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始,「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会煮饭」冲上热搜第一,引发社会热烈讨论。
这起因于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列入不同学段目标。
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话“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正是因为劳动创造了如今的幸福美好生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正渐渐被淡化、弱化,许多家长甚至是老师都会将学业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并不重视孩子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骄纵孩子不尊重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以及不会劳动,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事实上,劳动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动手操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沉迷于虚拟世界,离生活的本质越来越远,孩子平时的消耗只有脑力消耗,身体没有得到消耗,这对孩子是有影响的。
应该让他们多认知大自然、接触土地、知道耕作,让孩子们知道很多东西都是通过一种怎样的劳动过程形成的,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对生活有所感悟,有所敬畏和感恩。
其次,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几乎所有的劳动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完成任何一项劳动都需要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就拿做饭举例,很多成年人甚至都只会做西红柿炒蛋,而这道菜看似简单,其实也是由无数微小的细节构成,例如厨具的使用和摆放、烹饪的步骤、调料用量的把握等。面对大量细微之处的拿捏,整体过程的设计规划,孩子在烹饪过程中就不由自主地养成了系统和条理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做事风格,积累了体验和成长。
而且劳动教育也会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小不干家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成年后难有照顾他人的能力,也难以融入社会、建立自己的家庭。
对此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做好家务,并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树立孩子应该为父母分担的意识,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和必要,而不是“家务劳动是爸爸妈妈的事”。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当孩子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对家的感情就会变得不一样,他们也会更多地谅解父母,感受到父母挑起这个“家”的不易。
最后,很多孩子往往不是不愿意做家务,而是父母不让做,久而久之也就不会甚至是不愿意劳动了。家长往往会担心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劳动上,那学习是不是就耽误了,所以竭尽所能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殊不知这样反而适得其反,适当的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学习、性格塑造、行为习惯等方面大有裨益。
很多家务能让孩子实际体验到归纳、总结、顺序先后、分类等概念,如果孩子没能在生活中获得这些体验,上学后也很难迁移到抽象知识中去。而且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之后,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做事能力拥有掌控感,即使没有得到言语的表扬,孩子也会在逐步学会的自我照料过程中,愈发觉得自己能干,从而受到鼓舞,成为孩子的自信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的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修养。」
因此,作为家长需要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照顾自己、不事事依赖父母”的想法,这样他们的自理能力提高、独立性增强,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会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自我价值感,且在家人需要帮忙的时候,会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也能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懂得珍惜与感恩,学会付出爱,更有责任感。通过做家务,还可以培养孩子勤勉、脚踏实地、坚韧、细心、有条理等品质。这些好品质,会慢慢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中,让孩子在学习时也懂得脚踏实地、条理清晰和坚韧不拔,并一生受益。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只有劳动才能磨练意志,只有劳动才能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青松守护致力于创建良好沟通的亲子关系,助力孩子健康成长。上网守护、应用守护、时间守护、远程守护四大功能,协助家长高效管理孩子网络使用,培养孩子健康上网习惯。
“上网守护”功能支持自定义网页管控,“白名单”模式帮助快捷自定义孩子能阅览的网站,孩子上网课更专心;“黑名单”模式屏蔽一切娱乐、游戏网站干扰,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远程守护”功能可随时随地远程查看孩子设备使用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相关问题。
“时间守护”功能可自定义设备使用时间计划,合理规划娱乐休息时间,保证学习高效开展。
“应用守护”功能可支持设备软件自动上报,一键禁用,帮助孩子在学习期间排除游戏/娱乐应用干扰,保障学习效率。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