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可能》直面弱点打破固有的七个谎言

12月22日,北京出现了一例新冠病例,核酸检验阳性无症状感染者,同以往的确诊病例相比,他的14天行动轨迹感动了全国打工人。

这位中年男人,34岁,7点,北京顺义区空港莲竹花园小区出门上班,8点半,到达海淀区奥北科技园公司,往返共50公里,工作日活动轨迹一致无变化,休息日所有轨迹活动都和孩子相关无个人娱乐活动。

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即将参加本年度研究生考试,目标院校清华。


而这几天网上流传的各地新冠确诊者流调情况


生活的重压并没有压垮这位中年男人,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中,有志于报考中国最顶尖难考的学校之一清华,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人生实苦,特别是人到中年,生活在北上广深,如何能保持年轻时对生活的希冀,极大的考验着每一个肩负生活重担的中年人,你我亦不曾被生活格外优待。而如何可以像鸡蛋被内力打破,创造生命的奇迹呢,我想吉姆奎克的《无限可能》或许能提供有力的指导。


作者在年幼时经历了意外的脑部创伤,损伤了其注意力、专注度和学习能力,一度在学习方面困难重重,在经历漫长探索后独创脑力学习和锻炼方法,治愈了儿时的创伤,同时培养了超级学习力,并致力于帮助更多的人释放自身蕴藏的潜能和脑力。

(一)阻碍我们脑力发展的超级大反派

《无限可能》这本书中,作者坚信我们每个人都是超级英雄,我们都拥有让人难以置信的超能力等待着我们去唤醒,阻碍我们激发自身无穷潜力的大反派则是数字洪流、数字分心、数字痴呆和数字推论。

1.数字洪流

我们的手机上每一天都在不间歇地推送各类消息,以至于经常会不自觉拿起手机瞅瞅,生怕错过任何以为有价值的信息,但其实大多数都属于垃圾信息的范畴。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更自由便捷的获取信息,但一天消费的数据量相当于15世纪普通人一生接受的数据量之和。信息过量助推了我们的焦虑感,侵蚀了我们的休息时间,一天中远离网络的时间越来越短。尽管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宕机时间”可以促使大脑的神经元从记忆通道进入大脑存储长期记忆的部位,但是泛滥的信息数据让我们没办法真正意义上休息,疲惫不堪成为生活常态。

2.数字分心

纸质年代,很容易专注于某一件事,但是数字时代,如果不刻意阻止电子设备的干扰,我们会在做任何事情中,人为的为使用电子产品找理由。

我们对于网络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网络上收到亲人朋友的点赞或回复,大脑会不断分泌多巴胺奖励和刺激我们,强化上网行为。于是当我们不论在等车,吃饭,工作间隙都忍不住拿起手机,浏览手机上应接不暇的海量信息。神经科学家丹尼尔的书中曾提到,要求大脑将注意力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燃烧氧化葡糖糖,我们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需要快速频繁地转换,大脑会快速燃烧燃料,耗尽了大脑中的营养物质,导致认知表现和大脑机能大打折扣。

3. 数字痴呆

你还记得身边多少重要朋友的电话号码?我只记得父母的电话,并且是最早有手机时就记得的。提笔忘字是家常便饭,回忆重要事项时是下意识翻手机备忘录。在不知不觉中,我将记忆的权利转交给了电子设备,依赖性越来越强。

但是,我们的大脑更像一块肌肉,而非一张早晚会装满的硬盘,能够进行无穷无尽的进化。强迫自己回忆信息,而不是依赖外部力量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建立和加强永久记忆。

4. 数字推论

如何去选购性价比高的装修材料?面对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去网上搜攻略,抄作业,花精力的地方只在于比较哪份作业更具价值。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自己的思考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没有。

我们让科技为我们做出推论,与此同时,我们丧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互联网的依赖改变了我们,在信息过载和“即时即得”技术的重压之下,复杂且深沉的内心世界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过于简化的内心世界。

我们需要正视科技时代的个人弱点,弱点所在之处也是机会孕育之处。

(二)打破充满限制的思维模式

 价值观指导着我们的行为习惯,当面对阻碍脑力发展的大反派时,我们需要先破除内心根深蒂固的七个谎言,这些充斥在生活中的错误信息让我们同自身的无限可能背道而驰,只有认识它们,了解它们,才有可能让新的积极信息取而代之。


1.智力是个固定值

网上经常有智商测试、门萨俱乐部,似乎一考定终身,被低分数贴上标签的人从此和天才无缘,那些创造尖端发明的人一定是智力超群的人。这些错误的观点削弱了我们对自身潜能的开发。

实际上,智商测试的结果更多反应的是当前的学习能能力,而非天生的智力。智力具有可塑性,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能力决定了智力的可塑性。成功是多维的,智力测试不能衡量创造力或实践智力。智力是态度与行为的结合,并且受到环境的影响。

智力是不断变化的。

 

2.我们只开发了大脑的10%

我们只运用了大脑很小一部分,如果激发了大脑最大的潜能,我们会取得怎样惊人的成绩?这样的论点不难在各种媒体宣传中找出,无处不在,毫无疑问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家已经明确得出结论,我们已经百分之百地利用了我们的大脑,大脑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功能,不存在无功能的区域。

我们都在使用自己的整个大脑,同样肢体健全的情况下有些人更强壮更灵活的关键在于能更好地高效使用自己的大脑。

我正在学习用最好的方式使用我的大脑。

3.犯错等于失败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让人叹为观止,似乎所有形容智力非凡的词语都无法全面表达他的优秀。但是,即使如此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成长过程中也被老师判定为问题儿童,在传世之作中也有简单数学错误。

生活中很多人畏惧犯错,面对错误会羞愧难当,不犯错少犯错是生活的一种标准。这样根深蒂固的想法是错误的。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从未犯错是因为他不曾尝试新鲜事物。与其把错误视为失败的证据,不如把它们当做你正在努力尝试的证据。错误并不等于失败,如果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么错误就会成为我们进步的能量。

犯错绝非失败,不能从中汲取教训,才是最大的失败。

4. 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首次出现在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中,但其实人们对于原话的理解只是断章取义。作者在原著表述的原话是,“获取知识的目的是获得力量;应用定理是为了构建难题,最后,全部思辨的目标乃在于践履某项活动,或是把事情办成。”我们获得知识的机会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多,然而这种信息过剩反而让我们采取行动的难度陡然提升。

知识不是力量,它只是具有转化成力量的潜力,只有把知识付诸行动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

5. 学习新东西非常困难

前阵子风靡网络的丁真,网友有一句扎心的评论,这是一双没有经历数理化摧残的澄澈眼睛。经历过九年义务教务的我们都经历过数理化的苦海战术,也都被学霸们在分数上碾压过,这样苦苦挣扎的精力会促使我们形成学习新东西非常困难的想法。

有时候学习新事物确实很难,更准确地讲,你必须理解学习需要一套方法,当你知道如何学习的时候,学习这个过程也会轻松许多。

6. 其他的批评很重要

这个世界上最滑稽的事情就是人们因为害怕别人的看法,所以阻止和限制自己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想要进入无限可能的境界,就要摆脱对他人批评的恐惧。创造你想要的生活可能会遭遇一些可怕的事情,但你知道什么更可怕吗?后悔。

你总是会对自己下不公平的判断,只有打破这些判断,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潜能,不要让别人的观点和期望左右甚至毁了你的一生。

我不会强求你喜欢、爱上或者尊重我的工作,我的事情与你无关。

7. 天才是与生俱来的

在成为好莱坞功夫巨星以前,李小龙是一名打架成性、成绩不佳的孩子。幼年的颠沛流离和被社会圈子的排挤促使他走上了武打这条道路,而成为功夫大师的道路则是年复一年稳扎稳打的练习铺就的。

成为天才总是有迹可循的,看似神奇的背后自有其方法。

天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深度练习达到的。

《无限可能》这本书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是很大的,除了上述阐述的几点以外,在增加内在强大动力,高效学习方法等方面也是观点新颖,值得学习。书中的每一点方法论的讲解都配有大量实际案例,读来生动不枯燥。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有彩蛋,按照作者规划的十日锻炼计划,只需采取小而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在脑力锻炼上迈出一大步。愿此刻看文的你,也会采取一些行动,打破固有的限制,为自己创造一点不一样的突破。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限可能》直面弱点打破固有的七个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