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于永正《白杨》课例研讨

于永正《白杨》课例研讨

梁娜茹

本课中,于老师是怎样教学“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

于永正老师教《白杨》这一课,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清了字词障碍,并且进行了随文识字写字。

在第二课时里,于老师层层深入,把“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巧妙地教给了学生。

具体来看,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一、 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认真默读第3——14自然段。(此时于老师给予了学生提示:白杨树的特点书上写得很清楚,其中有一个词概括得非常好,,谁找到了,就把它画下来。)

1. 学生找到“高大挺秀”这个词语。

2. “高大挺秀”与“高大挺拔”比较,体会“秀”的意思。

3. 由“秀”引出白杨树的外秀、内秀(高贵的品质)。重点体会白杨树“内秀”的特点: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对于这个环节,高林生老师给予的评价是这样的:仅此一举,不但拨点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密码,而且让学生在破译的过程中学会了破译的本领。于老师把破译密码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二、 作者是单纯写白杨树吗?大家边读最后一节,边进行思考。

1. 作者为什么在“沉思”前面加了个“又”字?(通过这一小小的问题,让学生悟出了“前后照应”。)

2. 作者写的时候前后照应,我们读的时候就要前后联系。

3. 课文中的这位叔叔第一次在想什么?(想白杨的特点,想白杨的高贵品质。)

最后徐,他又在想什么?(想孩子们也会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 指出“借物喻人”这种写法:作者明写白杨,写它如何高大挺秀,暗写人,这叫“借物喻人”。

(高林生老师给这一环节的点评是这样的:在这一段教学中,于老师不是把自己视为居高临下的教训者,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当作了这次文化精神之旅的内行二亲切的导游。……把纸面上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机的和灵性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

三、 造段练习:我们来个“造段”怎么样?即写一段话,用上这两组关联词。写什么呢?就写课文中的这位叔叔。咱们就称呼他为“杨叔叔”。杨叔叔也许是位军人,也许是位工人,也许是大学毕业生,他响应祖国的高召,来到了新疆,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边疆……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别忘了,要用上这两组关联词。

(造段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思想,学以致用,在语言训练中完成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造段的练习,把读与写完全融为一体。)

于老师《白杨》这一课的教学实录,为我们再教“借物喻人”类的文章,提供了一个模板。即,以读为主,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物”的特点,体会到它内在的品质,然后,启发学生作者除了写物,还写什么?最好也能来个小练笔,巩固一下所学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230于永正《白杨》课例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