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课里的反向形成

今天听李中正大夫讲《黄帝内经》,讲到一段颇有意思。在《玉版论要篇》里有这样一句“孤为逆,虚为从”。李大夫是这样解释的:一个人上了一天班,干了一天活儿,非常累了,脉摸起来是虚象,这是很正常的,其实大家都这样,都活得挺累的,你也不是一个人,这叫做“虚为从”,是一种“常见病理状态”。怕就怕,你已经“虚”了,却还要“虚张声势”,“虚”的时候不自知、不接受、不死心,还要争一下,变成了“张”。这种脉摸起来很有劲,但却是徒有其表,内里早就空了,叫做“孤”。

为什么会从这里想到反向形成呢?我觉得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就拿“恐同即深柜”这句话来说吧,一个人是同性恋,能痛痛快快地接受自己的性取向最好。但如果接受不了,内心承认自己因为是同性恋所以焦虑、抑郁、痛苦,这就像是“虚症”。绝大部分人遇到问题都会有一些负面情绪体验,很正常。但就怕一个人否认自己的感受,不仅拒绝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对所有和同性恋相关的东西都格外排斥。这个人的心理问题比起“虚”的那些更为严重。他的这种强烈地排斥,也只是虚张声势、徒有其表,其实他的内心是最没有力量的。

前两天大力老师说到了“真诚”的问题,我想真诚就是顺从自己的心,不管是“实”的时候积极、正向、阳光,还是“虚”的时候疲惫、抑郁、痛苦,都接受自己,不要“逆”着自己的心来,强颜欢笑,强打精神,最终伤害的都是自己。只有自己先接受了自己,才能表现出“真诚”,也才能达成真正的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医课里的反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