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之路——向下扎根 向外生长

各位可爱的老师们,大家开学前好。一个正在成长的,还没有成长起来的老师给大家分享教师成长,内心还是很忐忑的。今天到场的有老教师、有年轻老师还有众多小鲜肉,我愿意和老教师聊天,因为他们阅历丰富,给他们聊天就像是给家长汇报工作,每次他们的嘱咐都给我对事物以新的认识。我也喜欢和年轻老师聊天,因为他们充满朝气,工作中踏实肯干并且很有魄力,很值得我学习。可以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曾经我也这样调侃我们那一批一块来的,我们处于上不上,下不下的位置,奶奶不疼,姥姥不爱。就像农村老人们常说的“偏大的,宠小的,中间剩个不好的。”

走在校园里,看到乔烁,亚敏,冠杰,周薇,张琳,许威,李智这些老师,心里总想着,刚来那会儿,谁还不是个小鲜肉咋滴。许多事情从称谓上看就有变化。刚来那会,青春懵懂,我们称在一起叫“爱情”,现在呢?现在只能叫“家庭”。这个词的转变很恐怖的,就像今年叫你小鲜肉,明年你可能就叫“年轻老师”,再过几年你连年轻老师都不能叫了,你只能叫尴尬“这一批”“那一批”。

不管怎样,我们今天还都是如约来到了学校。有很多老师教过几年学之后,总想逃离这个职业,我今天有几句话想要送给你们也送给我自己。如果你没有很强硬的后台离开这里,你应该认真教学;如果你还没有充足的准备好离开这里,请你认真教学;如果你还认为自己还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不妨从认真教学做起;如果你仅仅把教师当成一个谋生的工作,你不妨认真教学,往高处走,去高处感受一些那里的风景。大家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如果你出门时,有人对你喊“不上班行不行?”你回答:“不上班你养我啊?”我想一定没有人养你,要有人养你,你估计这会在家躺着看打乒乓球的樊振东,而不是王振东。

今天为大家分享这样一个话题,始终觉得拿不下,因为人微言轻,体重倒是不轻。我今天的汇报,一定不会影响每个人,但求可以知道三两个认同的人。当然,更希望让老教师们对我提提建议和意见

首先分享:我对课的理解。

看过几本书,听过几场报告,见过几个厉害的人。今天斗胆为大家说下我个人的理解。我以为,当老师,头等大事,就是课。大多数成为名师的人,都是因为课上的好。这个课可以简单理解为课堂教学,但又不能完全理解为课堂教学。可以理解为优质课,打造出来的,磨出来的课,又不能完全理解为这样的表演课。为什么这么说呢?课,是一个老师站稳讲台的根基。这一点是所有老师的共识,因为我们每个人敢称为“老师”,也就意味着要站在讲台上。只有把每节课当成优质课去上,等你遇到了优质课评比才能更加心情坦荡。

关于课,我们要始终认为课比天高。对课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两个胳膊顶着一个头就去上课。说一个这样的现象,现在有很多老师下载个课件,有时也顾不上自己过一遍,直接拿着就去上课了,敢问有多少老师这样做过呢?我是这样做过,我也听过这样的课。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学生不负责任,对自己也不负责任。我认为最基本的备课应该是利用好教参。如果去上课了,教参自己都没有读几遍,这节课老师都没有理解了精髓,那还怎么能教学生理解了精髓?

当然,也有高级的备课方法。给大家介绍一种,假如要讲“小数除法”这节课,你就提前去各大杂志,网站寻找这节课的课例,打印出来,每个课例认真阅读,寻找课例中的优点,最后磨炼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继续打磨这节课,争取把这节课打磨成高端的一节课,打造成拿得出手的课,让别人看到这节课,就能想到你,想到你就能想到这节课。这个方法高级吧?为了体现它的高级,我不得不说这不是我想的,这是我看到华应龙是这样打磨自己的课的。我曾经见过,华老师一沓沓画着密密麻麻草稿纸。当然,如果我们每节课都是这样的,岂不是要累死了。

所以,我还是得为大家分享一句话——刚开始,不要想着把每节课都打造成好课。一个学期甚至一年能打造出一节好课,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这节课的标准是,你可以写成课例,能去投稿发表的水平,这就够了。如果你每节课都想打磨成特别优秀的课,我想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刚开始要慢慢来。因为“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胖子是一口口吃出来的”。

想上一节好课,最关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备课。

讲课是“面子工程”,备课才是“根基工程”。备课是“养兵”,上课是“用兵”。——贲友林我非常喜欢贲友林老师的课堂观,我特别喜欢贲友林老师成长起来的方式,每每看到他的经历都给我一种震撼。他的备课经历,很朴实无华,刚开始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抄抄教案,只不过我们平常的老师一直都是抄抄教案。贲老师不同的额是,后来贲友林老师是自己独立写教案,看到这节课,你得自己先思考,你想,你以后成为一个名师以后,你在几千人的会场上讲课,你上的课别人都用过的“套路”,恐怕不行。所以课,还是得有老师自己的想法。后来贲老师又记录课堂,及时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句话:一名老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想,贲老师把自己的课进行及时反思,也是备课的一部分。最后,贲老师是给自己的课录音录像,然后整理实录与思考。你想,这样的老师,怎会不成为名师?

上课,还不能怕出错,要有大无畏的不要脸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呢?2018年时,当时区里有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我不敢讲,和我同一批的老师都去讲了,他们觉得我肯定会参加,但是我就是不敢讲。老师们一定猜不出来我怂到什么程度,我在学校报名了,当时领导通知让去录播室试讲,我从教学楼四楼一步步的下,下到二楼时,我腿都下软了,扭头我就回办公室了,我不参加了,我认怂了,生怕在把自己吓出个好歹来。现在想想,当时真是滑稽的狠。

也就是那一次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的我,认真审视了自己。难道我就这么失败吗?我不能这样,我不能让别人认为我很怂。从那之后,区里组织每年一次的演讲比赛,我每年都报名参加,主动挑战自己,有时候也想重在参与,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的弱点。后来,我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先干不好干的工作,先干自己害怕的工作,越害怕越去干。不能怕尴尬,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吗?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课,是老师们永远都谈不完的话题。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心中也都住着自己的学科偶像。

第二个分享:我对读书的理解。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有时候,我就在想哪个职业应该是最应该读书的职业?是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馆长?是科学家?想来想去我始终想到的就是老师。老师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应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怎么教书?会读书才能教好书。

1.阅读是一种责任。朱永新曾经说过:一流教师应该是一流的读书人,只有一流的读书人,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大家可以想想想想我们身边优秀的人,优秀的老师,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的人。你再想想,有没有一个特别爱读书,最后没有成功的人?或者说没有所成就的人?我想几乎可以否认。

举个例子,我们学校唐校长,虽然我不知道她有多少藏书,不知道她已经看过多少书,我知道她一直在看,一周一本应该算是少的。你以为她发表的文章是一个字一个字崩出来的?我想让我崩一年,也崩不出来。就是因为她前期的的阅读。她的省优质课一等奖,是磨了几十遍课来的?我想不仅仅是因为磨课,而是来源于她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有位历史老师,上了一节特别优秀的课,在场的人没有不为他的课感到欢呼。于是就有人问她这么精彩的一节课,备课用了多长时间,她说:教学设计用了十五分钟,但是要说备这节课,用了前半生。

在举个例子,有一年出去学习,我和原阳一中的校长一个宿舍,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他已经50多岁的人了,居然拿着一本心理学教材在读,他告诉我,刚前一年报了郑大某著名心理学教授的班,周末经常去上课。他还告诉我,他考过了心理咨询师,成为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经常给人做心理辅导。在他年轻的时候,还自学了法律,考过了司法证,以前条件允许的时候,还在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有一年,在学校新建学校时,遇到了问题,不用请律师,自己就能解决。我想这都和他平时读书多,爱学习有关系。

2.阅读是一种救赎。吴非在《致青年教师》中说过这样一段文字:“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一个愚蠢的教师在辛勤的工作”,还有一段极其讽刺的话,“他不聪明,本是他个人的不幸,而他通过辛勤的工作,把100多个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变得和他一样愚蠢时,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的工作, 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

现实工作中,确实就是这样的。我们总是抱怨很忙,哪有时间读书。甚至我们有时候会这样想“我忙的脚都离不开地,读书,简直就是一种奢侈。”

关于读书没有时间的说辞。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想,你不读书就不忙了吗?反正都是忙,为何不尝试阅读呢?再有就是,时间从哪里来?我们还总是对学生讲,时间就像海绵里面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确实在我们读书的过程中,那个勤奋小人总是被懒惰小人打败。

现在我们要想阅读必须还要有自控能力。面对着现在的信息爆炸的世界,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备课时,上网查找资料,点开网页,本来是去找资料的,然而,就在点开网页的一刹那,我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了、分散了,这儿点点,那儿看看,不知不觉中,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悄然流逝。翻开一本书,打算静心阅读一会儿,还没有看几分钟,手机上有新的微信来了,点开回复,顺便打开微信朋友圈翻看,这儿点个赞,那儿留个言,一圈翻看下来,书一页没看成,半天时间却不见了。其实想改变也很简单“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走路时走路。读书、备课、批改时,把手机放的远一点。”如果你要是认为你的注意力很强,不妨做一个这样的实验,拿一本艰涩的经典教育论著。如果你能读进去,保持十分钟不瞌睡,半小时雷打不动,那你一定是一个注意力特别集中的人。我是做不到。

书,其实读起来就不忙了。因为我们教师没有读书,所以我们很忙。就拿班主任管理来说,记得上半年我读德育处发的那几本书中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其中的一个章节,读到了关于新班主任先松后紧,学生都不怕老师,该怎么办?正好我们有位年轻班主任来问我这方面的东西,我正好可以现学现卖。我在想,其实我们读的书,大部分可能都不能及时生效的,但是当有用的时候,就能其义自见了。

分享毛姆的一句话,“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为自己建了一个避难所。”


[if !supportLists]3. [endif]关于读书的建议,把书中比较好的句子和观点背下来。这一点,我还差的还很远,还在学习中。为什么这么说,以前区里每年进行教师演讲比赛,我每次都参加了。第一年去的时候,简直就像小丑一样,那时候也是为了完任务,候场时,我和其他几个学校的老师都商量好了,因为都不会背,就呼吁大家都别脱稿了,大家直接读。你猜最后怎么样?果然,大家都脱稿了,只有我上去念了。从那以后,我就想下次决不能再这么现眼了。我也下定决心一定得背它个几大段,第二年的时候,我表现良好了。再后来慢慢的比以前好多了。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学科方面的科学方面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

朱永新《阅读的力量》:对个体,阅读是一种弥补差距的向上之力,是终身受益的的个体福利,是开阔眼界,豁达胸怀,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修身养性的最好方式。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是构建幸福的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

于永正: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我暑期也读了几本书,读了两本《小学数学教师》杂志,读了一本《班主任》杂志,读了一本《学生第二》,读了一本儿童文学《夏洛的网》,还读了一本《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用董文华老师在报告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花最少的钱,活出高级感。

第三点我分享的是:写。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也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的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作为刚踏入工作的新教师来说,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在学习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反思,促进成长。

我以为,这里面的反思如何反思,以什么样的形式反思。写作是一种特别适合的方式,这就是一开始我们说到的贲友林老师的成功之道吧。反思什么?是我们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什么都可以写,就像朱永新成功保险中说的: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对于我们老师,我觉得可以写教学札记,写课后反思,写教育教学随笔,写论文,写案例,写与学生发生的所有的事。

最初的写,都是在练笔。写什么并不重要。无论班级内发生的琐屑小事,还是生活中的点滴感触,只要内心有触动,皆可成为练笔素材。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苏霍姆林斯基: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用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那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我想老师也是一样的,有人统计过,一个普通人的文字表达能力,若想达到发表水平,一般要写在100万字以上。其实我们前期的所有写作,都是在练手,都是在练童子功。

不要怕写不好。写作需要华美,但更需要朴素和本真,教学写作,就要去文学化。这样说来我们的写作其实可以很简单。就是运用最朴素的语言、最简单的话语写出原生态的教育现象。评价一篇文章的优劣标准,不是看辞藻是否华丽,语言是否优秀;而是看内容是否鲜活,立意是否明确,见解是否独特。总而言之,支撑一篇文章的绝不是文采,而是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成长之路——向下扎根 向外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