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近知天命之年的回忆

曾经——近知天命之年的回忆


道历47190220(日)〈西历2022.2.20〉6:31~生命若珍惜,回忆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一两年前,二妹到我家,在电脑里翻出来,给她看了。这几天,用WPS,上传微信群里的重要资料,又翻到了这篇近十年前形成的几个片段,想想,离当时写的时候,一晃,又是十年,直奔“耳顺”之年而去。回想起来,刚参加工作左右,在初中班主任(数学)老师家拜年,听老师发了一句感慨:“我的经历,都够写一本小说了!”这也提醒了我,趁年轻,要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重要经历及时地记录下来, 临老,都可以构成自传的素材。人,这一辈子,真不经混。想一想,1971年上小学。1981年高考,被师专数学系录取。(~7:25)自主写了三年日记,因为日日反思,每日记录,三年下来,最大的收获有三:一是形成了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把控的习惯。二是记录的习惯——随时想、随时述诸笔端、形成文字,比日记更广泛、更宽阔的一种习惯。三是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到1988年当班主任,转移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从报到第1天起,开始写每周文题,到放寒假改成自由文题,照写不误。直至取到毕业证为止。一抓就是七届二十三年(第二届以后,知道了周记这个名词,后来改成了周记)。客观效果是,刚开始写,学生多愁眉苦脸、苦于无米下锅。一学期以后,班级学生的作文质量普遍提高(若干年后,一位年轻语文老师初二进入本学年教课,在月考批卷时感慨)。由于班主任的主持与引导,学生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改观。(1989年暑期组织学生参加本省杂志有奖作文竞赛,一名学生获奖,自己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到1997年组织全校初中班级参加作文竞赛,有三名语文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指导教师。2016年6月参加保定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首届年会,2018年被评为日记文化研究员,2019年被黑龙江省国学教育学会增设日记周记记录专业委员会,负责推广日记周记记录。)一路下来,自己的写作能力,构建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魅力和作用。时光荏苒,时不我待。人生,行进在时光的隧道里,及时记录,有如形成一个个路标。见证自己的生命痕迹与成长。希望遇到更多的家长、语文教师、班主任、校长,愿意不辞辛劳,从孩子出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引导作记录,(直至高考、大学、终生),早日进入“写读思创”的人生隧道。~9:31


《童年印象》20130308


不知为什么,关于上小学前的童年,我的脑海里几乎没有印象。使劲儿地想一想,才能依稀地找到几处印象。


听妈妈说,她是因为和家里人(三叔)赌气,想快点找个人家,离开这个家庭,才和爹结婚的。结婚不久,就奔着爹,来到了东北,黑龙江。


《曾经》,妈妈,印象2013.2.24 am.3:58~ 王木


妈妈,给我的印象,是间断而又不可或缺的。最早的印象,是上学前。


1、不让要人家的东西。一次妈妈带我到一个邻居家(老乡),正赶上人家蒸包子,刚出锅。大人喜欢,就递给我一个玉米面包子。自己心里很想吃,但不知妈让不让要,所以不敢伸手接。手背在身后,眼睛瞄着妈妈。在主人的一再催促:“拿着,拿着。“待要伸手去接时,妈说了一句:”嘴咋那么馋?!“之类的话,总之,自己明白,大人不让要。最后主人埋怨妈一句就结束了。回到家,妈妈说:”穷人要有个穷志气,不能随便要人家、吃人家的东西。“


2、拒绝磕头 2013-6-14 am.6:58~


大约四、五岁儿的时候,过年了,爹带我去上一个邻居老乡家去拜年,从家走时也没说什么。跟着爹,到了一家,爹一进门,就跪下来给炕上坐着的一个老太太拜年。爹磕完了头,站起来,让我也给老太太磕头拜年。我心里却想:“我也不认识她、也不知道她是谁,为什么要给她跪下?(此前,爹妈也从来没教过下跪、磕头的事。)”不管爹怎么说,我就是不肯跪。


〈……到了一家,爹给一个老太太拜年,还跪下来磕头——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动作,也不懂是什么意思。爹拜完了,让我也给老太太磕头拜年。我心里想:这老太太我也不认识,就让我给磕头,再说,磕头是什么意思呀?!说了三、四次,我就是不肯,老太太发话了:“孩子太小(不懂事),不磕就不磕吧。”就算过去了。〉~7:42


3、买盐火。一次,妈给我二分钱,让我带着妹妹,到十字路口的老头商店,买一盒洋火。费力推开商店门,人还没有柜台高。服务员见了,很稀奇(两个小不点儿!)问:“你要买什么呀?!”…盐…火…“”什么是盐火呀?“我们也说不清楚。”你找找,指一指。(看是什么东西。)“我们正找着,大人们议论说:”是不是说洋火呀。“就拿给一盒火柴,是这东西。我们拿着就走了。后来上学才知道,那叫火柴,曾经也叫洋火。(至今,在农村,给房盖儿换铁片的和做铁皮用具的,仍被叫做”砸洋铁的“尽管铁皮早已成了国货。)~8:12


4、打一斤忌会。一天,妈让我带着妹妹,拿一个瓶儿,去打一斤忌会。我刚开始听清了,是打一斤忌会,但我还分不清忌会与淸酱,就叮嘱妹妹说:“帮我想着点儿,是忌会,不是淸酱。“一路上,为防止遗忘和打错了,我不停地嘴上念叨着”忌会、忌会……“到了商店,大人问:”你要打什么?“我还是想不起来了,问妹妹。反正回去没有挨说,就说明没有打错。(长大了才知道,忌会就是醋,淸酱就是酱油。为了避免”吃醋“所以才说”吃忌会“,实际上是”忌讳“二字。~8:40

5、木匠——自悟

一次,与妈一起外出的路上,妈说:“你舅的木匠是自己悟的…“我好奇地问:”没人教,自己还能成木匠?!“”那咋不能呢?!你姥爷也没有师傅,他现在在开封的一个木工厂里当师傅,还带徒弟呢!“(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惊奇,对我的影响很深。后来,我自己读课外书,自学英语。最终导致1981年应届考上大学。大一寒假时,回母校看望老师,语文老师说了一句让我感到意外的话:“谁也没想到你能考上大学!”——我考上大学,对学校和老师,竟是一个意外!后来,我自己分析,我为什么能应届考上大学呢,想想根源,觉得与最早妈妈谈舅舅的木匠与自悟有关。)~8:58

6、洗脸

说起来,很难为情。估计在上小学前没有洗过脸。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天,妈妈突然弄个盆儿,舀了一些水,竟对我说:“去`洗洗脸。'"我拒绝,因为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洗脸“,也不知道”怎么洗脸“——没有洗脸的印象。我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洗脸和脖子。妈妈说:”明天要上学了,不洗脸、黑车轴脖子,会让人笑话。“就硬逼着我、帮我把脸、脖子给洗了。

7、打破沙锅问(纹)到底

道历4712.8. 11 (西历2015) 16:35~

上小学二三年级时,开春儿后不久的一天,妈说,地里的豆角该插豆角架了。(忙的顾不上,既着急又无奈的样子)我不理解,就问:“妈妈,豆角为什么要插架呀?”“好让它往上爬呀。”我又接着问:“豆角为什么会往上爬呀?”妈妈答不上来,就责备了一句:“你瞅瞅你这个小孩儿,打破砂锅问到底。”我还想问:“怎么打破砂锅就问到底了?”但见妈妈不高兴,就忍住不问了。这事儿对我影响很深,直到上初三重新分班,班主任常宗申老师第一天讲要求时就提倡问(学生问老师问题时,必须站起来。我深以为然,并坚决执行。)从那时,我又开始问起来了。后与读书相结合,成全了我思索、探究、改进与创新的秉性。直至今日,我仍然满脑袋问号,只不过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1981年9月上大学后,在阅览室才知道是“打破沙锅问(纹)到底 ”47141207 22:40~23:33


8、只有……才……,造句   47141207(四)22:25~

上小学二三年级时,一次在家(趴在炕沿儿边儿)写老师留的造句作业:只有……才……。我不会造,求妈妈帮着造。妈妈造了两个,我都不满意。经过冥思苦想,突然蹦出一句话“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学习好。”我说出来与妈妈交流,妈妈也同意(赞同?)。这大概就是我最早的思想火花了。~22:40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经——近知天命之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