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0月
《人论》评析
报告人:左梓钰
目 录
引 言.................................................................................................... 1
一、 文本解析.................................................................................... 1
(一)论证逻辑.......................................................................... 1
(二)论证观点.......................................................................... 2
二、 文本批判.................................................................................... 2
(一) 影响卡西尔价值取向的人和思想................................ 2
(二) 影响《人论》(或《符号形式的哲学》)形成的先验价值观...................................................................................... 3
1、符号体系是普适性的解释体系.................................... 3
2、 人类中心论.................................................................. 3
3、 现代人优越主义.......................................................... 4
(三) 《人论》所体现出的哲学方法论上的问题................ 5
1、唯心主义 v. 唯物主义?............................................. 5
2、经验主义 v. 理性主义?............................................. 5
3、归纳推理 v. 演绎推理?............................................. 5
(四) 《人论》的论证逻辑问题——从智力发展路径出发 5
(五) 天才论的误区——著作权精神权利制度批判............ 6
三、 总结与思考................................................................................ 7
(一)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仍在路上,还是又回到了原点?.............................................................................................. 8
(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8
引言
“佛见三千破,渡生斩罪;道见万物灭,杀生始元;儒见天下残,覆生归一。”
——霹雳布袋戏之儒释道三先天
以破见生、以灭开生、以残归生——人类命运之轮流转于生死之间,人类文化之命运之轮流转于新旧之间。人创设符号实现人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的表达,从而形成了人类文化。人类文化就是在打破旧符号与创造新符号的过程中生生不息。
恩斯特·卡西尔被誉为“符号美学的先锋”,开创了文化符号学体系。《人论》是卡西尔晚年在美国用英文对其《符号形式的哲学》一书所作的简述,因而也被称为后者的提要,是卡西尔诸多著作中“译文最多、流传最广、影响甚大”的一本书,是其符号思想的代表作。[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卡西尔以其百科全书式的思维向读者勾勒了一幅壮丽绚烂的符号文化图景,通过符号来解释人是什么以及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符号方法论。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文本解析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通过运用符号学理论,在上编论证了人是什么,在下编论证了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论证逻辑
本书的论证逻辑在上编分为四步:提出问题(“人类的自我认识危机”)、提出观点(“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论证观点(“从动物的反应到人的应对”、“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和结论综述(“事实与理想”);在下编分为三步:提出观点(“以人类文化为依据的人的定义”)、论证观点(“神话与宗教”、“语言”、“历史”、“艺术”、“历史”、“科学”)和结论综述。
(二)论证观点
卡西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本书指出人是情感与理性并存的动物,仅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是以偏概全;[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是符号宇宙的各部分”。[if !supportFootnotes][4][endif]卡西尔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宗教哲学、人类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文学艺术哲学方面的一系列考察,指出人的本性在于其符号特性,人具有符号化思维;符号化思维是一种理论性思维,是一种体系化思维,只有人具有理论性/体系化思维,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原因。
同时,人的一个突出特征,就在于人的劳作,而“人的劳作,是人类活动的体系”。[if !supportFootnotes][5][endif]而人类活动的体系即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的体系。人通过自身的劳作,在其活动体系中不断创造和繁衍着符号,从而形成了人类文化。创造,即是新旧形式(新旧符号)的对抗过程,在抽象意义上具有统一性。[if !supportFootnotes][6][endif]因此“人是文化的动物,寻求着创造过程的统一性。[if !supportFootnotes][7][endif]
所以,卡西尔得出结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文化是符号的文化,利用符号创造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而且“人类文化,反映了人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if !supportFootnotes][8][endif]解放自身的过程就是新符号不断打败旧符号的过程。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文本批判
《人论》存在诸多先验知识,然而这些先验知识是否正确有待考证。受其时代环境和所学知识的影响,卡西尔的观点在一些方面存在局限性。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影响卡西尔价值取向的人和思想
在此,笔者仅从《人论》这本书出发谈论影响卡西尔价值取向的人和思想。卡西尔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论证其观点时列举了数不胜数的哲学流派及其理论。但即便广阔,该书也反映出了影响他最深的人和思想,那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的认识论和美学理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理论以及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索绪尔是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也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结构主义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地研究语言、文化与社会的方法论,即将差别的具体元素用一种普适性的规范予以解释的方法论。结构主义体现出的是一种体系化思维,这种体系以一种普适性的规范为中心,以各个不同的具体元素为表现形式。这种普适性的规范是第二性的,各个不同的元素是第一性的,第二性是第一性的抽象解释。在符号学家看来,符号就是一种普适性的可解释万物运作规律的方法论。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思想。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使他成为批判哲学体系(批判哲学认识论)的奠基人。通过卡西尔在《人论》中的论述,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对他的影响很大:《纯粹理性批判》主要影响了卡西尔的符号方法论,《判断力批判》中美学理论对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观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艺术》这一章中。
卡西尔所处时代,正是自然科学蓬勃兴起并对人们世界观起到极大扭转作用的时期。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对卡西尔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尤其体现在卡西尔对人与动物区别的论述上。
文艺理论无疑是卡西尔文化符号学观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艺术体现于其形式,艺术家的工作本质在于发现美的表现形式。卡西尔的形式美学的论述,也影响了以巴赫金为代表以形式研究文化的理论。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影响《人论》(或《符号形式的哲学》)形成的先验价值观
结合影响卡西尔的人和思想的背景,笔者认为《人论》这本书存在以下几个先验的价值观:
1、符号体系是普适性的解释体系
关于这一点,笔者无反驳。因为这本是个无法证明的命题。依波普尔原则可得出,“符号体系是普适性的解释体系”这种命题也是个不可证伪的非科学命题。
[if !supportLists]2、[endif]人类中心论
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人为人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康德也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实践理性批判》)。但是,这便落入到著名的“濠梁之辩”[if !supportFootnotes][9][endif]中。因此,笔者认为,当哲学尝试对整个生物圈提出一种普适性的规范理论时,不应直接将人视为中心,除非这种哲学从一开始就限定只从人的角度来认识人与自然这个命题。所以,当这种阐释学上升到以整个生物圈为基础的阐释学时,还应当回答下列问题,否则逻辑不周延,也显得人类过于自负:
“子非他种生物,安知它们之语言也?”
“子非他种生物,安知它们生存之道也?”
“子非他种生物,安知它们创造之道也?”
“子非他种生物,安知它们进化之道也?”
“子非他种生物,安知它们也在对子进行研究也?”
“子既认为子无所不能,为何感知器官不如他种生物之敏锐也?”
“子”既认为子无所不能,为何地动山摇水患之灾不可破也?”
“子认为子乃万物之长,可是因为子可任意杀生灭活物也?”
“子即使可任意杀生灭活物,对子有何等好处也?”
“子认为子别致无二,安知子不是生物中之一普通群体也?”
“子认为子为宇宙之主,安知子不是被实验的群体之一。”
[if !supportLists]3、[endif]现代人优越主义
《人论》除了对比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外,还不断对比“原始人/土著人/野蛮人”与现代人之间的区别,并指出前者无理论(无符号)思维、认知能力低下。笔者认为,如果作者想对人类整体做符号化的解析,就不应当区别群体去探讨。而且什么样的群体才能进行哲学性的思考呢?恩格斯曾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是不是应当考虑生产力水平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影响的问题?
笔者这里再拓展出一个问题,现代人应当如何认识古典主义哲学?依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们对前人的思想遗产应当批判性的继承。但是,这是个“说比做更容易”的情况。推崇古典文学和哲学的人们与推崇现代科学与哲学的人们经常形成两个极端,学者在这方面更是争论不休、互不相让。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站主导的时期,现代科学和医学是不是应当客观而公正地考虑自己与古代科学与古代医学之间的关系,符合逻辑难道就是一种普适性的认识论吗?
[if !supportLists](三)[endif]《人论》所体现出的哲学方法论上的问题
1、唯心主义 v.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回答。那么符号是物质还是意识呢?这依旧是“仁者智者”的命题。笔者猜想,尤其作为一个受康德影响极深的哲学家,卡西尔或许也不敢轻易对自己的立场下一个定论。
2、经验主义 v.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上,前者认为认识世界从感知出发,后者认为认识世界从逻辑(推理)出发。那么符号思维又是什么性质的思维呢?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
受康德的影响,卡西尔在《人论》中既批评经验主义也批评理性主义,批判经验主义的居多。但是卡西尔能将自己的符号论划归到这二元命题中的任何一元中去吗?还是说,卡西尔要突破二元论的思考,走入三元论或多元论体系中去?
3、归纳推理 v.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个别与一般之间的逻辑发展的回答,前者是个别到一般的逻辑发展,后者是一般推个别的逻辑发展。所以符号文化学的形成是怎样的逻辑路径呢?
很明显得归纳式的逻辑发展路径。卡西尔运用了大量第一性的材料来说明他第二性的理论。因此,法学学者们应当注意,卡西尔的逻辑路径和法学的逻辑路径是不一样的,这也反映出哲学与法学辩证关系问题。
[if !supportLists](四)[endif]《人论》的论证逻辑问题——从智力发展路径出发
《科学》一章开篇指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if !supportFootnotes][10][endif] 这意味着,作者认为人类从神话与宗教世界走向科学世界的过程,是人智力发展从低阶到高阶的过程。笔者读的是译注,不敢确定这是不是作者真实的意思。所以,如果那确实是作者真实的意思,恕笔者无法苟同,因为这又涉及“现代人优越主义”这种谬论。
笔者认为,现代人应当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认识古人,也应当正确地认识现代科学和神话宗教。首先,前人经验很重要,但人们不应当、也不至于因为重视经验就陷入经验主义的漏洞中去,如果现代人对自己很自信的话;如果不自信,也就不要轻易地否认前人智慧。其次,人类从神话宗教走向科学世界的过程,是认识世界手段不断先进的过程,不能轻易将利用和创造工具能力的高低和智力认识水平的高低相等同,否则将陷入“人种主义论”的怪圈。为什么?我们参考下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与近代欧洲的差距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是不是因为近代中国人很愚蠢所以最终受到了近代欧洲的打压呢?再者,人类的神话宗教和人类科学,都反映了人类不断追求生、追求力量的过程。神话与宗教在语言和教义中实现了人们对生的渴求,人们通过诗文、通过各种仪式实现了死者曾有的生命的延续;无论是祖先崇拜、还是偶像崇拜,都体现着人对于生的渴求。欧洲黑死病动摇了人们对天主教义中天谴论的认识,医学卫生革命带来了人们对身体和生命的新认识,人类科学延长了人的寿命、进一步改善了人们的医疗卫生环境,因此人们逐渐从神话和教义中解放了出来。但是,宗教就从此消逝了吗?没有,这说明科学不能解决人们的一切问题,单纯用科学逻辑去解析人类,是不充分的,虽然自然科学家们非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if !supportLists](五)[endif]天才论的误区——著作权精神权利制度批判
笔者不打算在此进行法学式的有关著作权精神权利制度的批判,而是结合《人论》对该制度进行文学式、文化学式的批判。大陆法系的著作权法之所以要求其保护的对象(作品)具备较高程度的独创性,是因为文艺理论的影响,这方面的背景知识[if !supportFootnotes][11][endif]被介绍于《艺术》一章中。因为我国著作权法主要移植了大陆法系制度体系,因此我们在探讨该制度的文艺背景时,是从欧洲历史学角度来谈的。文艺复兴之前,人不能为创造(creativity),只有神方可为创造;而且神不是单纯的创造,是独创(originality),世间万物是神独创的结果。文艺复兴运动是人开始重视人本身的开始,所谓的“人发现了人”的时代。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改造世界,也可以为创造,但这一时期的创造是创造性模仿,没有完全脱离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直到德国“狂飙突进”文学运动的兴起,并在康德美学理论的影响下,从爱德华·杨格开始,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文学家们提出“人可为独创”、独创的天赋存在于“天才”之中的观念,自然而然将天才与独创相联系。[if !supportFootnotes][12][endif]由此,作者被视为发现艺术并为艺术构形的天才,著作权法只为作者设定精神权利的根源也在于此。可见,天才观的形成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if !supportFootnotes][13][endif],这个产物的矛头指向的是封建神学观。
然而以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对作者中心论提出了有力的批判。是谁使得作者成为了天才?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者的语言?是作者意思还是读者意思?以巴特的《作者之死》和福柯的《作者是什么》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命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是语言在表述作者,是读者在解读语言和作者。
不过哲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变迁也不过是人们认识论发展的反映,我们不能因为新理论就一概否定旧理论。新旧理论是相对而言,不能割裂看待。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结构主义或现代主义而言的,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其选择有关。就像一位作者选择了用符号理论解释知识产权体系一样,其他作者也可以选择非结构主义理论解释法学体系。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笔者对《人论》的思路和内容作如下总结: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符号体现着联系、表达着意义;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人具有元符号能力,创设联系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创设联系的方式即构形,正所谓人具有构形的本性;[if !supportFootnotes][14][endif]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在表现自我中不断解放自我;
[if !supportLists]第四,[endif]解放自我的方式即构形的方式:创造文化、打破文化、再创造文化;
[if !supportLists]第五,[endif]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
[if !supportLists]第六,[endif]文化(人)的发展是稳定和进化、传统与改革的矛盾统一体:当神话、宗教不能给予人满意的解释时,人从中解放出来,寻求新的解释体系;当旧语言不足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时,人们从语言中解放出来,寻求新的表达形式;当艺术、历史不能使人们充分的认识世界时,人们又从艺术历史中解放出来,寻求更先进的方法论;当人们发现科学也不能解释完全人和世界本身时,人们又再次踏上新的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征程。
那么,笔者在此再提出两个问题: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仍在路上,还是又回到了原点?
既然人的认识是在破坏中前进(这个表达有点激烈,为了表达笔者的意思姑且使用这种表达),那么当科学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时,人们是否又回到了神话宗教的解释体系中去呢?这是否就是神话宗教并未从人类社会中消失的原因呢?
我们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就像我们不能了解牛顿回归神学的怀抱一样。还是说,人类应该调整自己的认识论,目光应该再长远、再宽阔、再包容一些呢?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未来会有什么影响?
在这里探讨人工智能绝不是偏题。人工智能在当代是热门话题,不仅因为它对人们生活方式、制度设计的巨大影响,还因为它对人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人工智能能代替人类的价值判断吗?人类如果异化为机器人,或者人类如果在某一天受到人工智能的控制,人的生活状态会如何?在那时,人还会存在人基于生物体的各种知觉吗?还会存在第六感的概念吗?人工智能会彻底使宗教消失吗?
那么,在那个时候,《人论》这种书籍,还有价值吗?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参见甘阳:《人论》“中译本序”,载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页。
[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 同上,第44至45页。
[if !supportFootnotes][4][endif] 同上,第43页。
[if !supportFootnotes][5][endif] 同上,第115页。
[if !supportFootnotes][6][endif] 同上,第383页。
[if !supportFootnotes][7][endif] 同上,第119页。
[if !supportFootnotes][8][endif] 同上,第389页。
[if !supportFootnotes][9][endif] 《庄子·秋水》:“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if !supportFootnotes][10][endif] 同脚注②,第355页。
[if !supportFootnotes][11][endif] 同上,第234至247页。
[if !supportFootnotes][12][endif] 参见刘汉波:《著作权司法实践中的文学观念批判——以文学剽窃的认定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至144页。
[if !supportFootnotes][13][endif] 参见李琛:《知识产权法关键词》,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至107页。
[if !supportFootnotes][14][endif] 同脚注②,第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