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今天听了两堂讲座,一堂是王文静教授的《传承师道立德树人》,一堂是王秦丰教授的《论语与好老师》。这两堂讲座,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与启发。在这里我也来一个抛砖引玉就讲座内容漫谈几点感受。

        我们对于立德树人这个词应该说已经很熟悉了,也一直在教育教学中实践与摸索。但是,对这四个字的认识还停留在实践操作的层次,缺少高度与深度的认知。另外对于如何的达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还是存在很多的困惑。今天的讲座让我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找到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第一个方面对立德树人的重新认识。这不仅仅是一份教育责任,更有一份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国家责任在其中。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修养及社会素养的提升,首先应该是从教育开始,而教育的起始点应是从老师开始,从学生开始,从而辐射到家长,影响到社会。因此对于师德的要求就变得更为急切与重要。身为人师当有敬畏有担当有高度认知。


        第二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尽管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永不止息但流淌在血脉中的传承,跳动在文字间的波澜壮阔、追寻大道的无数光辉身影、对人生社会命运哲学思考的珠玑依然熠熠生辉……。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成长之基,精神之魂。社会日新月异,快速发展,在追赶西方国家的过程当中,我们许多人充满了对西方各种制度与文化的盲目崇拜,也有对传统文化是否有用的质疑与思考。整个社会也缺令对传统文化非常深厚的领悟。甚至还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无知风气存在。当然也有部分老师与家长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想要从传统文化入手,但不得其门而入。因为当下我们老师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很多时候也还存在很肤浅的这种状态与程度,我们自己也还存在这种人生的涵养不丰与高度不够的问题,导致很难去真正传承中华经典,弘扬中华美德,领悟中国精神。学生他们要领悟很大的可能就只能依靠我们老师,因此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在人生中向下扎根的这种力度,广度与深度。如果说学生是一棵树苗,是未来的希望,老师、校园环境就是那阳光雨露,传统文化与历史就是树苗成长的沃土,如果脱离了这片土地,那么即使再好的树苗,它也将营养不良,长不成参天大树亦或是成为了一种无用的松垮树木,从长远来讲他也无法在狂风暴雨面前昂首挺立。


        第三个方面是如何做的问题。首先老师当为根本之所在。也就是老师要能传承师道,涵养师德,做一个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学会坚持学习与读书,尤其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做一名崇德、尊理、好学的君子,做一名有涵养,有思想,有眼界的学习者,找寻生命成长的幸福大道,指引学生走向更幸福的未来。其次是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经史子集这些为代表的中华经典应该是是我们看重与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诵读抄默、配合践行、心上用功、向内看、向前跑、去习气、去伪善并引导学生一起读一起悟。 再次我们要利用好教师这个身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是积极写作,通过文章与他人交流,相互学习,互相感染,互相提升。另外好好搭建家校共育这一平台,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开展家长培训,提供学习平台,带动家长参与阅读交流,积极探索家庭文化建设,引导教育走向家庭,从而实现深层教育之责,承担教育社会之责与国家之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