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技术,更是情怀——普通班里的师生不普通

      李镇西老师说过“有思想必有个性”。个性并非特立独行,个性是一种坚持,是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尊重。一个优秀教师必须是个有个性的人,他需要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的良知,尊重自己心中的那一份信念。教师要有思想,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一个人云亦云者,他要有对教育一种独立的思考,这种思考永远伴随着他的教育行动与体验。

        在我的执教生涯中,一直伴随着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课上得好坏往往是衡量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而课的好坏又往往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技术之一,因此在很多人看来,教学设计是个技术活。我却觉得,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师情怀的最好诠释。

[背景]

      事由: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和另两位同年级年轻老师同上鲁迅《祝福》这篇课文。

        学生情况: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所任教的高一(6)班和高一(7)班是本年级的两个普通班。学生主体大多是后进生,学习基础不好,学习兴趣不浓,缺乏自信心。

        教师情况:执教二十年,高中语文市级学科带头人。

        教师想法:众所周知,很多年长的有资历的老师是不愿意上同课异构的课的。因为比较性太明显也太及时,上好了应该,没上好丢脸。同课异构,关键要上出区别;学科带头人,得上出水准。但事实上,教学相长,学生基础差,上出好课很难。这都是很真实的想法。但还有更真实的想法始终盘旋在我的脑中。普通班的学生难得有机会上公开课,因为大多数老师任教两个或多个班级的时候,总有一个好点的班,而老师总会选在那个好点的班上上公开课,可我没得选。但这对我的学生来说,是个好机会。如果大家的表现好,孩子们的自信心一定会被激发出来,今后我的课上起来也必然会轻松点。

[过程]

一、教师备课

      《祝福》这篇小说我教过五遍,对其中的字句可以说很熟悉。这么多年来,每次的教学设计都和上一次不同,并且后一次的教学总是超越前一次,但是我依然觉得没有找到最好的设计。这次备课,我先是回顾了我以往的教学设计,然后默默地思考“好的教学设计的立脚点在哪”。

        “立足教材,认真研读文本”,好多老师都这样说。这样说没毛病,但是认真研读不代表就能研读出名堂来啊。有效的研读是真正读懂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多年来,我一直记得我的老师说鲁迅的文章很难学,一直听闻学界关于是否应该将鲁迅的文章删除出中学课本的争鸣,也一直留意到众多的作家中唯有鲁迅的评价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一切,一直都引领着我对鲁迅做思考。文学作品影响人,是要让人变得深刻深邃更具智慧,成为一个灵魂饱满的人。思想家,代表鲁迅的作品具有一般作品所不具备的厚度,即发人深省的思想性,这正是鲁迅作品深刻性所在。革命家,代表鲁迅作品中具有一般作品所不具备的力度,即超乎寻常的批判性,这正是鲁迅爱国的良知所在。

        我试着将入选过中学课本的鲁迅的几篇小说(《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叠放在一起思考:一两个悲惨的底层小人物、一群麻木冷漠的看客、一个旧制度的卫道士三种主要人物架构起了鲁迅小说的人物网;对封建科举制、封建迷信、封建礼教这些封建旧制度的全方位的批判构筑起了鲁迅小说的情感线。很多人批评鲁迅,说他不仅批判封建制度,也批判普通国民的劣根性,文章太尖刻。其实,这些人本就没有读懂鲁迅的文章,他们哪里懂得大师的良苦用心哦:疗救国民不能隔靴搔痒,需有刮骨疗毒的勇气,对国民的批判是鲁迅带泪的批判,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怒其不争的愤怒恰是鲁迅的悲悯!

      《祝福》一文,对封建迷信、国民的冷漠的批判都好理解,但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往往成为老师和学生标签式的解读。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了祥林嫂和整个鲁镇人,人们对这个思想的遵从迫害着祥林嫂,推动她走向死地。所以,我们会说祥林嫂深受礼教的迫害。但是,鲁迅对礼教的批判不是止于揭示它的迫害性,而是揭示这个被人们奉为圭臬的礼教的欺骗性。祥林嫂抵死反抗改嫁实则是遵从礼教,但却没有得到封建卫道士四叔的认可;祥林嫂的婆婆逼迫祥林嫂改嫁,贺家大伯不帮祥林嫂寻找适合的同族子弟过继给她继承贺老六的香火而收屋赶走祥林嫂,明显违背封建礼教,但却没有遭到封建卫道士四叔的非议。“坚守封建礼教”的四叔的行为极好的诠释了封建礼教的欺骗性。加上四叔书房的摆设透入出来的他的不学无术,更是极有力的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虚伪。

        祥林嫂是寡者、孤者,在儒家的思想中,在理想的社会里面,是应该得到赡养的。但是祥林嫂被社会抛弃,被人们冷漠以待,以至于最后悲凉的死去。祥林嫂遭受自己无法承受之苦时,正是考量她所在的社会之时──考量它是否有良知,是否有正义,是否有人性,是否适合于普通生命的生存。“文明的进步在于对待弱者的态度,社会的真实源自底层的声音”也就成为了鲁迅《祝福》一文描写冷漠麻木的看客的目的和对祥林嫂这个底层弱者最深切的悲悯了。

        整个备课环节,我阅读原文不下20遍,理解鲁迅成为我心心念念的唯一命题。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教学主线的安排,教学问题的设置等等,一切了然于心。

二、学生阅读质疑

        课堂应该是学生表现的舞台,老师应该是这个舞台的配角,我这么觉得。教师的教学生涯应该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地探索着适合学生的教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立足教坛,我准备接受鲜花,但我更在意学生的微笑。学生的成功与幸福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我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不如说是因为基础差而学习兴趣不浓。这个情况也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的啊,所以我只能想“基础差毕竟比没基础好啊”。因此,虽然我自己备好了课,做好了教学设计,但我不急于就此上公开课。我决定花一点时间,让学生做点准备。

        我首先告诉学生,我准备带他们上公开课,并且是三个老师同一天同一课题的课,而且保证一定上出一节让听课老师都称赞他们不比重点班差的好课。毕竟是高中的大孩子,能听懂这个话的分量,学生听我这么肯定的说法,都显得比较振奋。接着,我就跟他们说“这个课的主角是你们,你们理所应当要参与课程的设计。课程设计的核心是问题的设计,问题必须经过你们阅读思考而产生。现在你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老师保证你们提出的问题一定会出现在老师的教学设计里面。到时你们就能看到自己有多么厉害了。”学生听我这么说,当时就沸腾了。老师的教学设计用他发现的问题,这在学生看来很有点将后这个公开课是他智慧的结晶的味道。

        自此,学生开始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提问。一时之间,浅的深的,值得问的不值得问的,有价值的没价值的全问出来了。有读者可能就要担心了,什么问题都弄到教学设计里去能行吗?其实,我之所以这样做,首要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去主动阅读。我们的学生上语文课没反应很多时候是他们根本就没仔细看过课文,只有认真读才可能产生疑问。当然因为学生基础差,必然会问出许多意义不大的问题,但是没有关系啊,当那些问题一问出来时,总是会有忍不住的学生抢着就回答了。这时候我就夸问的和答的两个人,让他们都高兴,接着又都去找新的问题了。渐渐的,学生问出的问题水平高了,现场也抢答不了了,自然总会出现一部分我在之前做教学设计预设好的问题啊。这个时候,我就顺势告诉大家“这问题我要放教学设计里去了,至于答案,大家要好好思考,等正式上课的时候要看大家的表现哦”。这样说了之后,学生们怎么不会去思考呢,至少,问的人总会思考吧?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我根据情况,也会参与其中,适时提出学生没提到的而我认为很重要的问题,以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进发。

        学生阅读质疑的安排,可以让我真正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为我修改之前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更可贵的是,在阅读质疑的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还会提出出乎我意料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这种智慧的迸溅为我进一步修改我之前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养分。我很高兴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公开课教学

        教育可以是美的。教育应该给予学生美的感受,教育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有舒适感,能够使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知识与智慧的传授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灵。学生们觉得那堂课结束得太快,听课老师们觉得那堂课上的学生是重点班的学生……那堂课我实现了对学生的所有承诺,学生们很开心。一年来,学生都是说,班上语文课的纪律是最好的。

[反思]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设计技术水平。这个技术水平的高低根植于有效的研读。教师研读文本,不是简单的阅读,也不是单纯的咬文嚼字;而是宏观微观的透视文字的背面,领悟作者的思想,读懂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灵魂。尊重作者的生命和生活体验,尊重知识,不要抱着教参,看着别人的教学设计拼凑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记住“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

        教学设计更体现教师的教育情怀的有无。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老师更多的定义为一个媒介,是道、业、惑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传送纽带。其实教师更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守护者,引路人,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规律,关注学生的思想。教学是老师每天必做之事,是教师和学生建立联系的“场”。好的教学设计会让教学顺畅,课堂氛围浓烈,师生关系融洽,知识传输高效,从而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教师教育情怀的有无决定了一个老师的努力程度。教育情怀本质是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有了这个爱,教师才会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才会抓住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有了这个爱,教师才会在工作中想办法,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去研究,研究作者,研究文本,研究学生。而将这三者研究到位,一定能设计出好课。

        虽然社会的变迁,生活的压力使我们变得有些麻木。但作为一个生命成长的守护者,做为一个象牙塔里的“农民”,面对纯得象水晶一样的孩子,我们不能任由生活的艰难销蚀我们的梦想,我们要不忘初心,负重前行,努力做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师。

        钱钟书曾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执着于教育的人,其人是简单的,其生活也是简单的。学校如江湖,然而执着于教育的人能够超脱于江湖,无意世事纷扰,颇似蓑笠翁,独钓满书香。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设计是技术,更是情怀——普通班里的师生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