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婚姻教育

      前阵子参加了好朋友的婚礼,我看着结束了十二年的爱情长跑的他们满脸幸福地笑着。突然不太清晰的记忆从脑海里浮现:两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看了几本少女杂志,就觉得对爱情有了长足的理解,用课桌上堆得高高的课本挡着脸,在课堂上悄咪咪地讨论未来另一半该是什么样子……她当时的择偶标准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看着她平日里和爱人相处的样子以及婚礼上的幸福模样,我觉得她应该是嫁给了爱情。至于我当时的择偶标准,我还记得蛮清楚的:高、白、壮硕有肌肉、脸部轮廓要硬朗,手指线条要好看,最重要的是要对我好……你看看这标准,活脱脱就是从少女小说里复制粘贴来的。想起这个标准,对比了现任老公:不高,黑,瘦……不由嗤笑:我嫁给他到底图啥?

      原生家庭并没有给我树立好榜样,自己成立新家庭后磨合期的痛苦,让我一度对婚姻持悲观态度。可是现在却觉得,结婚也不错,大概是疫情期间,大家待在家里哪也不去,处出感情来了吧?笑。

      结婚是件慎重的事,决定之前应该好好考虑三个问题:爱情与面包、相似与互补以及浪漫与务实。


爱情与面包

      选择爱情还是选择面包,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要面包不要爱情的婚姻那叫“搭伙儿”,婚姻关系不同于其他关系,其本质特点是双方之间产生的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双方不过是利益合伙人的关系,以利益为连接的关系虽然稳固,但却缺乏了生活情趣;而要爱情不要面包的婚姻大概是想不开了吧。婚姻和恋爱不同,步入婚姻的那一刻也是担起家庭责任的那一刻,没有面包,空谈爱情,既不成熟也不负责,不过是两个孩子在“过家家”罢了;在我看来爱情和面包从来都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鱼和熊掌可以得兼。婚姻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两个人一起啃着面包,看风花雪月,看寒来暑往。


相似与互补

        我曾经设想过如果遇到世界上另一个我,那么我肯定会嫁给他。你看,价值观相同,爱好兴趣相合、一起生活互相欣赏该是多么有趣。可后来一想,性格太相似也不太好,且不说吵架时一声更比一声高、吵完互生闷气谁也不肯服软,单是相似的生活习惯,相似的关注点,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把自我封闭起来了。生活有无限可能,美好的伴侣应该是能够带你打开新世界大门,去探索从未体验过的未知。前几天因为看《狮子王》还跟老李展开了辩论:积极上进的老李觉得辛巴不该把时间用来跟彭彭丁满打打闹闹,应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做好夺回王位的准备;而我却觉得遇到彭彭和丁满是辛巴的幸运,在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生活充满了快乐,总比让悲伤和内疚成为一辈子的心理负担强。老李的思维偏理性,处事也更激进,而我的思维偏感性,行事风格偏保守。这导致平时的争论特别多,然而正是在一次次争论中,观念得到了碰撞,思辨的思维的慢慢形成。在思想融合的过程中,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浪漫与务实

      我拿着网上疯传的情侣之间作天作地的“送命题”,去给老李打分,我嫌弃老李不够浪漫。按照给的“标准”答案,直男老李连补考的机会都没有,大概需要直接重修了。可是仔细回想一下,老李不会摸摸头举高高,但会在人多的时候护着我,会在电影播放恐怖桥段的时候捂着我的眼;老李记不住纪念日,大小节日也很少会送给我口红鲜花,但会在娘家需要钱的时候毫不犹豫一把给我;遭受失败挫折的时候老李从不软言安慰,但他会冷静指出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可采取的解决办法……所以爱不爱的标准在哪呢?浪漫与务实的界限又在哪呢?每个人爱人的方式都不同,与其用条条框框去定义,不如去用心看看对方行为的背后,有没有把你放在心上。

      回到话题上,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婚姻教育呢?这个问题太难了。婚姻从来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别人的模式未必适合自己,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婚姻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如果非要有一个答案的话,我想那就是爱、包容和理解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婚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