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对别人说我是一名英专生。”

“你是什么专业的呀?”

“......”

每当听到有人这样问我,我居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应。

我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别人问我是什么专业这么简单的问题变得敏感起来的。

我试图回忆过去种种相关细节,恍惚发现原来都有迹可循。

一。

前段时间应聘了一份实习,入职当天一个全职师姐下班时把我拉进部落群聊,并加了我微信。

初来乍到,除了带我的师姐,我谁也没记住,我误以为这位师姐和我一样是实习生,因而聊天时语气也相对随意。

寒暄两句后,师姐很直接问我是哪个学校什么专业的。



和往常很不一样,我并没有直接回答。

出于礼貌,我回答了前者,但关于专业的事被我绕了过去。



就这样,我成了这尴尬对话的终结者。

后来,入职的第二天,部落刚好有个下午茶。

通俗点说,下午茶对于新入职的实习生来说无异于自我介绍。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我介绍其实是一件所有人都熟悉不过的事情了。

从婴儿会说话的那一刻起,人类都在不断地重复着自我介绍。

由最初只会说自己的名字到上学时增加了来自xx班级,再到大学/工作面试多了学校和专业,自我介绍的内容和形式也渐渐变得丰富多样。

可即便这样,做过那么多自我介绍的我们却依然做不好自我介绍。

当时的我只想着简单介绍一下名字,再说一句很高兴认识大家应该就差不多了。

按理来说,剧情发展绝不允许这么理想化。

事实上,就是这么顺利,我再次成功蒙混过关。

然而,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该来的还会再来的。

在某次午饭时间,我们聊到了那周周六有一个活动,需要每个实习生都要参加。

上次那位问我专业的师姐调侃我们说到时候你们几个(实习生)穿漂亮点哈。

就是那么不凑巧,刚好那天我有考试。

“我那天刚好有考试参加不了。”

“又想骗我不参加活动是吧?!”

“没骗你,我那天要考专八。”

“专八是什么?”

“英语专业八级。”

“你是英语专业的啊!”

“是的......”

猝不及防地,不用通过自我介绍,我的专业也不得而知。

每当我回想以往点点滴滴细节,我都好像因为害怕一些什么而在刻意回避些什么。



二。

更久前的一次,那是一个志愿活动的志愿者见面会。

所谓见面会,无非就是自我介绍的代名词,像极了刚入职后的那个“下午茶”。

那天去见面会的志愿者不多,我是里面为数不多的一个在读大学生。

在准备自我介绍时,和往常一样,早已准备好我的开场白--我是xxx,来自xx学校xx专业。

校内的自我介绍或组织面试和社会上的介绍与面试的区别在这时就显现得特别明显。

接下来,在我听了其他志愿者的自我介绍后,我开始变得摇摆不定,在那张原本打好草稿的白纸上乱涂乱画,纠结着要不别这么介绍了吧。

在顾虑些什么呢?

简述一下那天现场的真实感受:

前面几个志愿者虽都不是英专生,但是人家讲起英语来可比你还要6。

有能言善道、多才多艺、本就是教英语的老师/演讲培训师;

有出国留学,日语和英语讲得比国语还流畅的小姐姐;

有自己创业到处飞的自由职业者;

有大三就开始实习现已是分区经理的同龄人;

有一直关注并参与到为白血病儿童服务中的小姐姐;

有一个喜欢小朋友喜欢打篮球用行动在证明不同年龄的女性也可以同样做自己的热爱事情......

听了这么多人的介绍,我都不知道我还能说些什么,没有什么文学素养的我也只能一个劲地用“牛逼”来形容。

在这种情况下仍纠结于说与不说之中,原本就不怎么自信的我,变得更不自信。

最后结果是,我没有回避,很真实坦诚地说出了我当下的想法。

“听了这么多人的分享,大家的英语都说的这么好,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一名英专生了。”

就这样算是巧妙化解过去了,但是那天之后,我发现自己更加不愿意随便跟别人说起我的专业了。

抱着别人不问我绝对不提,就算问了我也想方设法避雷的心态,能避之则远之,好像自己干的是什么大坏事似的。

即便这样,多多少少仍会有人问我什么专业的,但都被我一一蒙混过关。



三。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当你听到有人说他是学日语的法语的、葡萄牙语的、西班牙语的......

撇开专业的掌握程度不说,大多数人听到这些专业很大概率会心生崇拜并统一将其称为牛人。

但当你听到有人说自己是英语专业的时候,很大概率得到的回应是一片沉默甚至是不屑。

自从英语成为一门国际语言后,即使不是专业的,但几乎每个人都能随口说上几句英语。

相较于那些罕见的小语种来说,会说英语只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但远不足以作为一个加分项。



还记得刚上大学时,亲戚朋友问我学什么专业的,我都会很大方毫无顾忌地告诉他们。

尽管他们一致认为学英语的毕业后就能顺其自然地当上带薪休假的老师又或是被认为很赚钱的翻译。

四年后的现在,我却变得不太想回应这类问题了。

有段时间,我在知乎和公号上经常刷到内容大概为“作为一名英专生的出路/处境”的文章。

里面无不是说英语专业就业难、就业率低,没有竞争优势,市场供过于求......

其次,来自同龄人的对比甚至是不对等的对比带来的压力会放大自身的不自信和不够专业性。

但是别忘了,人都是发展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你现在的水平只是代表你这个学习阶段成果的参考,并不能作为以后的参考标准。

最后也是许多普通英专生最现实的--自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牢固。

比如通过志愿活动认识的那位分区经理同龄人,见面会那天聊天中得知她已经考过了BEC高级,而我当时却还在备考中级,于是想向她取取经。

在我固有的认知中,考BEC的多数都是英专生。于是擅长给自己挖坑(充满好奇)的我询问对方是不是同样是一名英专生。

结果人家说:“因为高中时候英语就很不错,所以觉得没必要再花四年时间去专门学习英语,我想再接触一些别的新知识新技能。”

听到这番话的我无地自容,不能说完全赞同,但也不无道理。

无论对方实力如何,她说出了即使作为一名英专生也不敢轻言的话,她的自信和底气足以让我信服并让我发自内心的佩服。

我想这就足够了吧。

我们常说,别试图用自己的业余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但那天后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也许真的有人可以用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而这种底气和自信必定是来源于一个人的长期积累,才有勇气去挑战别人的专业,而不只是动动嘴皮子。



*写在最后

刚进入大学第一次被要求做自我介绍是在当天晚上的班会上,大家初见面多少都有些许含蓄和害羞。

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但我不知那晚哪来的勇气就很想第一个上去做自我介绍。(因为等待的过程远比介绍本身痛苦)

之后被要求做自我介绍便是各种社团组织的招新面试,“大家好,我是来自xxx学院xxx专业的xxx,很高兴认识大家!”成了我的万能开场白。

后来面试多了,也算是练成了个好本领--不用打草稿也能做出稍有【印象感】的自我介绍,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自我介绍,随时随地开始自己的freestyle......

之后的现在,每每需要做到自我介绍,当初的那句万能开场白已变成看似温度实际冰冷的一句:“大家好,我是xxx,很高兴认识大家!”

无论如何,专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哪个专业是不可告人的,不可告人的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

你越抗拒什么,就是在强化什么。

往后闲谈,或许我还是不会主动说出自己的专业,但我也不再那么畏畏缩缩,坦然自信点朋友。


文/夹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敢对别人说我是一名英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