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顾的小吃摊

小兄弟小顾,身患残疾,家住东城。街道厂子倒闭后,失业在家。九十年代王府井夜市刚兴起那会儿,街道上照顾他了一个摊位,得以卖馄饨小笼包维持生计。

每天开市之前,下午五点来钟,东安门大街与王府井大街的交叉路口,就挤满了各式摊车。但等城管一声哨响,摊贩们就跟打仗似的冲向夜市。小顾柱着拐也不敢落后,瞪着眼暴着筋、拼着命抢占地盘。到位后便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搭好棚子、支起炉灶、摆好小桌凳,一点多余的动作都没有。一切准备停当,连口气都不及喘就吆喝上了。头一拨王府井逛累了的游客就要下来了,摊贩们都要争着打响第一抢。

小顾的残疾是小儿麻痹落下的,人长得眉清目秀、心巧得妙手丹青,就是娶不上媳妇。好心的街坊帮他说下个密云的农村姑娘小凤,憨实健壮。白天一刻不停地包馄饨包子,傍晚充当抢摊登陆的主力,待到收摊回家已近午夜,还得侍候寡婆婆睡下。贤惠如此,小顾却时不时冲人家撒火耍横。我寻思这兴许是生活不易,又恨自已残疾,而心疼媳妇的另一种表达。那时我工作不忙,常去小顾家串门,间或帮忙包个馄饨,蹬上三轮出个摊伍的,切身体查到小吃摊的艰辛。

说起馄饨、小笼包,本是寻常吃食,但在市场初开的年月,竟也登上美食之列。记得我在云南插队时,常常饿得睡不着觉,就与同学精神会餐,细数家乡北京的美食。还发了宏愿,回家探亲,下了火车先奔王府井“馄饨候”(正是后来开夜市的地界儿),一碗馄饨一个芝麻烧饼,此生无憾。小顾的馄饨自然比不上“馄饨候”,手托一摞面皮,用筷子在馅料盆里蘸点荤腥咸汁,一捲一个;小笼包呢,既然有个小字,馅儿也大不到哪儿去。可就这,现在回想起来咋那么好吃?

还好,小顾也就辛苦了一年多,就把摊位租给了外乡人,一跃变成食利阶层。当然,也有摊主坚持下来,成为第一批个体饭馆的老板。

换言之,中国的市场太大,机会太多,竞争不充分,再加上管理不当,城管跟抽疯似的,隔一阵子就来个大扫荡,小吃摊也就永远初级阶段。至于像我今天推荐的视频,那位日本小哥,把小吃摊当做代代相传的家族事业,对关东煮和炒面充满了敬业和工匠精神,那更是不可能的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顾的小吃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