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反思

2018.11.21周三第三节听了一节新老师的高中历史公开课。讲的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本导言介绍的日本的"大陆政策",正文三部分分别是(1)甲午中日战争经过及结果——《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2)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线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简单过程。(3)《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讲历史重大事件无外乎讲背景或原因,讲事件经过,讲事件的结果或影响。但课文中基本都有,作为高中生,按常理读几遍就应该会了,何况初中历史这部分内容也简略讲了。学生能自学学会的教师有必要再强调赘述?

但既然课文都有,要历史教师又有何用?语文文章都在教科书上,要语文教师又有何用?以此类推,似乎教师根本多余。所以才会有自学成才。但自学成才的人又有多少?毕竟是少数,且少之有少,是相当少。

那么历史课该如何上?

从考试角度看,考什么上什么,怎样考怎样上。考什么这个问题有点晕,笼统的说法是依据考纲,但考纲跟课本一一对照,会发现考纲几乎是对课本每课标题及副标题的一一罗列。不难理解,课本是依据课标编写,而考纲也是依据课标制定。他们三者几乎神同步。

略去中间环节,简单可理解为高考考课本介绍历史或与课本介绍历史有关的史事。

如何考,百分百考史料阅读理解。题型一是小阅读,按要求选答案的选择题。题型二是大阅读,按要求自己组织答案,难度更大。题型一二几乎各占50分,难分伯仲。

为高考为成绩,从这个角度讲,多练史料阅读题,反复练,要求课堂精讲多练,以练为主。

但日日练,月月练,年年练,勤学苦练,难免违背人性,让人生厌,厌学,厌教,厌与历史课有任何的瓜葛。效果会大打折扣。

不禁问,逼迫学生强学强练双方生厌,吃力不讨好是为什么?过程如此艰难,也不利师生的成长健康。

从师生的成长健计,严肃的史实严谨的史学,可以更生动更幽默风趣更接地气,深度思考中可以更有人性的温情与趣味。无趣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历史课有趣的历史课,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历史课。

综上,两者应喜结连理,为师生为高考。

以上观点仅自己拙见,不成熟处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中历史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