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的浙大医学生,偏不当医生要当面包师,兴趣最重要

大家都知道,学医很辛苦,生活枯燥不说,学业还繁重,经常大小考试不断,随时结课,开始新课,学不完的知识,背不完的书。

本硕连读七年,更是了,得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拿到那纸文凭,学到那些技能。

好不容易熬到时间,达到要求,毕业了,妥妥的当名医生是顺理成章的事。可黄晓斌,浙江大学医学专业的学霸,偏不当医生,要改行做面包师,惊掉大家的下巴。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有什么苦衷吗?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不走寻常路:浙大医学本硕连读毕业,放弃读博,要做面包师

黄晓斌马上就要硕士毕业了,想要进三甲医院,光有这点文凭是远远不够的,至少是博士级别才有可能,三甲医院的门槛它就这么高,没办法。

黄晓斌和父母合计了一下,决定走出国读博这条路,回来后再去医院工作。

出国读博,英语是有硬性要求的,必须有托福或是雅思的成绩到多少多少才行。虽然黄晓斌师出名校,但托福也并不是那么好考的,为了在英语听力上多拿点分,他常常在网上观看一些英文短片。

有一天,他刷到了一部美食短片:《保罗教你做面包》,由英国著名主持人保罗·霍利伍德主持,教观众如何烘焙新鲜、酥脆、营养又健康的面包。

揉面、发酵、烘焙每一步都让黄晓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蓬松温暖的面包,激起了他的兴趣。看完记录片,他深深地迷恋上了面包制作。

这一迷恋让他觉得学医可能从来都不是他想要从事的职业。于是,思索再三,他决定放弃学医,自己创业开面包店。他知道父母是不会轻易同意自己的决定的。

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黄晓斌想要报考食品工程专业,自己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从小也爱吃面包,吃货一枚。但父母却要求黄晓斌报考有发展前途的医学专业,觉得只有那样,才对得起他那高出别人一大截的高考分数。

最终,黄晓斌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报了浙大的临床医学专业。

像黄晓斌料想的那样,父母一听黄晓斌说不读博了,要自己开面包店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孩子是不是“中邪,走火入魔了”。便开始苦口婆心的劝他,说烤面包连大字不识的人都可以去做,你那么辛苦的学了7年,就这么白白浪费掉吗?

的确,一个普通家庭要培养出一位医学硕士,很难很难。他们会想,开一家面包店,没学历也可以开的呀,干嘛还要上那么多年的学,这难道不是浪费资源吗?

父母坚决反对他烤面包,当个体户。因为他们自己就是生意人,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尝得够够的。想让孩子从事医疗这个体面的行当,过着有规律的生活。

黄晓斌要做面包师,他的导师也一样地觉得他不可思议。想不通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再加上浙江大学这样一个名牌大学的牌子,毕业后无论是去上班还是继续深造,都会成为未来医学领域的栋梁之才啊,改行了实在可惜!

看到周围的人都极力反对自己当面包师,黄晓斌再次认认真真地思考起自己的未来来。一遍遍地质问着自己,我真的甘心做一辈子的医生吗?

从看到纪录片的那一刻起 ,黄晓斌就知道自己没法再做回拿手术刀、治病救人的医生了,他只想成为一个能做出各种花样、各种口味的棒棒的面点师了。

最终,黄晓斌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他放弃了治病救人的医生行当,准备开自己的面包店了。

他立下了flag:一定要做出一流口感、营养又健康的面包来。

二.开面包店说得容易,做得难

连夜赶来学校的父母亲,使出浑身解数,还是说服不了执拗的黄晓斌。母亲气呼呼的走了,眼不见心不烦。父亲不忍心孩子连个启动资金都没有,给他留下3万块钱,唉声叹气地走了。

黄晓斌不懂做生意,对面包店的经营一窍不通,纯小白一枚。

为了节省房租,黄晓斌找的铺面远离繁华地段,比较背。

毫无管理经验的黄晓斌甚至对员工都没培训一下就让她们上岗了,结果可想而知了,有的员工不熟悉烤箱的操作,把面包烤糊了;有的员工烤出来的面包,味道怪怪的。

还有就是没零钱找补,闹了笑话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影响着客户的体验感。

种种原因吧,使得黄晓斌的生意非常的差,第一个月就入不敷出。黄晓斌生平第一次品尝到了受挫的滋味。可开弓没有回头箭,身上的那股韧劲让他不会轻易的就认输。

更雪上加霜的是黄晓斌手上的钱,只能维持几个月了。要是他再想不出好的招来,再继续赔下去,面包店就要关门了。

黄晓斌觉得口味不好是罪魁祸首。于是决定先从口味上下功夫。他想用自己的生物知识做出更好的面包酵母来,他要配置出一个完美的配方,让自己的面包好吃而且还要独一无二的。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天方夜谭啊。

为了配方,黄晓斌没日没夜的干。每天配比完,就把烘焙出来的面包让大家伙尝,然后提问题,不断的根据问题来改进配方。终于经过五天的苦战,成功地配出了自己想要的方子。

新配方制作出来的面包确实好吃,但因为没什么知名度,生意还是没多大起色。于是黄晓斌再找寻其它原因,把店铺的位置、价格等等统统评估了一遍。

黄晓斌发现店铺的位置确实不好,于是把店迁到了浙大校门口附近;价格上呢准备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做好这一系列准备后,黄晓斌的面包店二次开张了。随着顾客量一天天的在增多,生意终于有了收益。

而真正使黄晓斌的生意走上正轨的是一名食客,碰巧她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视频博主。吃完后对他家面包的口感赞叹不已。

于是在她的直播间做了下宣传,没一点名气的黄晓斌的面包店突然就这样火爆了起来,排队排成了长龙。从那以后,黄晓斌家的生意蒸蒸日上,芝麻开花节节高。

排队时闲聊到黄晓斌,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医学研究生来做面包,是一件“很酷”的事。

这两年经济有点不景气,民众的购买力有些下降。但黄晓斌仍然很乐观,他说他正在找店面,准备再开一家分店。

现如今,黄晓斌已经开了第二家分店,为绿城提供面包。相信在他的努力下,事业会越来越好。

三.学霸跑去做面包,引发网络热议

2018年3月17日,一篇报道黄晓斌放弃当医生跑去做面包的网文上了微头条。网友们纷纷发表了意见,很多人持批评的态度。

他们认为黄晓斌是国家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医学人才,理应身披“白大褂”与死神抢人,而不是去卖面包。开面包店,普普通通的人就可以胜任了,他们认为黄晓斌的选择就是在浪费资源,暴殄天物。

他们认为,名校毕业生占用了国家顶尖的教育资源,就应该从事与之相匹配的顶尖的工作,而不是来从事普通大众的工作。

培养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才,的确会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去强迫那些努力实现梦想的青年人。不是你学的是什么,你就要去做什么的。你真正要从事的是自己保持初心的那项事业。

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只要是为了初心坚持不懈的努力,都值得敬佩。更何况是经历了这么多挫折和磨砺,依然还在坚持学习,努力向梦想不断靠近的黄晓斌。

这世界上的各行各业,存在即合理。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

试想若是黄晓斌没有读研究生,学了更高的知识和技能,他能靠自己的能力研发出活性酵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就是他创业的基础和底气。

还有人认为人生是过给自己看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只要自己遵循规章制度,不损害到别人的利益,不论是读书也好,还是工作也好,自己喜欢学啥就学啥,喜欢干嘛就干嘛,不用拘泥于形式。

黄晓斌坦然地承认,自己之所以会去学医,仅仅是因为喜欢研究。他选择开面包店也仅仅是因为兴趣使然。不过外界对于黄晓斌的这种说法并不买账。

舆论环境日渐激烈,反对派和支持派争论不休。或许是看到网友们的热议,《人民日报》也坐不住了,在3月21日发表文章《看浙大医学硕士卖面包,不妨摘掉标签》。

文章明确表态支持黄晓斌的行为,称整件事能引来众多网友关注,主要是因为黄晓斌背上名校生的标签,如果摘掉他身上的标签,他也只是大千世界里拼命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中,普普通通的一位。

的确,浙大医学学霸的标签足够吸引人,可谁又规定七年医路走完就必须要去当医生呢?我们不妨设想,假若黄晓斌在毕业后先当一段时间的医生,再辞职去开面包店,还会有人来谴责他吗?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连最初的兴趣都失去了,那么谈什么做到最好呢?

黄晓斌只不过是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已,我们绝不能够因为他曾是浙大的学生,而从道德上指责他。

像黄晓斌这样的人不少,但是他们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清华毕业生当保安、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等等,我们不应该带着任何的偏见看待他们的选择,并不是名校出来的学子就必须从事“体面”的工作。

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把路越走越窄,而是为了以后有更多的选择,应该为他感到开心。同时鼓励当下的年轻人,只要有梦想,就能创造出未来。

说到底,还是我们的价值体系有问题。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有区别的只是你选择的心。黄晓斌的这种自我追求,努力实践的决心真的是难能可贵,由衷地为他点赞!只要热爱,不偷不抢,养得活自己,何错之有?

像黄晓斌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因为现在的孩子都很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再像父母那辈那样,按部就班的上学、工作。

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朝九晚五的生活,而是喜欢遵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再把它们发展成事业。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不同的,但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被尊重,我们不评价像小黄这样的孩子们的做法是对还是错,但是我们应该多给与他们支持和理解。

所以,有人问黄晓斌,后不后悔当初不当医生的选择,黄晓斌会认真地告诉每一个问的人,如果让他重新再选择一次,他还是会选择做面包,兴趣最重要。

现如今,他已经开了第二家店了,准备把店做大做强,他用实际行动告诉着我们:有梦想,就有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硕士毕业的浙大医学生,偏不当医生要当面包师,兴趣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