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的文章也曾多次说过不要迷信知识,知识只是工具而已,已经不能成为力量了。
那什么能成为真正的力量,区分高手与普通人呢?在医学的真相这本书里,我认为作者总结的第一个法则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先验知识。
先验知识更像一种智慧,我不知道怎么说,但是我就知道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是错的。而知识更像一种证据,我根据什么定理,什么概念告诉你,你这么做是不对的。
家里一些长者,面对小辈总是循循善诱,但是小辈就是不听,还爱拿各种知识来反驳。长者说不过,往往会说,等你到我这个年纪你就明白了。
现在社会是风云变幻的社会,再也不是木心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社会了。长者积累的一些经验或许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该不该听还得根据实际来判断。
有一部纪录片,叫寿司之神。我觉得很好的表明了先验知识和知识的差别,纪录片里的那个寿司之神,他教别人捏寿司的知识,要这样,再这样,然后在这样就行了。
听着很简单,但是竟然要捏十年之久才能捏出一个完美的寿司。你看,知识很容易告诉你,而这种先验知识我很难说的出来,只有等你自己取经历,才有那种感觉。
很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自认为自己是满腹才华,懂的东西很多,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觉得自己比老板懂的都要多。
前段时间新闻报道一个清华毕业的学生进华为工作,竟然给华为的老总写了一篇万言书。大谈华为的战略和弊端,任正非回复,如果此人没病的话就赶快开除。
这个年轻人也没错,他用各种知识分析了华为的问题,但他忘记了知识只是辅助判断的工具。而真正要做好,做到完美,那都是艺术,我很难告诉你该怎么来。
我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读不懂,但读多了后又感觉什么都懂了。觉得自己也可以写一篇文章,比作者还厉害了。但真的要写的时候发现,无从下笔。
你说的都对,但我总感觉哪里不对劲。这句话的无奈,你读的懂吗?
2
上学的时候,老师叫我们要多问为什么。你有没有想过,知识都是确定的了,为什么还要问为什么。
为什么其实为的就是追本溯源,找到最本质的东西。医学的真相里有第二个法则就是允许例外,有例外的发生恰恰就是追问为什么的最好时机。但大部分医生都放弃了机会,当成特例去处理。
其实我们不会多问为什么的,因为这会消耗我们的认知,我们正常情况下都喜欢建立因果关系。我们要明白的是,因果关系只是帮助我们快速思考的方式,并不是答案。
很多人相信爱情是缘分,谈了恋爱后就说都是缘分,都是天注定的。这个回答既赋予了爱情神秘的美感,也很直接的回答了我们相爱的原因。
但我们的思维显然不能局限在这里,既然是缘分了,那我们就不去找了,就等着吧,总之缘分会来的。
现代社会一直被这种缘分式的因果思维笼罩着,才会有这么多的单身狗!
你看了这篇文章后,你要明白的是,缘分只是条件之一。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成功的幕后推手。我说运气,很多人都说我否定了努力的重要性。
但你看,到爱情的时候,你们怎么就这么相信缘分这种运气呢?
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很容易就建立这种因果的思维。就好像我说运气,很多读者就误解我的意思是因为运气所以才成功的。这是一种很低级,很懒惰的思维模式。
我们还要有一个概念叫,相关性。比如缘分就是找到爱情的相关性之一,我们不能等缘分,缘分一样是能创造的。
如果你是一个男生,我给的建议就是,你创造爱情,让女生相信这是缘分。
你会说,既然是相关性,那不是说没有确定的因素了?
对,还真没有。真实世界比教科书里的还复杂,我们在医学的真相里讲过第三个法则就是偏见,人家得了乳腺癌你就断定了别人是吃油腻的东西多的结果,这就是一种偏见。
包括知识也可能是偏见,同样是相关性之一。我记得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我很赞同,分享给你,知识这种东西也需要常常修订。
评价
我们看到一个东西不能说他是绝对的正确的,只有概率上是正确的。就是因为可能只是正确的相关性之一,我们知道了这个概念后,就应该知道相关性是我们面对问题时能拿出来反复衡量的工具。
我今天通过因果性和相关性的思维帮你总结一下,医学的真相里的三个法则,分别是,先验知识,例外和偏见。
而恰好,这三个法则都涉及到了相关性。而我们却中喜欢用因果思维去做简单的判断,希望你能明白真实世界没有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