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请别让你的团队负责人能者全劳

在大学期间参与过各种大型赛事,像互联网+,大小挑,创青春等等诸多赛事的同学,都会有很多的收获,主动去参与一个比较陌生的项目,去探索新的领域,就是用自己的主动性去学习这个领域的基础和相关的知识,其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难啃的骨头,这就需要个人努力,去查找文献,去问询相关专业的同学和老师。才能产出一定的结果,获得与付出等价的回报。

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学里,有许多成绩卓然的老师,他们拥有的实验室资源和丰博的学识,让很多对科研感兴趣的大学生们向往,发表文章,参与科研创新,或者别的什么。本科生,力量真的很小,需要借力的地方太多了。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的大学教育软硬件跟不上。在各个大学扩招之前,大学生一直很稀少,向来是各个地区最为优异的一些人,才能拥有的机遇,优异的人都是怀有梦想的和毅力的,都能充分利用大学的机遇,来增强自身。而现在大学教育普遍,每一百个高中毕业生里有几十个大学生,上不了大学还有专科技校等等,虽说贴着上学的边,教育质量你我心里自然清除。大学生的牌子越来越不值钱,毕业后竞争力低下,且各方面能力都普遍欠缺,也是因为极速扩展的人数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相匹配,实验条件落后,老师关注不及每个人,以及大学自由的环境,都让从紧张临战氛围里的年轻人们斗志懈怠。大学里不好好专精本业,不关注各自领域内的进步和发展,低头玩手机、电脑,堕落于宿舍,腐朽人生。

我参与过三次大型赛事,作为团队一作,拿过几次校奖,收获优干、先进个人等项若干,但还是内心惶恐,因为还是感觉一事无成,还是离自己的人生目标相距甚远,只能更努力,更拼搏。

创青春

互联网+

校级二等奖


在参与赛事的过程中,我没有感受到很多梦想的力量,要说有,可能只是项目的发起人吧,因为这是自己脑海的产物,只有自己希冀让它成为现实,用一点一滴的努力和付出去达成。最累的自然也是负责人,从项目的主题确立,到组建跨专业、跨领域的团队,再找寻找相关的指导老师,这才是准备工作。正式的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报告分析、文献检索、文案编撰改进、指导老师意见修改、反复订正、格式整理等等等等,都是一堆堆的细而繁琐之事。做一个项目本身就是有难度的,最基本的就要求团队成员对自己要做什么有一个简单的认知,才能去进行自己的工作,我不怕谁有问题来多问一下负责人,也不怕说自己能力不够,需要协助,最怕不愿意去了解,到提交各自任务的时候去到处大篇幅抄袭、复制粘贴、草草了事,连看都不看一眼自己做的东西,符不符合项目的主题,语句是否通顺,配图是否合理,标点符号及通断是否正确。我每次看见这种提交上来的报告,都只有一个反应--气愤。你可以对你自己各种事情不负责,但请你不要对别人都辛苦付出的项目不负责,对别人的梦想不负责,负责人当初能寻找你作为组队的队友,要么是关系好,不忍心拒绝,要么是通过了一些基本的能力考核,认为可以参与进来,不管那种情况都是你需要珍惜的,这是别人给你的机遇,也是对你的信任。招募队员,不是什么难事,在校群里,有多少未组队的同学想参与各种项目,苦于无门,有多少未组队同学想体验各种项目,苦于无门。

寻找团队的同学

什么活都愿意干的同学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是我真的看不下去一些现象。你既然决定要去远方,你就必然得风雨兼程,没有能力,没有梦想,你又何必远方,何必要求前行的人拖拉你一起前进,哪有送到嘴边的肉,递到枕边的衣?大学生,你得努力,你得自强,你得有梦想别指望谁能一直把你抗在肩上进步,没人顾得上你的沉沦,你的能力不足以匹配梦想,而你又嫌过程太苦不去努力,所以你不配拥有梦想。

又是一年大挑,大三的老学长又担起了一个项目。人不多,三个,本来四个,一个同学确实对课题不理解才选择退出。两个大三老生带一个大一新生,还婉拒了几个想参与的大一新生,实在不好意思,因为太多不懂的人进来,的的确确会把负责人搞得焦头烂额,工作查收漏洞百出,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看到新加入的新生同学积极准备,做宣讲笔记,我知道,这个项目,应该不会太累,应该会让老带新的目的达到,每个学长学姐都希望自己的学弟学妹,能有机会参与竞赛积攒经验,体验氛围,让后来的学弟学妹学习到很多曾经不了解的东西,如何书写论文、调研报告,如何科学合理设计问卷,如何查找文献,做出分析,也是锻炼笔杆子和辩论的好机会。

新生做的宣讲会笔记


很勤劳努力的陕西小学妹

当然,很多人没有想去参加各种竞赛的意愿,我也不反对,全看个人。但是如果你想参与一个竞赛,请拿出你的态度,拿出你的能力征服别人,不要让你的团队负责人,能者全劳。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生,请别让你的团队负责人能者全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