而想自保其身。岂有可能不招祸吗?站在曹操的角度假设如果曹操面临七国之乱自己率领军队首当其冲,为国军挡住灾难未必,能自取其祸, 所以评价为斜道朝错的罪状也写到曹操的出谋划策也写到未炒作的惋惜,英雄失足千古皆叹任大事者,就应该思考坚忍不拔的含义所在。 作者先肯定,曹操的见解深远,接着,站在君主的角度分析曹操的不担责任。得出自取其祸。同时指出曹操应该怎么做。立大事者,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不仅有政治预见性,更要有妥当的处置措施,全局在握的高瞻远瞩。第3点,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勇敢担当。欲求非常之功,则不要为自全之计。

这些驳论反方案文章与当时的社会相关,苏轼不仅是为了写文,辩驳。更为自己修身。应取古人之长避古人之短,所以对这些人才求全责备而不探究竟,表现出苏轼严于律己的心态,不能仅仅作为翻案文字来看。




读古文观止苏轼的文章,有以下几点人生感悟

1,好学之人,学道以爱人 众人学道以易使。学习总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无论是有的人更善良,还是有的人更易于管理,都是学习效果的呈现 2.大自然只相信真实,人际之间有虚伪,所以有的人能被大自然接受而不能被人接受。苏轼在评价他的老师梅饶臣,能者为天不能者为人

3.心欲言而口不逮,口拙的状态,更多是一种笨和知识欠缺。可以通过训练使我更好

4.苛刻的人应该注意忠厚品德的修炼,猜忌为主的人应该注意,与对方推心置腹的交流。我感觉自己是一个苛刻猜忌心比较重的敏感人士,应该培养自身忠厚善良的品德和推心置腹的交流能力

5.方山子听了苏轼的人生经历起伏后,俯而不答,仰而笑,意味深长的动作呀,知己之间不用多说的一种理解和尊重,我欣赏

6人定胜天天定胜人指的是,意志的较量,是愿力大于业力的对峙。苏轼认为当天心稳定的时候,善恶果报非常明确,当天心不稳定的时候,乱成一遭也有可能。但天道运用是有规律的。即人定胜天,天定胜人,人的意志会战胜天的不稳定,而天心的稳定又有时候会战胜人的意志。归结为尽人事,天心自然会呈现。以往认为这是苏轼在三槐堂铭记里 迷信的话,但从能量的角度来说还是可信的

7不要和不必要的人纠缠情绪,比如几分钱的事情,与情绪消耗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消耗

8正面语言表达正念训练要学会

总之让自己不要那么苛刻,不要猜忌别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衡量别人,同时要用积极正面的想法修改自己的认知,给人以善良,醇厚,阳光的心态和能量传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止苏长公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