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旎的课程买了很久,一直没静下心来学习。上午我把这个课程听了3遍,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深度学习的内容,整理的课程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有一只老虎在追一个人,这个人为了生存,会不断的奔跑。
如果有一群蝴蝶在这个人眼前飞舞,为了追这群美丽的蝴蝶,这个人也会奔跑。
但是这种奔跑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追求很美好的体验。我们父母或者老师去做一个老虎,很容易。因为你不用管孩子心里想什么,也不用考虑他们的发展状态,你只要不停的鞭策,督促,施加压力,他们为了生存,一定会跑的。
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想要找到属于孩子的那些美丽蝴蝶,就没那么容易了。 你需要挖空心思想:
孩子在哪儿会遇到一群蝴蝶呢?
孩子会被哪种蝴蝶吸引呢?
他去追了花蝴蝶又跑去追红蝴蝶了是怎么回事儿呢?
他突然不想追任何蝴蝶了,是为什么?
他追了半天,发现自己根本就追不上,那只他最想要的蝴蝶,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能够深度思考和学习是未来人才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张旎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硕士,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创始人,三个孩子的妈妈。她的课程给我们提供的方法和思考角度都耳目一新。这个课程她重点讲了让孩子深度学习的三个主要内容:
一,把孩子的兴趣转变成跨领域学习的一些方法
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把孩子引入深度学习
三,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资源进行深度学习
什么是深度学习,为什么要深度学习?
应试教育学习目的是通过考试,环顾身边,我们每个人接受的几乎都是应试教育。
好老师的标准就是能把知识点讲清楚,让班里学生熟练记忆这些知识,大家真实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考高分。应试教育会导致很多结果,其中一个就是学习比较肤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需要记住答案就可以了。去想为什么反而浪费时间。
在美国做过这样一个测试,有一群高中生在参加完毕业考试一个月以后,请他们再次回到学校,用同样的题目做了一次测试,无论这些高中生之前考试成绩是a还是b,所有学生在一个月后的小测试中,无一例外都是f,也就是不及格。
我们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初中高中大学还有研究生,学校里所学的各种科目或知识,到了现实社会中,基本没什么用,这种感受很真实。
现在很多人在谈深度学习,另外一个词大家老常在用,叫“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肯定不是用来应付考试的,那终身学习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如果一个人曾经的学习都只是应付考试,没有自主深度学习能力,这个人其实是很难成为终身学习者。
张旎老师给深度学习的定义是:深度学习是这样一种能力,就是要对这个世界的观察细致入微,形成十分深刻的理解,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深度学习,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
我们稍微用心一点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是有深度学习能力和意愿的,这种能力和意愿,只是在后来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中被各种各样的敷衍抹杀了。
让孩子深度学习秘籍之一:
1.把孩子的兴趣变成他的深度学习。
很多家长包括我都有这样一种真实的体会:孩子很容易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可是兴趣变得也很快。
一到需要下功夫,出成果的时候,兴趣就不管用了,兴趣没法作为长久支撑学习的东西。
究竟兴趣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教育理论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认为儿童在游戏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高于现有水平的兴趣,而这个游戏其实就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举个例子,很多孩子接触围棋之后,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老师会引导他们,这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你只要吃掉对方的子,就表示在游戏中你获胜了。
当孩子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时候,能够产生的热情和能量非常巨大,怎么去利用这个能量?这是很多研究学者所做的功课。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他曾经说过,成人只有带着同理心,持续观察儿童的兴趣,才能进入儿童的世界。
兴趣是非常强大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是教育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为他们提供有意思的学习材料,探索的机会,还有适合他们发展阶段的体验。
张旎老师认为想要激发儿童对某方面知识的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认识到这些知识值得学。
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建立?一个兴趣如何转化为其他多学科的学习?老师讲了自己孩子的一个真实案例。
她家里两个小男孩疯狂迷恋篮球,NBA的每场比赛,场场不落,每周参加篮球训练,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打篮球。
经常问: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去NBA打球?孩子的这些疯狂的行为坚持了好几个月。作为妈妈看到孩子这样的兴趣就开始研究了,从网上搜索了关于NBA选择篮球运动员的流程和条件,还买了关于NBA篮球明星的各种中英文书籍,孩子爸爸也给他们购置篮球训练和比赛需要的各种小配件等。老师把这称之为“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来配置教育资源,你会发现,学习就会自然发生。
她有一个孩子有一定的阅读障碍,读书非常慢,自从买了篮球相关的书之后,每天没事就抱着篮球书在看,文字难度完全超越他的阅读水平,可读得津津有味。学校英文课要写一篇说明文,他就写了关于篮球的文章,过程中自己上网查资料,非常非常认真,写出来的效果也完全超乎想象,从篮球跨越到阅读写作,其实就这么简单。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去探索各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教育资源配置,这个教育资源,包括书籍,网络资源,带孩子去看各种相关的东西,比如博物馆展览比赛,看到从事相关职业的大活人等等。 我以前在朋友圈里发过这样一句话:你不可能成为你从没见过的人。
所以想让孩子学好乐器,多带孩子看音乐会,而不是关着门在家里练习。想让孩子学好英语,多去用英语国家旅游,让他结识一些说英语的孩子。
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引导学习。
父母花时间和孩子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了解他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问题,而且孩子热衷什么,根据他热衷的点去提出挑战。同时也可以随着我们和孩子的对话,了解他的需求。我们根据孩子热衷的点提出挑战,同时也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这样就将兴趣延伸为其他深度学习内容了。
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生拉硬拽,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产生很反感的情绪,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想要主动去学。 一旦,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就基本不用费力气了。
我们真正要下功夫的地方是:持续的关注孩子的兴趣走向,还有能力变化,看看需要给他提供哪方面的资源,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挑战?我们的角色就像一个教练一样,而这个教练实际上需要很多外部资源来协助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找到和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每次孩子问:什么时候能去NBA打球。张旎回答:你有十年的时间来准备,先从一个个小的目标开始吧。
孩子能有梦想和渴望,这件事儿本身就已经非常非常难得,因为它可以释放出非常多的能量,让孩子觉得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如果孩子自己意识到这个梦想不现实了怎么办?这时候你的支持更重要,给他鼓励,让他去追求,他在调整目标的时候,一定不能嘲笑或者逼迫,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鼓励,让他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也要在孩子调整目标的时候给他一些支持。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领路人。如果我们完全没有能力,或者不想做领路人,需要孩子自己拼搏出一条路来,这也不是不可能。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给孩子规划了唯一的路线让他们走。结果怎么样,也不好说。
我本人更倾向于让孩子在自己的路上去探索,我一直守护在旁边,给他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让孩子深度学习秘笈之二:
2.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学习的起点。
孩子有持续的好奇和兴趣,学习才能够真正的发生,当孩子对一个事情开始好奇,提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引导进入深度学习呢?
留心观察,其实每天孩子都会问很多问题,你对他问题的回应方式,就会影响他的思考方式。
课程中张旎老师在这里又提到一个案例:有一次她带孩子去游泳,在关门之前,泳池的工作人员用一个泳池专用的防水布,想盖住整个泳池,这时候就有几个小朋友都在那儿看,因为很好奇,没见过,对于小朋友来说,这过程太神奇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泳池被盖起来什么样子,也没见过是怎么盖的,所以都目不转睛盯在那看,有一个小朋友,爸爸就已经有点不耐烦,想拉着孩子走。小朋友没那么容易被拉走,他就问道,爸爸为什么要用这个布盖住?
爸爸说怕脏,能不能快点走,孩子还是站在原地盯着,不肯走。工作人员对孩子说,为了给水保温,也是为了不让脏东西掉进去。
这个爸爸再次拉扯着孩子说,对,还为了保温行了吧,能走了吗?小朋友被拽走的时候,头一直扭着,看那个泳池。
很多时候,大人对待孩子的问题通常都会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觉得这都要问,太烦了,有时候是因为自己有自己的时间表,着急要去哪儿?所以没有心情听。当孩子在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总是忽略搪塞,其实特别的可惜。因为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其实都可以引入深度学习的契机,这些契机就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过程中。
老师还讲了一个发生在她孩子身上的故事,有一天孩子问起家里的房子是怎么建造的,妈妈引导孩子观察家里的出水龙头,地漏,孩子仔细观察之后把它们都画了下来,画完之后,妈妈问孩子:废水都去了哪里呢?然后孩子又去找城市污水处理的资料。整个下午忙得不亦乐乎。
当孩子问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敷衍了事,第二个是从这个问题开始,把孩子的学习拓展到无限多的领域和学科。
秘诀三: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度学习
教育学家杜威除了强调儿童的兴趣之外,他坚信的另外一点就是,儿童会主动学习与现实世界相关的事,所以他强调让孩子一定要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让社会上的各种工作,都为儿童提供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第一手的经验。
孩子对于现实世界从来都是有主动学习欲望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利用随处可见的教育资源。
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事情熟视无睹,那么会比较习惯的去寻找新鲜刺激,来调动自己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只有肤浅的认识,会让我们看不到这些普通的事里蕴含着特别深厚的教育价值。
课程中老师用最常见的水杯来举例子,假如孩子对水杯很感兴趣,那么从这个水杯出发,根据孩子的偏好,有很多可以去聊的话题:
比如水杯的材质是什么?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材质?
这个水杯设计的独特性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水杯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水杯是谁买的?
从哪买的多少钱?
为什么是这个价钱?
这个水杯用了多久?有没有关于这个水杯的故事?
如果你有两个不同的水杯呢,还可以一起去研究这两个水杯的设计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如果让孩子自己设计一个水杯,他想设计成什么样?
如果你有机会带孩子去博物馆,看到古时候人用的杯子,从这开始,也可以去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杯子制作的材料,形状,颜色,功能。
现在杯子有多少种?对比古代杯子和现代杯子,他们不同的生产过程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杯子会有这样的演变?这个古代的杯子背后有瑕疵,这个杯子的主人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杯子?
由一个杯子提出的问题,可以跨越科学,历史,经济学,材料学,美学设计,制作工艺等等。其实从任何一个点进入深度探究,都是可以无限延展的学习机会。只要用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物品,背后都蕴含着很丰富的学习意义。
我们需要是先把自己的认知清空了,像孩子一样,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探究,然后去思考你不知道的问题。
任何一个物品都可以是跨领域学习的起点,这个学习可以拓展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等各个领域。将各个学科割裂之后再去学习,孩子是很难理解真正意义的。就像是给孩子单纯的听写数字12345的做法,孩子其实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儿,而当学习和现实世界紧密相连,所有的学习都有了非常深刻的意义。
我们可以在路边和孩子一起走的时候看树叶,花朵,草地,地上爬的毛毛虫蚂蚁。
自然界所有东西都是可以进行深度理解和学习的。
科学领域的突破,或者说仿生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成果,都是在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才实现的。
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的人,很多是在生活中面临一些困难和不便的时候,持续不断的在找改良和解决的方案,他们这种能力就是深度学习能力。
孩子对真实世界的物品或者工作,有着天然的兴趣,而基于这些物品和这些工作都能够展开深度学习,这种学习能够让孩子和这个世界建立起深度联系。
现在学校教育改革也在通过增加社会实践课的方式,让孩子走出学校,不只是拘泥于应付考试的学习。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什么?希望张旎老师今天讲到了这三个秘籍,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作为家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的孩子,也有非常多的机会,和孩子一起深度学习。
首先就是要关注和了解孩子的兴趣,充分去利用,也要学会从孩子的提问中,把学习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还能够发现和利用身边现成的教育资源,让孩子的学习与真实世界建立连接。
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就是在实践中的,真正的改变只有在着手去做了才会到来。
如果你能坚持看到这里,说明我们是同频人,点个赞再走吧。帮忙转发或者打个赏也可以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