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用“故事”助力孩子的成长

无论关于智慧父母的学习还是个人的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春伊始的第一次读书活动,慧姐带我们交流了“讲故事”在亲子交流中的美妙之处。

从前啊,有一只小兔子,活泼可爱,大家都喜欢它,可它就是不喜欢洗手,所以每次在外面玩回来妈妈让它洗手时,它都趁妈妈不注意偷偷蒙混过关。

有一天,小兔子肚子疼了,豆大的汗珠挂在额头,妈妈赶紧带它来到医院,松鼠医生给小兔子做了认真的检查,说“是你肚子里生蛔虫了。”“啊?!我肚子里怎么会有虫子呢?”小兔子吓坏了。“是你吃东西时手上的细菌和虫卵被吃进了肚子里,虫卵长大变成了虫子,所以你就肚子疼了。”听了松鼠医生的解释,小兔子的脸红了,从此以后,小兔子就养成了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身体棒棒,肚子里再没生过蛔虫。

在孩子小还没法听懂道理的时候,其实正是对故事感兴趣的时候,不妨将你要告诉孩子的道理放在故事当中。这时候的爸爸妈妈就应该是编故事的高手,选取孩子喜欢的主人公“小兔子、佩奇、熊大熊二、超人”等等。讲故事既融洽了亲子时光,又培养了孩子的感觉能力。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就是在不同的时空穿越,免费体验不同人生的精彩。其实“听故事”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读书呢?被故事喂大的孩子,会有更好的想象力,更强的感受力。

说到这里,其实还要提一点,对一个人来说,其“感觉”的能力,要比头脑的“思辨”的能力,重要的多。股神巴菲特、比尔盖茨他们都是有敏锐觉知力的人,这种强大的感觉能力帮助他们一次次把握机遇。培养孩子的感觉能力,除了给孩子多讲故事,给他提供充分的感觉机会,另外还要多尊重孩子的“感觉”。怎么才叫尊重孩子的感觉呢?例如:孩子因为磕到哭了时,如果说“不哭不哭,咱们是小男子汉,男子汉要勇敢。”这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觉,你的潜台词其实是“哭是不对的”“你不应该哭”。情绪和感觉经常被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些混乱,认为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或者我不该表达我的感觉。如此也就容易抑制了孩子感觉能力的发展及表达。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哦,妈妈知道你磕疼了,来让妈妈抱一抱”。先通过“共情”,我知道你的感觉,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被接纳的感觉,让他体会到这本就没什么太可怕的,没有了恐惧,他才能学会勇敢。

读初一的侄女是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刚进入初一班里高手云集,成绩不甚理想。所以利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疯狂恶补,然而开学考试并没有起色,孩子很灰心。掉进了“我不行,努力是没有用的”的负面情绪漩涡,有些自暴自弃。

我便给她讲了我近几年学习的故事: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这几年我学习心理学,一开始也觉得自己投入了很多精力,读了不少书,听了不少录音,也参加了考试,还是总感觉不系统,想帮助别人的时候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明白,也很难流畅的表达。我曾一度很灰心,怀疑我的付出是无意义的。好在我没有放弃,因为直到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其实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我们一点点的摄入,一开始摄入的点少时,你会感觉这些点在你的脑海中零零散散地分布着,毫无头绪。随着摄入的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你就会发现“原来好多点之间相是相互关联的,原来这个事情说的就是那个道理啊;原来这一点说的就是以前学的那个知识点啊。”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越来越多,渐渐这些点会连成线,随着知识点的积累再组成面,达到一定的数量甚至会形成一个立体的体系!这时,学习的乐趣渐渐显现。

这也让我突然明白了那个竹子的故事的含义。说南方有一种竹子,那种竹子刚长出来的前四年基本变化不大,不窜高也不变粗,但是等到第五年,一场春雨过后,就会看到周围冒出许多竹笋,竹子也会飞速的成长,一天一个样,每天晚上安静时,甚至能听到竹子拔节的声音,半年后就能长成一大片竹林。其实,在前面的两年中,这个竹子不是没长,而是一直在长根,它不断地向下扎根,向四周扎根,将根脉延伸几十米远。这个稳固、庞大的根系不但能够让竹子在后面的成长中吸收够养分,而且能让它不怕风吹雨打,屹立不倒。

讲到这里,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光芒,我知道她听进去了,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力量,渐渐从低落的情绪中脱身而出。

还有一点,我一定要告诉她:其实这种认真努力的品质和精神,远远要比一次好的成绩可贵的多,而且这会是让你终生受益的品质。

“我的学习故事”情节百分百真实吗,不重要;故事中是否有演绎的成分,不重要。只要你能巧妙地运用好“讲故事”这个工具,达到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听了我侄女的故事,你会对“讲故事”的沟通方式有启发吗?如果有收获,你会介意“我侄女的故事”是否是我虚构出来的吗?其实所谓的“故事”只不过是表面的“相”,而让孩子透过“相”感受到其背后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可能有了某些青春期的情感小秘密或小困惑,我们做父母的,不妨在孩子面前,说一说自己青春期的故事“我上学的时候悄悄喜欢过谁,谁悄悄喜欢过我。还有的同学,怎么怎么着…… 不管我是暗暗的喜欢,还是被拒绝,其实那都是一段美好的岁月,只要我们把握好分寸,而且都曾经因为那段岁月让各自变得更优秀。这才是对青春最好的纪念。”哪怕这个故事是你编造出来的,只要孩子能从你的故事中感受到信任和理解,并能找到困惑中的道路,不因无名乱了分寸,都会是最好的沟通与教导。

再就是“讲故事”还要注意几点:

第一,讲什么样的故事。讲你相信或者体验过的故事,相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讲故事时你的语言内容、语调、停顿,甚至你讲故事时的神态、动作,甚至眼睛里放出的光芒,才会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力量感,孩子才会真的沉浸其中而相信。

第二,什么时候讲。可以在孩子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事件中,但讲的时候必须自然、适合情景。如果你营造的故事氛围是刻意生硬的,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抗拒之心。

第三,应该是有启发意义的故事,不一定是孩子听完后立刻让他去行动,而是要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生根发芽,悄悄发力。不能只给孩子讲威胁性的故事,告诉他故事的主人公好傻,没做对事,所以没有好结果;而一定要讲那种故事中的主人翁有力量、有智慧的故事,孩子才能学到智慧。不仅仅要让孩子知道不能怎么做,更应该让他知道要去怎么做。

故事是一种很好的“隐喻”方式,将“道”藏在“事”中。道理不容易被接收,而故事总能在不知不觉间溜进孩子的心田。说道理的时候,往往背后的潜台词是“你应该这样……”;而说故事的时候,是间接让对方知道“别人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是这样处理的,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不错。你觉得呢?”

道理在我们脑海中存在的时间短、痕迹浅,而故事往往比较入心,还有可能伴随有身体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一段时间后,那个道理我已经忘记了,但那个故事的情节我还记得;再过一段时间后,故事的梗概也有可能模糊了,但听故事时的感受我还能记得。

这让我想到了那句经典的话语“如果知识只流经你的头脑,而未流经你的心灵,这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只有触动你心灵的东西,才能真正影响你的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巧用“故事”助力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