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跟投中,我踩过的那些坑

由于就职于房地产企业,同时公司也有相关的项目跟投制度,可能我比很多同龄人有了更多接触并投资更多房地产项目的机会。都说投资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最近理财营的复训里,老师们提到的一些知识常让我想到我的跟投经历。今天跟大家说说,我从2015年入职房地产后,跟投以来踩过的那些坑。

先跟大家补充介绍一下我们的跟投制度。每一个房产项目,全国范围内的,只要拿地测算完成后,会在跟投平台上公示相关的项目信息,包括地价、预期售价、周边市场情况、还有MOIC、IRR等一系列财务指标帮助我们决策是否要跟投。跟投确认后会签署电子合同,然后等待跟投额度的分配(有点类似打新债,好的项目超级多人跟投的时候,最终分到的额度就会很少,大家不看好的项目跟投的人少,就有可能分得多一些,但都有上限的)。跟投额度分配完,就是交钱,交完钱之后,就是等收益分配了。一般一个项目会在1-1.5年回本,需要5年甚至更久(取决于项目体量和复杂度)完成清算。

也就是说,在跟投买入了之后,是没有调整机会的,不能主动撤出,也不能增加投入(2017年前的杠杆制度除外,后文有讲)。

购入的时候就决定了利润空间有多大

在复训第一讲里面穆老师就说了,其实资产在你购入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利润空间有多大,而不是在卖出的时候。这个道理在房地产领域真的体现得很明显,譬如曾经摆在我面前的两个项目,A项目是在广佛交界地带当时地价蹭蹭上涨时拿地的,B项目是佛山较为新兴的一个区域,获取项目的成本比较低。当时我的判断是,A项目地价那么高了,利润空间肯定不大了,而B项目地价又低又是未来发展重点区域,简直不能更优秀了,于是我就投了B项目。

现在看来,当时是真的傻。A项目虽然地价高,但是地段好,上升潜力是更大的;B项目虽然地价低,但是未来发不发展起来、或者说在售楼的时候能不能发展起来是未知数。果然,在B项目推出市场的时候,由于市场限购等原因,B项目所在片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价格自然也上不去,所以利润是相对低的。

所以其实好的资产,跟你见到它时它是贵还是便宜真的没什么关系。

时机面前,“价值”可能都没有那么重要

再说一个经历。其实我司的跟投制度2014年推出的时候不是很受关注,但在2015-2016的时候极其红火,员工每天上班除了工作就是看跟投平台,在2017年结束前,公司是提供跟投杠杆的,也就是对于项目强相关的人员、所在公司、所在区域,在投入之后,第一次分钱之前会有一次杠杆投入的机会,可以选择跟或不跟。那个时候的跟投,得益于市场的繁荣,真的是鸡犬升天,几乎所有的跟投都赚钱的。那到了2017年全民都为跟投疯狂的时候,年底公司取消了杠杆机会,2018年开始市场慢慢降温,地越来越贵,项目越来越难卖,跟投也越来越难赚钱……

你品,你仔细品,这个周期里,这个投资时机和投资收益的关系?

所以,看懂周期真的很重要,就像笑来老师说的,时机面前,“价值”可能都没有那么重要。

宁愿低估也不要高估

这个环节我要讲我一个非常心酸的经历。2017年的时候,我作为我们公司长租公寓业务的核心合伙人,有一个未来计划要做长租公寓的项目,强制我们强相关人员跟投下限20万,上限50万。当时长租公寓真的是风口,全国上下都在讲租售同权,长租公寓品牌的估值一直在蹭蹭蹭上涨。强制跟投信息出来的时候,还伴着一个未来融资估值22倍的信息,全公司都在恭喜我们部门,仿佛我们要一夜暴富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长租公寓并不是那么赚钱的一个行当,但是公司要求嘛,就只能跟了。当时还很多人撺掇我,投到上限,这样可能就一把赢得千万身家了。但是我还是很谨慎的,我觉得不可能估值那么高,即使估值那么高,这个钱可能命中注定我赚不了,因为我不看好。所以我就只按公司的要求下限跟投了(当时也没那么多钱,是从公司的隶属金融机构里面贷款跟投的)。

后来吧,可能大家也知道,长租公寓从2018年下半年进入了比较艰难的时期,项目具体怎么样我也不说了涉及公司机密,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个项目基本上回款会无限期延迟。虽然公司给退了一半的本金,但是加上利息等等,损失肯定是12w+了。但不幸中的万幸,我当时没有听大多数人的话,没有被一夜暴富冲昏头脑,我知道我有的同事,跟投了90w的,那50%的loss也有45w了。

所以呀,在做个人财富自由测算的时候我也是记着吴老师这句,宁可低估收益,也不要高估。

你可能感兴趣的:(房产跟投中,我踩过的那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