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传》

             -PIXIU小品文


  19世纪是西方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个时代,被后人评为“浪潮涌动、创造力迸发的100年,也是权力竞逐的世纪”。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延续了40多年,直到1830年才彻底结束。之后,出现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1848年法国2月革命,1870年普法战争,1872年巴黎公社运动,为什么在这100年里会发生一连串的重大事件?本质上说,是民主思潮崛起,它和传统君主专制制度的矛盾冲突与对抗。

  表现在绘画领域,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已经流行了400多年的古典主义画风,要求脱离传统的守旧的虚幻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宗教故事和对英雄形象的赞美,回归实际生活,反映当下。于是,西方绘画发生了几大变化:首先是诞生了以德拉克洛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画派。第二个变化是写实主义出现。以卢梭、柯罗、米勒等为代表的巴比松画派,画下大量风景画和反映农村劳动场面的作品,它们非常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画中的人物也由圣母、天使、皇家贵族走向平民百姓,绘画不再远离普通民众。第三个变化就是印象派崛起,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题材上,印象派突破传统绘画内容,大胆地去表现我们眼前所见的现代生活,比如城市街景、火车站、码头、轮船、咖啡馆、舞厅、野餐等。在技法上,这些画不是坐在画室里精雕细琢出来的,而是在户外现场完成的,用的是快速、流动、模糊的笔触,因而印象派也叫外光派。它为21世纪艺术(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派、抽象派等)的百花齐放打开了思路。

  为什么19世纪会有印象派的崛起?与其说,这是艺术家个人思想与情感的体现,不如说是民主意识的觉醒、社会进步和时代变革的要求。这种觉醒与变革,实际上就是新思想对挣脱旧势力束缚的一种反抗,然而这个过程十分艰难曲折。

  要了解印象派的发展过程,就离不开库尔贝、马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德加、塞尚等人。这些画家既是同行一派,又是好朋友。为了印象派的理想,共同打拼了20年-30年,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很一大段(至少有10年以上)时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为此,我有一个愿望,计划写一份《印象派简史》及代表人物的传记。从谁开始呢?我首先选择了雷诺阿,因为他是印象派团队中成名较早的一位画家,画风又几经变化才最后定型。如果把他的经历理清楚了,其它人的故事就会水到渠成。这就是本文开篇要多说的几句话。

  雷诺阿(1841—1919),是印象画派的早期成员之一,尤以甜美妩媚的女性肖像驰名于世。他从13岁起就在陶瓷厂做画工,21岁加入印象派团队,40年成名后归隐田园。雷诺阿一生都在描绘山川、河流、空气、甜美的女性与天真的儿童,故被誉为“印象派最幸福的画家”。可惜,他47岁时患上关节炎,有将近30年的岁月是在病痛折磨中度过的。晚年,因手指变形拿不住画笔,不得不让人用绷带把画笔绑在手上作画,直至78岁离世。他去世第57年(1976),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水星上的一个撞击坑命名为“雷诺阿撞击坑”,以纪念这位大画家的艺术贡献。

  下面,让我们根据加拿大传记作家罗斯·金的《印象巴黎》、丰子恺先生的《西洋画派十二讲》及相关资料,整理介绍雷诺阿的故事如下:

  一瓷画少年21岁前)

  1841年,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出生于法国中西部的小镇-利摩日。利摩日(Limoges)是法国的瓷器重镇,自从1768年发现了制作白瓷的原料-高岭土以后,陶瓷厂在利摩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订货,鼎盛时期整个欧洲80%的皇家瓷器都印着“利摩日出品”的字号。它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景德镇,每年的“国际景泰蓝展”也都在这个小镇举办。

  雷诺阿的父母是一对穷裁缝,名下育有7个子女(活下来5个),雷诺阿排行第六。雷诺阿年幼时,一家人搬到了巴黎,租的房子就在卢浮宫旁边,日子过得很艰难。

  为了谋生,雷诺阿的大哥亨利小小年纪就跟了一个金银匠学手艺。雷诺阿13岁时也走出家门,被送进一家瓷器工坊做学徒,说白了就是当了一名童工。一开始,他是给瓷器描边,很快雷诺阿就显出天分,学会了瓷器的上色和绘画。为了画好鲜花,他钻研了4年时间。工作之余,经常去卢浮宫临摩鲁本斯(西班牙宫廷画家)、布歇(法国美术院院长、皇家首席画师)、华多(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开创性画家)、福拉多纳尔等大师的作品,以提高自己的画技。他后来一辈子钟情于女性与鲜花题材,作品中始终保持着细腻温和、充满柔润的光泽,与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瓷器厂的经历,不仅使雷诺阿走上了绘画之路,而且赚到一笔钱,获得“小鲁本斯”的美誉。当时,有一些外国传教士还委托他在扇子和窗帘上画装饰画。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的迅速传播,手工瓷器受到机器化大生产的冲击,雷诺阿所在的瓷器工坊受损,他很快失了业。这一年,雷诺阿19岁。

  往后的日子怎么办?他决定听从内心的愿望,在绘画上继续深入下去,当一位职业画家。

  二印象派先锋21-29岁)

  1862年,雷诺阿21岁考入法国美术学院,开始了为期2年的艺术学院生涯。白天在学校上课,一到晚上,他就去格莱尔的私人画室学习。

  查尔斯·格莱尔(Charles Gleyre,1806-1874)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与教育家。他办班不收学费,学生们只需分摊教室的租金和请模特儿的费用,因而许多初入道的学生、没钱的穷画家都愿意来他的画室。格莱尔教的是当时最流行的古典主义绘画,但他思想开明,并不完全守旧,很受学生喜爱。他一方面要求学生苦练素描、透视法、解剖学等古典技法的基础,尤其告诉弟子们要在历史题材画上多下功夫,这样容易获得官方沙龙展的认可;另一方面又鼓励学生自由创新。格莱尔属于一位能够把古典主义画法和浪漫主义激情融合在一起的教育家,门下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画家,比如莫奈、雷诺阿、西斯莱、惠斯勒等。1843年,他的代表作《幻想破灭》入选巴黎沙龙展,被皇室收为藏品,一举成名。

《幻想破灭》(1843/格莱尔)

  就是在这里,雷诺阿对自己十分崇拜的鲁本斯,包括法国18世纪的绘画作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喜欢上了同时代的两位画家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画风。

  在画室里,他还结识了3位终生的挚友:莫奈、西斯莱和巴齐耶。他们组成四友团,经常一起探讨艺术的发展方向,试图开创一种突破传统的新画法。为此,雷诺阿与好友们不满足于对着石膏像在室内描摩,常常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从而开启了1863-1874年间“外光10年”的绘画生涯。

  四人的交情十分深厚。西斯莱年龄最长,比雷诺阿大2岁,他起初在父亲的商行里工作,23岁时执意要学画,父母拗不过去,于是送儿子到了格莱尔的画室。莫奈比雷诺阿大1岁,家庭贫寒,年少时就在家乡诺曼底以画漫画而小有名气,后来专门来到巴黎拜师学艺。巴齐耶呢?他是一个酒商之子,与雷诺阿同岁,为人慷慨,家境十分富有。他原本是一位医科学生,因为喜欢绘画,最后弃医改学绘画。他也是一位有才气、有理想、充满热情的年轻人。

  在4位好友中,莫奈和雷诺阿的家庭条件最差。二人没钱买颜料、生活不下去的时候,都受到了西斯莱和巴齐耶的接济。雷诺阿经常把其他同学剩下的不要的颜料,捡来使用;没有地方住的时候,就住在巴齐耶的画室里。巴齐耶还常常把自己的画室让给朋友们使用。这就是巴齐耶的为人和贫寒结出的友谊之花。

  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哪里会知道,此刻的相遇,却意味着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印象派的一批先锋与骨干。他们同样不会知道,一向照顾和支助他们的巴齐耶,后来会29岁英年早逝。这是后话,我们先按下不表。

  雷诺阿来到巴黎后,和其它3位好友还加入了盖尔波瓦咖啡馆(Café Guerbois)的聚会。这里是巴黎作家、诗人、艺术评论家、音乐理论家和画家们固定的聚集场所。在咖啡馆里,以画家马奈为精神领袖,形成了一个包括作家左拉、诗人波德莱尔、画家塞尚、毕沙罗、德加等人的圈子,大家经常在此谈论艺术和文学。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让这些新派画家走在了一起,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酝酿着一场反传统的轰轰烈烈的艺术大变革。因咖啡馆位于巴迪纽尔(Batignolles)街区,因而这个圈子被称为“巴迪纽尔团体”,或者叫“马奈帮”,盖尔波瓦咖啡馆成了印象派的酿造中心与大本营。这就是印象派的萌芽过程。

马奈/盖尔波瓦咖啡馆/1869

  他们试图掀起一场艺术革新运动。愿望是美好的,然而道路却十分艰难。

  接下来,让我们从1863年的巴黎沙龙展说起。1863年是西方绘画史上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5月,一年一度的巴黎艺术沙龙展按惯例在香榭丽舍宫如期举办,现场人山人海,累计参加者高达100万人,而当时巴黎的总人口才170万,足见盛况空前。会前,收到参展艺术作品5000多件,实际展出仅有2217件,也就是说,将近60%的作品被判了死刑,没有资格展出,从而无缘与观众见面。

  为什么?因为这些作品不符合官方艺术的评判标准,太过出格与反叛。当时,作品能入选沙龙主要有几个潜规则:第一、在内容上,要反映古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寓言与宗教文化、战争和英雄人物等历史题材。即历史画、人物画最受欢迎。第二、在画风上,要严格遵守古典主义技法,新奇而突破传统的都过不了审查关。这就是官方认定的参展条件。

  当时的巴黎沙龙展是最权威的官方大型展览和艺术品交易市场。大量作品落选,意味着画家们失去了成名与卖画的机会。于是许多人开始发出质疑:“为什么只有画穿着古代罗马服、戴着皇冠、手拿盾牌的英雄,或者圣母和天使,才能入选沙龙展?为什么穿着现代服装、反映跳舞或者咖啡馆生活的画,就不合主流?为什么只有一板一眼,精细严格地遵守古典画法,才叫成功,而粗略地画出眼前所见的现实,创新性地运用抽象流动的线条来表达它们,这样的作品就没有资格展出呢?”

  1863年的沙龙展引起了画家们的集体抗议,联名举报,最后惊动了皇帝拿破仑三世。他亲自到香榭丽舍宫视察,结果发现连他本人委托艺术家加里奥创作的4幅作品,包括皇后的肖像画,全部处在落选者之列。为了平息风波和在皇帝即将面临的大选中体现民主,拿破仑三世下令在官方沙龙之外,再举办另外一场画展,不限内容,不限画法,让那些落选者的作品全部都有展出的机会。这就是历史上知名的“1863年落选者沙龙展”。

  那么,这次后补的展览,结果如何?到场的参观者并不少,却引发了另一场风波。

《草地上的午餐》(1863/马奈)

  31岁的青年画家马奈横空出世。他展出一幅《草地上的午餐》,画的是一位浴后裸女面对着两位衣冠楚楚的绅士,主要想表现阳光穿过树林投下的光影效果。马奈放弃了传统的明暗对比技法,没有阴影过渡和颜色渐变,用近视平涂的画法在平面上展现二维空间,因而难以被社会接受,还引来了世人无尽的嘲笑、谩骂与攻击。有人甚至在画上吐口水,扬言要撕碎它,因为这幅画毫无道德可言,有伤社会风化。

      这就是印象派产生的背景和起步时引发的争议。此后几年里,每一年都有落选的画家要求举办“落选者沙龙展”,但政府均未恩准。后来,马奈被公认为是“印象派的鼻祖”,这幅画也成为他的开山名作。

  这一年,雷诺阿只有22岁,刚来巴黎1年,他从马奈被骂中悟出一条真理:“迎合官方展览,将永远是自己艺术的绝路,要寻求新的道路,就必须敢于接受挑战。”

  第二年(1864)春天,因为不满足于学院派的画风,雷诺阿和莫奈、西斯莱、巴齐耶一起来到巴黎郊外的枫丹白露森林,走进大自然,观察光影,发现灵感,试图开拓一种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新画法。在这里,他们认识了时年45岁的画家库尔贝(1819-1877),拜访了巴比松画派的两位老前辈柯罗(1796-1875)和迪亚兹(1808-1876),向他们虚心请教,盼望着自己的作品能够在沙龙展上频频亮相,尽快出人头地。

  这一年的5月,雷诺阿迎来人生中的第一个喜讯。他以格莱尔门生的名义参加了巴黎沙龙展,画作《埃丝米拉达》成功入选。画中人物取材于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但过后,雷诺阿悄悄把这幅画撕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过多地摹拟前人,毫无个性与特色。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此刻他的作品带有库尔贝写实风格的许多影子。

  紧接着的第二年(1865),雷诺阿又迎喜讯,作品《夏日傍晚》再次入选沙龙。初战告捷,让他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选择,觉得自己离开家乡,来巴黎大都市开创自己的事业是对的。

  那么,有了在官方沙龙上连续两年获展的成功,后面雷诺阿会不会一路平坦,迅速成名呢?非也。

  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里(1866-1870),除了1868年《打阳伞的丽莎》入选沙龙外,其它几年年年落选。自己辛辛苦苦画的创意之作却得不到认可,更不会有人来买,怎么办?无奈之下,他听从莫奈的建议,决定专注于水面光影的画法。

  1869年的夏天,雷诺阿与莫奈来到美丽的塞纳河边,试图以森林和闪耀的太阳光影为素材作画。塞纳河边有一个游乐中心叫蛙塘,这里可以划船、游泳,还有许多流动的船上咖啡馆。二人肩并肩坐在一起,面对着同一个场景,一边描绘,一边讨论着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把眼前最美的一刻画下来。

  经过反复观察、推敲与研究,二人终于成功地找到了用画笔定格瞬间印象的技巧,画下了《蛙塘》等一系列极具印象派风格的作品。

《蛙塘》(1869/雷诺阿)

  上图是雷诺阿的作品《蛙塘》,属于印象派早期的典范,也是雷诺阿印象主义的“入门之作”。下图是莫奈的《蛙塘》,仔细看看两位画家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呢?

《蛙塘》(1869/莫奈)

  在莫奈的画里,水面占了画幅三分之二的空间,人物模糊不清,他更多的是在表现风景本身,注重捕捉光和影在水面留下的瞬间之美。雷诺阿呢?更注重风景中的人物。不过,他并非在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而是在表现光在他们身上形成的效果。

  那么,这2幅作品与传统绘画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觉得,了解了这一点,便会明白印象派的创新之处。首先,让我们看看柯罗的风景画。

  《蒙特枫丹的回忆》(1864),是柯罗的代表作。柯罗(1796~1875)是巴比松画派的一面旗帜,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他一生目睹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绘画的递进史,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他的身上染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属于一个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在枫丹白露,雷诺阿和莫奈曾向这位大师学习请教过。

  两位年轻人和柯罗作品最主要的区别在于:(1)笔触粗犷,主要以速写般的跳跃的小笔触、流动的线条来表现物象,没有精致的细节刻画。(2)用色大胆,色彩非常艳丽与厚重。(3)对阴影没有作过渡性的处理,而是直接用色彩间的对比来表现阴影。(4)整个画面显得很抽象、模糊,富有流动感,展现的完全是眼前所见的瞬间印象,与传统画法细致典雅、中规中矩的笔法完全不同。

  为什么要这样画?因为他们是在户外现场作画,光和影随时在发生变化,画家只有用最快的速度把眼前所见画下,才能捕捉到最美的一瞬。用短笔触、流动的线条去表现光和影的轮廓与印象,是最适合的手法。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按传统的画法去精雕细琢,一点一点地描绘。也就是说,画出其神即可,而不是精细地表现其形,故这种画法又被称为外光派。传统画家却不是这样,他们都是坐在画室里,在固定的理想的光源下作画,或者是先到户外观察好,然后回到画室里,凭借着记忆去构思、描绘并美化它们。这就是印象派画家在技法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印象派的另一个重大突破与创新,主要体现在题材上。他们画的都是眼前所见的真实场景,非常贴近实际生活,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题材主要是在表现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宗教文化、历史题材与英雄人物,属于脱离真实世界的虚幻画面。下图是古典主义大师拉斐尔的宗教画。

  这样的作品都是画家们坐在画室里苦思冥想出来的,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正如现实主义画风的开创者库贝尔曾经讥讽道:“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印象派的主张是以现实主义作基础的。

  我们再看一下当时学院派的领袖人物梅索尼埃大红大紫到什么程度。梅索尼埃(1815-1891)比雷诺阿大26岁,二人处于同一个时代。他的历史题材画《弗里兰德》是在赞美拿破仑一世的出征事件与英雄形象。

  为了完成这幅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作品,梅索尼埃借用了博物馆里拿破仑一世曾经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头盔、用过的马鞍,到曾经的战场考察丈量各种尺寸,还亲自养马并观察战马的运动情态,甚至专门买地种植麦田,构建模型,以逼真地再现当年的战争场景。他尤为注重细节刻画,耗时4年时间才完成此画,充分体现了学院派绘画“重规范、重典雅、重传统、重技巧”的基本特征,而古典主义正是当时学院派推祟的主流画法。

  在放大镜下,英国一位艺术评论家仔细欣赏了梅索尼埃的作品后,对作品的细节大为惊叹。他说,即使把画面放大多少倍,也不走样不变形,“几乎可以看到战马的筋血在抽动”。这就是梅索尼埃工于细节、以逼真取胜的最好证明。

  梅索尼埃的作品连续30多年、年年入选官方沙龙展,他是19世纪法国最权威、最有影响力、也最为成功得意的一位画家。官方曾把法国最高的艺术奖章-“大十字荣誉勋章”授予了梅索尼埃,因而也让他成为法国第一个获此荣誉的画家。仅一幅作品《1814出征法国》就卖了8.5万法郎,《弗里德兰》则卖出15万法郎的天价,这两幅画合计起来值多少钱呢?足以买下当时的一座城堡。

  作为同时代的小辈画家,雷诺阿与他的伙伴们却并无这样的好运。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反传统的创新之路,所以作品年年在官方沙龙展上落选。当时,官方沙龙几乎垄断着法国艺术市场。一个画家要想成名,就离不开沙龙展。这些新派画家因为作品不被人认可,个个过得穷困潦倒,不得不饿着肚子去坚持自己的理想。与风光无限的梅索尼埃比起来,真是天堂和地狱般的区别。

      这就是新生事物在萌芽期遇到的困难,或者说是一项创新在成功之前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接下来,让我们说说雷诺阿入选1868年巴黎沙龙展的作品《打阳伞的丽莎》。就在这一年,雷诺阿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爱情。

  《打阳伞的丽莎》(1868)。丽莎是雷诺阿一个富裕的画家朋友的妻妹,当时雷诺阿24岁,丽莎17岁,二人一见面,立即坠入爱河,后来丽莎成了雷诺阿的模特。由于经济条件悬殊,他始终不敢向丽莎谈婚论嫁。

  也许是受到了朦胧美妙的爱情激发,就是在这个时期,雷诺阿的甜美画风大致出现。此后,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少女、少妇、儿童,还是花朵、风景与阳光,都充满了甜美幸福的味道。不幸的是,7年后,丽莎24岁嫁给了姐夫的一位建筑师朋友,感情受挫的雷诺阿默然离去。这就是雷诺阿的初恋。

  不好的事情接连袭来。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大军很快兵临首都巴黎,人们纷纷外出逃难。莫奈刚完婚,于是带着妻儿到英国避难,毕沙罗和西斯莱也去了伦敦。

  这一年,雷诺阿29岁,已是到巴黎打拼飘泊的第7个年头。此刻,他还一无所有。事业未露头角不说,就连年少时在家乡靠画瓷器赚的钱也花光了。没钱租房,有时就去西斯莱的住处暂居,有时又和莫奈挤在了一室。经常靠借钱过活,时不时还要光顾当铺,换些衣食回来。他和好友巴奇耶合租的画室,也多次从一个阁楼搬到另一个阁楼。

  战争爆发,怎么办?雷诺阿决定继续留守巴黎,他要和好友巴奇耶一起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斗。

  三、光影中的印象派(30-40岁)

  1871年,普法战争以普鲁士大获全胜而告终。在战争中,雷诺阿曾被编入骑兵团,因为上尉非常欣赏他的绘画才华,雷诺阿才得以没上战场,而他的好友们却接连传来厄运。

  首先是西斯莱一家陷入困境。西斯莱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因为这场战争,经营了一辈子的生意破产,家境一落千丈。紧接着的坏消息是,巴奇耶29岁在战场上丧生,就此印象派的一颗新星英年早逝,雷诺阿也失去了往日曾经给予他大量的无私支助的好伙伴。库贝尔因投身于巴黎公社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流亡瑞士。

  雷诺阿在留守巴黎期间,曾冒着生命危险,画下很多街头场景做为纪录。为此,他还曾被政府误以为是间谍,以为他在画巴黎的城市防御图而逮捕。

  战争结束后,巴黎沙龙展从1872年起恢复,学院派仍旧主宰着艺术的权力榜。毕沙罗、莫奈等人回国,但作品仍旧被沙龙展拒之门外,许多人在绝望之下决定以后不打算参展。就这样,印象派的画家们日子过得风雨零落,只得靠借钱或赊账度日。新雅典咖啡馆(Nouvelle Athènes)取代了以前的盖尔波瓦咖啡馆,成为团队新的聚会场所。

  大家都在思考着一个很现实问题:对一个画家来说,没有资格参加官方沙龙的展出,无法成名,也没人买画,这犹如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连年在科举考试中失败一样,是没有出路的,怎么办?甚至有人开始怀疑“印象派到底能不能成功?”

  莫奈提出一个伟大而惊人的计划。“我们应该联合起来,抛弃官方沙龙,独立举办我们这一派人自己的画展,为什么非要依靠他们呢?”这个计划,其实早在几年前就由印象派最热情的拥挤者左拉提出过,只是没能如愿。

  此刻,莫奈再次提起独立办展的想法,是有一些底气的。因为他看到或者说是感到了一些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苗头。

  在英国躲避战乱期间,莫奈认识了一位大画商,名叫杜朗-卢埃尔。这个人很有商业头脑和眼光,坚信印象派会大有前途,于是他不停地买进此刻还没有成名的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甚至借钱去买。经莫奈介绍,卢埃尔还买走了雷诺阿的2幅作品。西斯莱也曾在伦敦展出过2幅画,另有3幅被杜朗-卢埃尔收进了陈列馆目录。

  在印象派成功之前,这些喜讯显得很微茫、稀疏、零散,但它们却如埋在地下的一粒粒种子,正在悄悄萌发。莫奈相信,印象派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开花结果,让世人刮目相看,因为大家为了这个理想已经苦苦奋斗了10年多时间。

  莫奈的提议让这些在贫穷、困惑、迷茫、不甘中一直坚守的穷画家们,燃起了新的希望。

  当时,毕沙罗44岁,是团队里年龄最长、最富有热情和组织才能的人。他马上同意,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表示应该马上付之于行动。于是这个团队建立了正式章程,不论什么风格的作品一律给予平等展出的机会;成立了委员会,雷诺阿成为团队的主席。

  不久,一个以“无名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为名的联展于1874年4月15日正式开幕。它比官方沙龙早开展半个月,实际上是为了与官方沙龙对抗。地点选在了摄影师纳达尔的工作室里,参展画家30人左右,标志着印象派正式面世。展览虽然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却震惊了画坛,激起了极大的反响,因而被载入史册,被后世定名为“印象派第1届画展”。

  雷诺阿展出7幅作品,他的《剧院包厢》尤为瞩目。一个26岁的富家之子、刚刚出道的同派画家,花425法郎买走了《剧院包厢》,正好够雷诺阿还清欠下的房租。他还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莫奈、德加等人的作品,以此来变相支持身无分文、三餐不济的同行们。这个年轻人也预感到了印象派的未来前景,他认为至少需要20年,世人才会明白这些作品的价值。

  可惜,这个年轻人没有看到印象派后来的全面成功,39岁时因心脏病突发而病逝。他当初慷慨买进的这些看起来“卖不出去”、受人冷落的作品,后来都成了艺术史上的经典。这是多么令人尊敬佩服的善举!他的名字叫居斯塔夫·卡耶博特。

  卡耶博特(1848-1894)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大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曾经为拿破仑三世的军队供应过面料和军纺。28岁时,卡耶博特就写下遗嘱,准备把自己收藏的这些作品捐献给卢浮宫。这就是他对印象派不可替代的贡献。

  《剧院包厢》(1874),是雷诺阿根据剧场的感受,画的包厢场景。此画最大的特点:(1)构图与色彩极为夺目。画中并未实现印象派“无黑色”的主张,而是以黑色条纹带出鲜明、流丽、简约的对比变化。(2)画家成功地画出了剧院一角的气氛,前面是一位盛装的贵妇,后面是手拿望远镜的中年绅士形象。两个人物的神情,丝毫没有摆姿势的痕迹,他们似乎全神贯注地陶醉在此时此刻的舞台气氛中。(3)女主角优雅的面庞与晶亮的双眸,衬托出她单纯、矜持而又淑女般的高雅气质。与其说她在观赏剧情,还不如说她在凭借观众的眼睛自我欣赏,这也是雷诺阿笔下所有女性的特点。这幅画在展会上受到了尖锐刻薄的批评,后来却成为公认的经典。

  1874年的第1次展会结束后,雷诺阿完全投入到了印象画派的说明和推广中。他和莫奈还经常到塞纳河畔的小镇-阿让特依,进行大量的户外写生,以进一步理解、感受和描绘大自然中的光色效应。就在这时,雷诺阿的画风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他开始把目光放到了反映巴黎现代生活上。比如咖啡馆、音乐厅、野餐、郊游等眼前所见的场景,都成了他最喜爱的题材。著名美学家蒋勋称之为反映巴黎“都市文化”的题材。

  1876年,印象派第2届画展在画商杜朗-卢埃尔的画廊中举行,雷诺阿展出《弹钢琴的年轻女子》等作品16幅。

  《弹钢琴的年轻女子》(1876),用色不多,以黑白为主。黑色的钢琴搭配白色的长裙,让年轻女子的形象显得纯净而优雅十足。人物神情专注,金发优雅的盘在脑后,一个极富修养的女子形象让人眼前一亮。

  紧接着,在1877年印象派第3届画展上,雷诺阿的经典作品《煎饼磨坊的舞会》亮相。

《煎饼磨坊的舞会》(1877)

  煎饼磨坊,位于蒙马特高地,蒙马特是塞纳河右岸的一座山丘。这里原来有30个多专门用来磨麦和榨葡萄汁的风车,以屋顶上仿造的红风车而闻名于世。随着时代的进步,磨坊在19世纪中叶纷纷被拆除,改成了露天舞厅,其中煎饼磨坊最为热闹。它的主人起初将旧磨坊改建为卖酒的小馆子,特制的煎饼点心非常出名,所以有“煎饼磨坊”的美名。从午后到夜晚,学生、艺术家和工人等很多男女聚集于此,共享着巴黎最美的音乐和舞蹈。

  表面上看,这幅画是在描写露天咖啡馆人头攒动、热闹欢快、喜气洋洋的气氛,实际上真正的主题是在表现透过树叶间隙照射下来的光影。

  此画最大的特色:(1)光和影透过树木,形成了斑斑驳驳、自由零散的点影,仿佛能让人感到阳光和时光的瞬间流逝状态。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是人物的脸上、身上,还是桌上和地上,均闪烁着的迷离的光影,充满一派温馨浪漫休闲的气息。这正是印象主义对光和色变化高度敏感的充分体现。(2)整个画面生动可亲,色彩丰富而有韵律感,彰显了雷诺阿高超的绘画技巧。画面的左下角,正和宠物狗玩耍的是20岁的女裁缝阿莉娜·莎丽戈,后来她成了雷诺阿的妻子,远处是朦朦胧胧的塞纳河。(3)此画集合了静物画、风景画、肖像画和风俗画的多种因素,是一件复杂多元的巨幅作品。它同样被有眼光的卡耶博特买下并收藏,后来捐给了卢浮宫,成为雷诺阿在绘画技巧和经验上集大成的传世稀品。

  1879年,印象派第4届画展开幕,雷诺阿和莫奈都没有参加,因为他们去参加了巴黎的官方沙龙展。对于他们离开团队,转而投向官方沙龙的怀抱,令同行大为不满,有人骂莫奈是“印象派的叛徒”。

      其实,这也情有可原。试想当一个画家穷得叮当响、连饭也吃不上的时候,多想几种办法也很正常。毕竟能获得权威沙龙的认可,会决定着一个画家的命运和成名机会。

  令人高兴的是,正因为1879年的官方沙龙展,让雷诺阿遇到了伯乐,他的命运迎来重大转机。

  《夏庞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1879)入选沙龙,并获得极大反响,这主要归功于一位贵夫人。

  夏庞蒂埃夫人,是一位出版商的妻子,社交界名流,常年在她的私人沙龙作客的有作家左拉、莫泊桑、福楼拜、爱德蒙·龚古尔、屠格涅夫等人,艺术家有卡罗勒斯·丢朗等。雷诺阿于1875年也成了沙龙中的常客。

  此画是受夫人的预订而绘制的,画中以装饰华丽的室内环境,来衬托这位贵族夫人和两个天真的女儿,画面洋溢着一种富裕家庭所特有的天伦之趣。夫人的黑衣裙压住了全局,使左边两个孩子的蓝白相间的裙子更显突出,蕾丝衣裙和袜子都是富人身份和社会时尚的体现。

  很快,雷诺阿成为夏庞蒂埃家的专属画家,受到夫妇二人的大力支持。从这一年起,夏尔潘蒂埃先生开始购买雷诺阿的作品,又付款预订了多件。夏尔潘蒂埃夫人则运用她的人脉,宣传和介绍雷诺阿。

  夫人圈子里的其它贵客也纷纷委请雷诺阿画肖像,其中最有眼光、早期即发掘雷诺阿天分的是画商保罗·杜朗-卢埃尔,他成为雷诺阿的又一个伯乐。杜朗-卢埃尔从1881年开始持续购买雷诺阿的画。这样,不仅解决了雷诺阿的经济来源,让他能无后顾之忧的创作,而且他的知名度也大幅提升。

  1881年,雷诺阿画出另一传世经典《游艇上的午餐》,作品表现的是周末塞纳河边一家游艇饭店里的聚会场面。

《游船上的午餐》(1881)

  《游船上的午餐》(1881),同样是光和影柔软谐和、气氛温馨美好的景象,让观众有一种融入画面、共享欢喜的气氛。画中有两个人值得我们隆重介绍一下:第一个是画的左下角,正玩弄着一只小狗的女士,她就是雷诺阿后来的妻子艾琳·夏莉戈。第二个人是画面右下角的年轻男子,穿一件无袖白衫,头戴草帽,他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富商之子卡耶博特。他26岁便加入印象派的阵营,除了自己作画,还以分期付款买画的方式不断支持好友们走出困境。

  随着《游艇上的午餐》的成功,画商杜朗-卢埃尔同意持续赞助雷诺阿,还打了预付款,决定持续购买他以后的作品。即使后来在卢埃尔资金匮乏,失去够画能力时,他也没有违背承诺,而是逐月支付订金。

保罗·杜朗-卢埃尔

  杜朗-卢埃尔是一位非常有商业头脑和独到眼光的画商,善于抢先发掘新人。他是雷诺阿一生最忠实的拥护者,也是印象派最大的支持者,被后世誉为“印象派的拓荒者”。除了雷诺阿,他还捧红了德加、马奈、莫奈、莫里索、毕沙罗、西斯莱等人。巴黎是卢埃尔事业的大本营,此外他还在伦敦、布鲁塞尔等地开设画廊,把作品送到比利时、英国、荷兰、德国、意大利、挪威等地展出。后来,又在纽约开设分店,成为开拓美国市场的先锋。

  借此机会,让我们介绍一下雷诺阿遇到的第3位贵人,画商安布鲁瓦兹·沃拉尔(1866–1939)。沃拉尔年轻时就放弃了自己的法律工作,来到一名默默无闻的画商那里学习。之后,在巴黎开设了自己的艺术店铺。1895年,他曾贩售过当时尚未成名的高更和梵高的作品,还为塞尚举办了首度个人画展。雷诺阿和沃拉尔赢得信赖后,二人的友谊一直维持到老。

《画商安布鲁瓦兹·沃拉尔》(1908)

  沃拉尔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画商之一,曾撰写过塞尚、德加与雷诺阿的生平,出版过著名的《画商回忆录》。他非常喜爱别人为自己作像,上图《画商安布鲁瓦兹·沃拉尔》(1908)是雷诺阿帮他画的肖像。

  就这样,雷诺阿自从21岁来到巴黎打拼,经过19年的艰辛付出,终于在40岁成名,一改以前的困境,生活走向安定无忧。从此,他被许多收藏家关注,成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画商的宠儿。

  在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是成名较早的一位。那么,此刻他的好友过得怎么样?印象派的整体发展又如何呢?

  (四)与印象派分离(41-78岁)

  1874-1886年,印象派在这12年间共举办了8届画展,雷诺阿一共参加了4次。中途,因为团队内部在画风和画法上经常意见不和,失去了早年的凝聚力,加之团队里成名的少,失败的多,印象派到底该走向何方,能不能全面成功,成了一个疑问。

  就这样,团队出现分化,最后形成三派:第一是早期印象派,莫奈最早成名,成为领袖人物。他和西斯莱离开团队去独立发展,后来莫奈成为印象派绘画的集大成者。第二是新印象派,20多岁的后起之秀-修拉发明了点彩画法,提倡通过科学测光去表现纯粹的光影效果,故称为新印象派。西涅克和修拉开始专注于这一新画法,就连老将毕沙罗也追随而去,试图在画风上有新突破,可见印象派走向成功之前的艰难状况。第三是后印象派,以塞尚为代表,包括德加、高更等人,不主张前两派奉行的客观纯粹地去再现自然界的光和色,认为作品中应该加入画家个人的主观感情,否则和照片有什么区别?后来,塞尚、高更和梵高成为“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就是这三派,引领了西方绘画的发展方向。

  1881年,雷诺阿成名后,也从印象派团队中分离出来,选择了回归古典传统,更多地专注于人物及肖像画。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自从有了画商的持续赞助,雷诺阿的生活稳定下来,于是开始出国游历。他先后前往阿尔及利亚、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罗马,参观大师委拉斯开兹、拉斐尔和提香的画作。他还会见了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仅用35分钟就为瓦格纳画好了肖像。

  在意大利,雷诺阿从拉斐尔的作品里看到了古典主义风格的浑厚与精妙,非常震惊,感叹说:“我早该看到它们,这些画显示了真正的艺术技巧和智慧。”

  从意大利取经回来后,雷诺阿毅然放弃了好不容易才获得世人肯定的印象派画风,回归古典传统画法。他决定向古典大师学习,以更加严谨、规范、精细的技法作画。后来,又意识到这种风格太过严肃,于是再度改回粗犷自然的笔触,开始放弃描绘一些复杂的事件。从此,他的画风变得更加简约、大气和平实,充满了颜色与生命力。这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一次困惑与危机。

  然而,正是这次危机,奠定了雷诺阿最后的画风:把传统画法与印象派的方法结合起来,独创自己的风格。为此,他还花了将近5年的时间练习素描,画下大量充满古典气息的静物画、裸体画、迷人的亲情小品。在画商朋友的支持下,作品开始在美国、荷兰、德国展出。

      对于这一转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雨伞》中,窥探一二。

  《雨伞》(1885-1886),在熙熙攘攘的巴黎街头,天空突然下起了阵雨,人们慌乱地张开雨伞。远远望去,众多的伞一条条优美的弧线呈现在我们面前。前景中的女孩手挽篮子,篮子里还有几顶没有卖出去的帽子,她身后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戴黑手套的绅士,正含情脉脉地看着她。从整体上看,此画同样属于雷诺阿最擅长的女性甜美风。

  据说,这幅画是分两次完成的,雷诺阿最早动笔于1881年(去意大利前),从意大利旅行回来后,他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拉斐尔所打动。之后,开始把印象派追求的“光与色彩”和古典派注重的“形与轮廓”相结合,隔了4-5年,才完成这幅作品。仔细观察会发现,前景中手挽篮子的女孩是后画的,人物轮廓清晰,符合古典派的精细典雅之风。背景画面则是以前画的,从印象派的小笔触、模糊的光色表现可以区别开来。这就是此画的特点。

  从1886年起,雷诺阿的艺术生涯开始佳音频传。在纽约展出32件作品,受到好评,标志着印象派打开了美国市场。

  1887年,为了庆祝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登基50周年,雷诺阿捐赠了几幅作品给在英国举办的“法国印象派绘画展”。是年,他46岁。

  这一年,也是雷诺阿正迷恋于宏伟的古典主义画风之时,《大浴女》(1887)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河边休憩的三个浴女的形象,极为细腻的笔触,女性富有弹性而丰满柔嫩的皮肤,让画中人物显得容光焕发,身体荡漾着一种青春风韵,一个个如伊甸园里从未尝过禁果的夏娃,悠然自得,魅力惑人。

  1890年,雷诺阿娶了交往10多年的艾琳·夏莉戈(1859-1915)为妻。二人的爱情有过一段波折,直到1883年雷诺阿从欧洲旅行回来后,才与艾琳重续旧情。

  艾琳原是一位裁缝,为雷诺阿当过模特儿,多次出现在《红磨坊的舞会》(1877)、《游船上的午餐》(1881)等早期的大作中。婚后,二人育有3个儿子:长子皮埃尔·雷诺阿后来成为一名演员,次子让·雷诺阿成为大导演,小儿子克劳德则是雷诺阿最钟爱的模特儿。雷诺阿在60岁时才喜得小儿子,昵称他为“可可”,常常将克劳德打扮成女孩子,成为画中主角。安定的生活,快乐的家庭,让雷诺阿的作品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氛围。

  不幸的是,雷诺阿成名没几年,47岁却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之后越来越严重,右肩变形,身体开始饱受病痛折磨。晚年,又得了中风,不得不坐轮椅。因疾病限制了自由行动,他开始向一个年轻的艺术家理查德·吉诺学习雕塑。

  66岁时(1907),雷诺阿举家搬到了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角下的卡涅,买了一处农场,改造成庄园与画室,从此开启了归隐田园的生活,直到临终。这里离地中海的蓝色海岸不远,气候温暖宜人,适合养病。

  卡涅是雷诺阿的最后定居地。画室的大玻璃窗外,近有葡萄园,远有林地与蓝山。后来即使雷诺阿渐渐无法出门时,仍可在此恣意地捕捉到户外的风景与洒落其间的光和影。

  多年来,为了治疗关节炎,他试过各种方法,手脚和膝盖动过手术,但收效甚微。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不放弃画画,每天勤勉精进,从不停歇。一位画商描绘说:“雷诺阿的生活,像上班族一样规律,别人是在固定的时间去公司,他则是去画室。晚上,他和妻子下下棋或玩骨牌游戏之后,就早早上床睡觉了。”可见雷诺阿是一个严谨、执着、极为自律的人。

  后来,他的手开始拿不住画笔,就让家人用绷带把画笔绑在手上,然后坐在轮椅里画画,通过他人协助去创作雕塑。雷诺阿天生乐天,只要病情稍微转好,便又投入到绘画中。

  再后来,他的身体瘫痪,无法到户外,就改为每天在室内画裸女画,模特就是他的家人。他把古典主义的理念植入自己的画作中,又杂糅以印象派明亮的光影色彩,画下大量视觉触感柔软、表现栩栩如生的裸体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雷诺阿的两个儿子上了战场,结果双双负伤。第2年,妻子艾琳56岁不幸去世,雷诺阿悲伤不已。为此,他请雕刻家查理·吉诺协助为艾琳塑了雕像,以寄托哀思。他虽然历经丧偶、两个儿子在大战中负伤,自己又日渐病重,但雷诺阿依然不停地创作,充满热情。

  1919年夏天,是雷诺阿最后一次出门。即一战结束的第2年,78岁的雷诺阿受巴黎美术学院院长雷翁的邀请,坐着轮椅来到卢浮宫。他看到了自己40年前的作品《夏潘蒂耶夫人画像》被卢浮宫收藏,与大师们并列在一起。对一个画家来说,这是有生之年获得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大肯定。他不无兴奋地说:“如果不是因为后来发明了机器,我还是一个画陶瓷的人。”

  几个月后的12月3日,雷诺阿因肺炎于卡涅与世长辞,享年78岁离开了尘世。临终前,他说:“我到现在才开始懂得绘画,如果不能使我快乐,我就不会动笔。”

  雷诺阿是一位多产画家,身后留下6000多幅充满光与影的画作。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被全球几乎所有重要的博物馆收藏。其中藏品最丰富的是美国的巴恩斯基金会,拥有181幅。他在卡涅的故居,后来被设为雷诺阿博物馆。

  他的三个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艺术才华,也非常成功。长子皮埃尔成了一位演员,次子让·雷诺阿成为全球著名的大导演,参与默片时代超过40部的电影,获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还写了回忆录《我的父亲雷诺阿》。小儿子克劳德也进入电影业,当了制片人。从此,雷诺阿家族与电影业结下不解之缘。

  雷诺阿逝世第57年(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水星上的一个撞击坑,命名为“雷诺阿撞击坑”,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画家。

  (五)迷人的甜美风

  雷诺阿被后人誉为印象派“最幸福的画家”,因为他画了许多风格甜美、淑雅耐品、格调悠闲的女性形象。

      回头看,他的人生事实上并不幸福。他出生于一个穷裁缝家庭,13岁就做了童工。青年时离开家乡,来到首都巴黎打拼,前后遭受了19年穷困与不得志的经历,直到中年才成名。不想,又因关节炎而疾病缠身,在将近30年的岁月里一直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可以说,他的前半生为事业而受难,后半生因病而受痛,一生很不易。

  但他性格坚毅乐观,从不悲伤,从25岁起就形成了一种别人没有、自己独有的甜美画风。他画的人物洋溢着欢乐与青春活力,尤以丰满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这就是雷诺阿的画风与特色。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最擅长的甜美画,以感受这位艺术家内心的豁达、美好与乐观精神。

  《小艾琳》(1880),又名《小玛高脱像》,是雷诺阿受银行家安德维普委托为他的女儿所画。当时的小艾琳8岁,身穿淡蓝色假日礼服,双手搭在膝上,姿势完美自然,像瀑布一样散落和流泄着的金色披肩发产生了一种微妙朦胧之美。

  《女演员珍妮·莎玛莉肖像》(1877),画中满是甜美悠闲的气氛。雷诺阿认为,“绘画就是要带给观者愉悦,让挂画的环境充满了画家想要的感觉。”因此,在他的画里很少有苦痛或是宗教情怀,常常能让人感到家的温暖,还有如母亲或是长姐般的笑容。

  《亨里奥夫人像》(1876), 雷诺阿笔下的女人,总是那么美丽、恬静和庄重。此画色调极其柔和,色彩纯净透明,背景几乎和人物混成一体,给人以一种飘逸而又大气的视感。

  《法国诗人卡迪尔·孟戴斯的女儿们》(1888),雷诺阿擅长把印象派的技法运用到人物描绘中,尤擅捕捉妇女和孩子的优美表情。

  仔细观察小女孩穿的皮鞋,光鲜、亮丽、精致,还是高跟,与现代社会毫无区别。1888年的法国是世界最先进的中心。反观当时的中国,男人们留着长辫子,女人们裹着小脚,义和团的起义者举着红樱枪。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正处于清政府最软弱的时候,反思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开始筹建北洋水师,准备“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此前的1887年,小小的葡萄牙逼迫清政府签下协议,承认对澳门的控制权。从此画中,我们可以感到当时的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也能理解留洋人士力图振兴中华的愿望、决心和着急劲儿。

  《两姐妹》(1880),雷诺阿所画的女性丰满娇丽、妩媚动人,目光中常常流露着一种淡淡的忧郁,所画儿童十分天真纯洁。

  《钢琴前的少女》(1892),是雷诺阿从意大利旅行回来,按古典风格画的经典之作。无需我们作过多的解释,即使是一个不懂绘画的人,只消看一眼此画,便会深深迷醉于那柔和的笔触、甜美的画风、优雅的气氛中。时此刻的气氛又该用什么来形容此呢?恬静、安雅、优美、温馨、沉浸、浪漫、令人向往?事实上,所有这些词语都适合。这就是雷诺阿化平凡为伟大的神来之笔。

  见画如见心。了解了雷诺阿的一生经历,又看了他迷人甜美的画风,我们会得到什么启发呢?我觉得,无论我们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像雷诺阿一样始终保有一颗乐观坚毅、不怕困难、崇尚美好、砥砺前行的心。这就是我们撰写本文的初衷。





参考资料:

《印象巴黎》(罗斯·金)

《西洋画派十二讲》(丰子恺)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