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资治通鉴(40)西汉初年和亲匈奴,司马光批评:疏阔不切实际

01 司马光批刘敬,和亲疏阔不切实际

和亲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最熟悉的就是文成公主和昭君出塞。可是为什么和亲就能缓和民族矛盾呢?结个亲家难道就真的打不起来了吗?

西汉开国时候也有一次和亲,当时匈奴单于冒顿几次袭扰汉朝北方边境,刘邦很郁闷,这是刘敬就给他出主意说,不如把鲁元公主嫁过去。冒顿这个人杀父当上单于,固然无法用仁义说服他,可一旦公主嫁过去,他就是刘邦的子婿。而且以后生了孩子,当上单于,刘邦就是匈奴单于的外公,也就打不起来了。

刘敬的解释中放入了伦理中父父子子的尊卑关系,看似可以解释和亲的意义。但这种说法在《资治通鉴》中被司马光喷了。

司马光的观点中,刘敬以道德的尊卑来约束本就不讲道义的蛮夷,和秀才遇上兵没有区别。认为刘敬的说法是疏阔不切实际的。


02 和亲是握手,而不是为了当你爸爸

的确,这种看似深思熟虑,深入敌后埋下一颗种子的说法的确无法令人完全信服。“我把女儿嫁给你,是想当你爸爸”,可换个视角,“我有心娶你女儿,我这么不讲道义的人,你都未必是我爸爸。何况我不想娶你女儿的情况下,你和你女儿打包在一起就是一坨屎。”

所以,与其说和亲是为了当你爸爸,为了当外族下一代首领的外公,倒不如说和亲是握手是自己先伸出了那只手,退了一步,而对方也心照不宣的接受了。

这就跟现实中一样。你我双方不对付,有点事就掐起架来。但长时间的打下去也未必能分出了输赢,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既然如此,莫不如我先伸出一只手,给足你面子,双方相视一笑泯恩仇。恩仇真的能泯吗?不能,但至少短期内不会针尖对麦芒了。


03 当你爸爸只是说辞,刘敬不是不知道

再看刘敬,是否真的不知道“当你爸爸”的说法不切实际。其实不见得。

《资治通鉴》中一共写了他四件事。

1.建议刘邦建都关中,获得张良力荐,刘备首肯。赐号奉春君,赐姓刘(原名:娄敬);

2.奉命探查匈奴情况,识破其诱敌深入的计谋,阻止刘邦攻打。起初被刘邦以扰乱军心入狱,后来刘邦知道他说的对,就给放了,并且封为建信侯;

3.本篇提到的和亲政策;

4.建议迁六国宗室于关中,一方面扩充都城守备,另一方面削弱六国贵族势力。

以这样一个洞悉事情发展的策士形象来说,我们可以推断,刘敬未必真的认为和亲的意义在于以伦理尊卑压制匈奴。

那他为啥那么说呢?也很简单,这不过是劝服刘邦的委婉说辞。不然难道直接让他对自己的老大说:“别打了,咱们打匈奴也没啥好处,还不一定打的赢,不如把你女儿送过去,示弱一下,他要是接受了,对谁都好。”

呵呵,谁要是敢这么说,怕不是立马拉出去杖毙。


04 话怎么说很重要,老板该骗还得骗(张良)

其实,怎么说话真的挺重要的。

补一段张良劝说刘邦论功行赏、不偏不私的办法。

有一次刘邦和张良同道,碰上几个在沙地上蹲在一起私语的将士,刘邦就问他们在说什么。这一问可就给了张良发挥的空间。

张良说他们在计划谋反,因为功劳分配不均,刘邦的分封更偏向自己的故交、亲友、关系好的人。所以这些一起打天下却还没被分封的人就在议论,天下土地就那么多,会不会没有自己的;自己以前的一点过错会不会被揪出来放大。因此要谋反。

刚上位的皇帝最怕人谋反,张良刚好戳到他的软肋。等把刘邦说的焦虑了,张良再献上计谋。让刘邦赶紧分封了有功劳但也得罪过他的人。

果然,这个人被封过后,将士们心里都稳定了,认为“他都被封了,自己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所以说,张良这招挺妙的。沙地上的人真的在谋反吗?张良怎么能知道。他不过是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改变了刘邦的偏私,也化解了的确存在的谋反的可能性。

回到话怎么说的问题。如果张良直接对刘邦说:“你这样不对,你怎么能只偏向自己家人呢,这么目光短浅怎么守得住天下!”又会怎样。

所以,有时候老板也是该骗得骗,当然,像张良这样的也是非常了解刘邦。不然他一说完沙地上的人在计划造反,刘邦上去就让人把那几个杀了,张良这出戏还怎么演。



青年视角读历史,希望我们都能从历史里获得成长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点资治通鉴(40)西汉初年和亲匈奴,司马光批评:疏阔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