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休.麦凯著,王莹译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小说家,圣詹姆斯伦理中心创始人之一,道德哲学博士。
1.看透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也不要看他做什么,要看为什么。
2.“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佛罗伊德
3.对于这些渴望,有多少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呢?美国精神病学家戈登.利文斯顿认为,做一个有所期望、能爱他人、有事可做的人,你才能把事情做好。你或许想在既定时间里实现各种不同的渴望,但似乎仅有30-40%是我们的合理期望。
4.“为什么”是我们总想问的,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避免这样问,因为它了产生一种期望,即期望对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进行合理的解释。虽然有时我们的行为方式连我们自己都很难解释清楚。
5.人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包括常规的和非常规的,都有一个潜在的主题: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要表达我们渴望得到重视。
6.当所有其他的渴望都离我们而去或与我们无关的时候,我们所剩下的渴望就是被认同、被认可、被重视以及被记住。
7.一个人因渴望找回丢失的自尊会变得很丑恶。
8.我们的情感慰藉(特别是有压力的情况下),是通过对空间的归属需求来实现的,即使是一把椅子,将其认作属于我们自己的,也是一种慰藉。
9.几乎没有人会说家的真正含义只是砖和泥,他们会说家是有关人的,家会让人联想到家庭、亲密、艰难甚至是一些物件,如照片、衣服或者家具等。然而对于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家和空间感有着鲜明的关联。
10.理想的情况是,家是一个空间—也许是唯一的空间,在那里你可以做你自己,你可以愉悦自己、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那里,接受是理所当然的。
11.当他们祈祷时,宗教仪式便成为一个更有自我意识、深思的活动,而不是请求神灵回应他们的一系列请求。
12.和宗教信仰不同,对领袖的信仰,在我们失望的时候不能安慰我们,更不用说帮助我们让生活更有意义了。最后,我们总是不得不自己应对,没有哪个领袖可以帮助我们隔离自己遇到的痛苦。
13.因为我们对自己特定的信仰是如此亲密,所以会对信仰的普遍欲望做出回应。毫不奇怪的是,其他人—从他们的个人信仰的角度出发,也会感觉我们的信仰令人费解是险恶的或非常可笑的。但是他们又需要他们的信仰,就和我们需要我们的信仰一样。
14.“一己之修明”是古文,意思是“认识自己”,这个词被认为是出自苏格拉底之手。柏拉图在《共和国》一书中引用了这个词,他想到了“在对自己还不了解时,自己却还在对其他事情感到好奇,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
15.佛教中的“正念”概念将冥想这个过程向前推进了一步。它描述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存在的方式,可以被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16.当我们缺少自我表达的创造性途径时,我们便错过了生活中一个巨大的奇遇和快乐,同时也拒绝了一个接触自己灵魂的方法。
17.我们如此迫切的想要某物,可我们一旦拥有了,却疑惑它为何曾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最为深刻的冲突不是在我们和他人之间,而是在我们内心?
18.相联结就是要得到自由而平衡的全面发展:摆脱阻碍我们与他人联结时的偏见,摆脱限制我们希望自己想会成为何种人的想法,拜托无视我们是谁以及如何最好的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偏见,摆脱我们将长久煎熬又极其短暂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负担。
相联结就是承认我们的生命是我们存在的无限链条中的一环——不多也不少。
19.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归属感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让我们无法分清对错。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正常判断正在被自己的忠于群体的强烈欲望所破坏时,或者当我们发现自己正在做正常状态下会抵制的行动时,我们便认识到,即使是对这个最强烈的欲望,我们也一定要加以约束。
20.最深层的感觉不是来自掌控我们的生活——更不用说掌控他人,而是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掌控,特别是对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掌控。
21.如果一些人处于权威地位,他们似乎会过度性地享受这一地位,会傲慢或者陶醉于权力之中,会享受对别人的控制感。而我们之中的一些人,就像是被制服了,一些人会在得到提拔时做出如此反应。
所有的权力都趋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利就会绝对的腐败。
22.管理是一门艺术,他是要引发人们心中最好的方面,一边人们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贡献给手头的工作。这从来不说控制的问题,而是磋商、协作、合作和耦合的灵感。
23.萨默塞特.毛姆在其中一部著作中这样评价亨利.詹姆士:“他没有生活过,他只是透过窗子来观察生活,而且经常会满足于通过窗户所看到的景象。但是你要是没有真正生活过,你怎么能够了解生活呢。”
24.孩子所遇到的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的难题,对他们的影响是最为巨大的。
25.为了保持机警灵敏,我们需要事情的发生,我们需要意外事件撞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扰乱我们的自满心理。我们需要惊喜,如果我们想要成熟、平衡的成年生活,那么我们甚至要经历紧急事件。学会处理棘手的问题——疾病、失败、丧失亲人、解雇、灾难,这些比起我们从轻松应对简单事件中所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