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不清,最忌讳的其实就是“瞎努力”

前言:

记得刚毕业工作的那一年,接任务超情况,领导安排什么二话不说,通宵达旦的敲代码。

现实很打脸,尽管很努力了,最后项目却经常延期。

原因就是接任务的时候想当然,做到一半才发现有问题,与要求的预期不符,不得不重新来过。

01 理不清问题,是“脑子”不好使嘛?

所谓工作思路不清楚,我也一直以为是自己“笨”,有的问题应该提前考虑好的。后来做了管理才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刚毕业入行的人。

安排任务时,领导以为自己交代的很清楚了,而员工也以为自己理解的很清楚了,但做的时候就是天差地别。

双方都明明清楚了,那结果为什么还有差别?

社会心理学中把这一现象称为:“知识的诅咒”。

意思是当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我们就会很自然的认为别人也掌握了同样的知识。

在1990年的时候,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的博士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把被试分成两组(A组和B组)。

首先给A组的学生一个清单,单子上列出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的名字。

然后,让A组学生在桌子上把这个节奏给打出来给 B 组的学生听。

最后,让B组的学生猜是什么歌?

结果 B 组的正确率只有2.5%,120 首曲子里只猜出了 3 首。

更有趣的是,A组的学生认为B 组的学生至少能猜中50%。

稍微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不仅仅指具体的知识点,也可以是经验、技能、信息。

有一天,你和领导在公司的“休息区”遇到了,领导突然跟你说公司需要再多买几把椅子,并让你去买。

你二话不说,下午就照着原来的款式买回来了。

领导一看就傻了。

你的想法:

因为是在“休息区”安排的任务,所以你很自然的以为是“休息区”的椅子不够。

领导的想法则是:

“新的大会议室”装修好了,需要添加几把椅子。

然后,你急吼吼的又去买了一批会议室用的椅子回来。

领导叹了一口气。

你的想法:

买会议室用的椅子回来就行。

领导的想法:

“原来的椅子大了,想补充一些小点的椅子,这样会议室能坐更多的人”。

折腾几次之后,领导只有默默的在你的评语里这样写到

“为人勤恳,但思路不清晰,办事不够认真”。

思路不清,真不是智商不行,而是因为“知识的诅咒”。盲目按自己的“脑补”执行,导致结果与预期总是不一致,最后把自己绕成了“思路不清”。

02 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

正常来说,真的不需要刻意的去做什么,按部就班的来就好了。在行业内待久了,和领导磨合了一阵子,有了默契习惯成自然。

但如果你是一个上进心比较强的人,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为你可能需要经常面对不同的领导和客户,这时就需要有一套固定的方法,以便更好的抓住机会,节省时间和机会成本。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呢?

“打破”的实质其实很简单,就是对方“知识”,从他的脑子里挖出来~

当然,不是真的挖出来,也不需要读心术,心灵感应什么的超能力。只需要通过提问和复述,去“复制”对方的“知识”即可~

当然,提问也不能瞎问,想到什么问什么,更不能无节制的乱问。这样不仅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做事情没有“章法”,还会留下一个“不可靠”的印象。

如何问,既能有逼格,又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呢?

很简单,还是用“黄金圈法则”。

03 无敌的“黄金圈法则”

要知道,一个有经验的领导,通过下属的提问,就可以判断知道下属的能力。

如果一个下属总是在问:“我下一步要做什么?”

这就是一个能力一般的。

如果这个下属总是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

这个下属就很值得去培养。

两种不同提问,实际上是反应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最后执行的结果也是天差地别。这个就好比两个人都在工地上砌墙,问他们在干嘛?

一个回答:“我在砌墙。”

另一个回答:“我在建一座宏伟的教堂。”

西蒙•西内克(Simon Sinek)总结了后一种人的思维方法,归纳出—套简单的模型——“黄金圈法则”。

它假定企业或个人做事的三个层次:

做的是什么事?怎么做这件事?为什么做这件事?

Why——最内圈:目标、使命、信念

How——中间圈:如何做,用的方法和策略

What——最外圈:具体“做什么”

通过三个层次的问题,我们可以比较完整的挖掘出对方对这件事的动机、认知、期待。

只有根据这些,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给出行动策略和执行计划。最后事情即便没有做成,也能给对方留下会做事、能做事、靠谱的好印象。

接下来详细讲讲“黄金圈”的使用:

内外共三层:从为什么开始,然后是如何做,最后才是做什么。

依旧以买椅子为例:

▍Why——目标

你和领导在公司的休息区喝茶,领导让你去买几张椅子回来。

你问领导:“椅子啊,好的。新增椅子的目的是什么呢?茶水间的椅子好像够了啊”

领导:“哦,我说的是会议室的椅子,不是茶水间的。”

你接着又问:“哦,好的。原来老会议室好像还有几张,那个样式怎么样?”

领导:“嗯,原来的椅子太大了,要小一点的,这样能坐更多的人,方便集体开会。”

▍How——如何做

这个时候,目标已经明确了,可以去做些调研,根据不同情况给出几套方案,并且详细说明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给出自己的意见。

这里很多人给方案不给意见,其实是不对的,表面上看是谨慎,实际是把责任丢给了上级,对错的结果都是上级的。

要知道实际上,最后的后果,其实还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回到我们身上来,所以不如最开始就痛痛快快的给出意见。

▍What——做什么

这个就很简单了,按照目标计划执行就好了,没什么特别了。

每个人脑子都是一个黑箱,黄金圈法则就是一个探测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解析出对方的想法,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更不用通过一次次犯错来消耗对方的耐心和信任。

结语

《教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思路不清,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了解不够,这时最忌讳的其实就是“瞎努力”,越努力越悲剧。

用好“黄金圈法则”,解析对方的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打破“知识的诅咒”,才是正确的执行方式。

以上就是我在工作中,整理思路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路不清,最忌讳的其实就是“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