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孩子一直居家学习,作业基本都是拍照上传,老师在网上批改反馈。孩子的作业我都把过关,但是并不是都能全对,有时候仍然有错。
这引起了我的反思。
01
有一次是这么一道题:判断:“县”的部首是“丨”。
孩子打x。
我检查过了,觉得没问题。
作业一交,老师判为错。
我思考:“县”的部首不是底下那部分吗?怎么会是竖呢?我明明查过字典啊!在“厶”这个部首里,有县这个字啊!为什么老师判为错呢?
我想啊想,只剩下一个办法了。
嗯,拿出字典来,再查查“丨”部。我晕!“竖”部也有“县”这个字!
你或许会问了,你不是说你给孩子检查作业了吗?你怎么检查的?用眼看看?凭借经验?你不是老说:要认真检查,不能想当然吗?你自己也没做得多好啊!
怼得好!这正是我要反思的。
我确实给孩子检查作业了。确实不是只用眼看了一下,我还查了字典。
我挺认真的。
但是我查的是“厶”部有“县”这个字,而不是查“丨”部有没有。
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挺有问题的,有一个很大的bug。
题目是:县”的部首是“丨”。我却查“厶”。我查到了,也否定不了“丨”,查不到,也肯定不了“丨”啊!我的逻辑真有问题!要知道,“丨”和“厶”并不是二选一,非此即彼的关系啊!
我的问题还不只是逻辑上的。
我自己有问题,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我以为自己很认真地给孩子检查了,这才是要命的。
02
类似的例子还不止这一个。
有一次是用“适应”造句,还给了一个例句。例句是: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
孩子写:太阳光很刺眼,很快,我适应了太阳光。
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快”不符合生活实际,让他改成了“渐渐地”:太阳光很刺眼,渐渐地,我适应了太阳光。
交了作业,老师判为错。
我再仔细读,首先,读几遍,就感觉句子本身好像有点儿不太通顺。
其次,“渐渐地适应了”,有什么条件,在什么前提下适应的呢?句子没写清楚。
经过思考,后来把句子改成了:虽然刘爷爷在广州生活了10多年,但是他依旧适应不了南方的湿热。
还有一次,老师发了一份自制的田格版生字词语描红书写练习的材料。我打开一看,上面只有几行生字和词语,没有田格(其实应该是我手机显示有问题),心想:这些书上都有啊,在本子上写不就行了?就没再多想一下:老师难道不知道书上有?老师为什么要特地发一份?(当然是描红和田格更适合练习)
巧的是,队友也打开看了,没有田格显示,他根本就没明白老师发这个的目的是什么(是练字,练习书写啊,真是猪队友)。
于是,我就让孩子用本子写了。
用本子写也没问题,问题是当我看到老师表扬优秀作业的时候,看到人家同学的作业格式,怎么这么好、又整齐又漂亮,还以为人家在哪里买的练字帖呢!为什么人家都买了相同的呢?还私信去问人家家长:您是在哪儿买的啊?人家说:老师发的啊!
我和队友忙去看老师发的资料,在电脑打开一看,不但有田字格,还有描红,清楚明白。
03
有过几次这样的情况出现,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明明挺认真的啊,每次我都看了孩子的作业,我还仔细查了资料(比如“县”这个字)。
为什么孩子的作业还是有错误?
可能之一,我自己觉得认真,但是并没有达到一丝不苟,认真的程度不够。
比如:有没有仔细去看资料(老师发的练字资料,有没有逐字逐句阅读(造句)),有没有深入思考(县字那道题)。
对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刻提醒自己,尽力认真。
可能之二,我能力有限,我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去认真,但是能力有限,所以还有问题,没有做对。
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很认真,但也较难做对三年级的题目。
网上不是有段子说,咱们家长也就小学阶段还能辅导辅导,到了中学,根本看不懂习题,更谈不上给孩子辅导了!
对策: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即使解不了题,也能给孩子提供一点儿有价值的参考。
可能之三,题目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不是我所以为的,一个成年人,受过高等教育,从事教育行业,就能轻松完成的。
这也给我们家长提了个醒:不要总是觉得孩子不努力,总说他们: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还做不出来?其实可能还真没那么简单!
对策:保持清醒,保持谦虚,保持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保持耐心。
有问题不可怕,可以改。
怕就怕有问题还不自知。
更怕的是,有问题不自知,还自我感觉良好。
那么,我是不是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呢?
我的这种明明不够细心踏实,还觉得自己很细心踏实的毛病,有没有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做事呢?
有时候,我觉得孩子思考问题不深入,浅尝辄止,总是停留在距离终点一米远的地方。
我说他“懒”,觉得他不笨,就是不努力,不继续想,其实有没有,在无意间,孩子就模仿了、习得了我(包括队友)这样的做事习惯呢?
所以,我决定,以后在辅导孩子功课(和教育学生)的时候,先仔细、认真、反复思考,寻找对策,而不是不急于下结论,和指责孩子。
结尾
这次观察和反思对我来说是惊人的,是对自己的更深入了解,也是帮助我更好地教育孩子。
孩子的作业我都仔细检查了,为什么还是不能全对?
你有过这样的困惑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