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杜鹃啼血猿哀鸣”——感悟杜甫诗中的血泪与愤慨

读唐诗绕不过李白、杜甫。

读李白的诗,我感受到飘逸的气势、神奇的想象,而李白本人的形象则是一个痛饮狂歌的风流名士。

读杜甫的诗,我感受到时事的动乱、平民的血泪和内心不平的呐喊,而杜甫本人则是一个衣衫褴褛、满脸沧桑、步履蹒跚的老者。

杜甫当然也写过很猛的诗,比如《赠李白》中“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比如《前出塞》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比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以及一些歌行体诗。话说,李白、高适、杜甫三人写气势雄伟一类的歌行体诗非常相像。其实,文人互鉴也属正常,不管谁学习谁,只要不是照抄,反倒更能在同一个体裁下彰显各自的风格。

但我认为,杜甫最好的诗应该在这两处寻找:

一是找律诗体裁。杜甫写律诗最为出色,律诗格式几乎是为杜甫量身打造。读杜甫的律诗,有一种天然的严丝合缝、炉火纯青的感觉。比如《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登楼》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令人叹为观止。

二是找述苦内容。杜甫诗最能打动人的是反映苦难生活的诗句。比如,《乐游园歌》中“只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意思是还没喝就醉了、就开始伤怀了!缕缕白发如何去的掉?此情此景,喝一百杯又怎么样?——有一种喝死算球的自我毁灭感!最后诗人说喝成这个鬼样子,还没个地方去,一个人站在苍茫的暮色中只好写两句诗——也就只有这个技能能发泄一下心情。要是武松的话相比要耍两套醉拳才过瘾。

杜甫的血泪诗太多了,在《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中说:“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以杜甫曾经的家世,若不是落魄至极,岂会这般描述自己的惨景?傍晚对墙垂泪,那是何等伤心!在《百优集行》中说“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回家一看家徒四壁,老婆看着我也是同样的眼神表情,真正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啊!

在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草屋上的茅草被刮得老远,有的被吹挂在树梢,有的被刮进了池塘。想想这还是杜甫过的日子吗?但,这就是真的杜甫!读至此处,真有一种“杜鹃啼血猿哀鸣”之痛!

一味描述苦痛,是普通民众常做的事情。杜甫有文化、有见识,自然要分析苦痛根源,揭露问题所在,说到真正痛点。于是,就有了杜甫那种异常深刻的愤慨。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悬殊,流传千古;比如“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血流成河了,皇帝还在那狂喊“打、打、打;”比如“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跟在人家后面吃土,人家也不搭理,饱经人情冷暖;比如“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达官贵人们连酒肉都吃腻了,穷人却连最基本的织布机都没有,整个茅屋都空荡荡。

少年杜甫也曾是个讲文明、有理想的好青年,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要实现这两句诗中的内容可不容易,要想移风易俗怎么也得丞相级别才行。在《壮游》一诗里又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也算是意气风发,大有“人不风流枉少年”的气势。在《望岳》中更是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试想,倘若心中没有凌云志,何来笔下风雷声?

只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出“安史之乱”,将大唐潜藏的祸患全面激发,之前积压下的虚假繁荣泡沫轰然炸裂,整个大唐瞬间从云端滚落凡尘,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平民百姓,瞬间都过上了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日子。身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就是一滴水,被挟裹着胡乱翻腾而无能为力,于是很多人的人生轨迹被改变,过上了异常悲惨的生活,有的则在这场“洪流”中死去。

评诗者常言“国家不幸诗家幸”,我却要说诗家虽幸诗人苦。看看杜甫的字字血泪,如果给他一次机会,他会选择宁愿遭受这一切磨难来换得诗圣之名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33.“杜鹃啼血猿哀鸣”——感悟杜甫诗中的血泪与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