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P算法和正则表达式匹配算法

之所以把这两个算法何在一起说,是因为二者有相似之处,一个用了DFA的思想,一个用了NFA的思想。

KMP算法

KMP算法的思想是,当匹配失败时,可以利用已经知晓的一部分文本内容,避免从头开始重新匹配。这个匹配的过程可以使用有限状态自动机(DFA)。下面利用下图来说明这个问题:

DFA corresponding to the string A B A B A C

具体的来说,就是当匹配失败的时候,回退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如字符串AA进行匹配,从状态0开始匹配,第一个能够匹配,进入到状态1,然后第二个A进行匹配,失败,需要回退,这时候,回退到是1,而不是0。下一个匹配的是B。如果以前接触过状态机的话,这个过程还是很好理解的。

但KMP算法的难点不是如何模拟DFA的运行,而是如何构造出这个DFA。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理解,我个人的理解是基于递推的。构造DFA关键在于,如果失败,应该回退到哪里?因为成功的情况比较好理解,成功就前进一步。初态比较好理解,如果字符相等,状态为1,如果字符不相等,下一次的状态肯定还是0。第二个状态也比较好理解,状态为2,如果失败,它回退到第一个字符,如果和第一个字符,就是状态1,如果不是,还是0;比较让人困扰的是第三个状态,如果成功,进入到状态3,如果失败,那么最好的状态是和比较第二个字符,也就是说,在失败的情况下,第一个字符不可能是成功时匹配的第一个字符,至少是右移一位的字符。以上面的为例,如果字符5匹配失败,那么就相当于需要匹配BABA后面跟一个字符,可以看出,这个是状态3,也就是说相当于字符BABA在这个DFA上运行的结果。

感觉还是没有说清楚,先把代码贴上来吧: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R 256

vector> getDfa(string &substr){
    vector > dfa(R,vector(substr.size(),0));
    //初始化第一列
    dfa[substr[0]][0] = 1;
    int x = 0;
    for(int j=1;j > dfa = getDfa(substr);
    int j = 0,i=0;
    for(i=0;i

正则表达式匹配算法

正则表达式的匹配算法是基于NFA的,它的运行模式是这样的,有两种装换状态,黑色的和红色的,如下图。黑色的表示需要字符才能装换,如2状态,就需要接受一个字符A才能装到3,;红色状态代表可以自动进行装换。如3状态,可以自动转化到状态2和状态4。NFA运行的过程为,每一个状态都需要自动装换,直到不能进行自动装换。然后和进行黑色的装换,注意,每个可达的状态都需要进行处理。如从0状态开始,可以通过红色转换到达的状态为1,2,3,4,6,加上0,一共是6个状态。如果要匹配的第一个字符是A,2状态可以转化为3,然后3进行自动转换,到达2,和4,6状态接受A到达状态7,不能进行自动转化。所以第二次等待的状态为2,3,4,7。

NFA corresponding to the pattern ( ( A * B | A C ) D )

如何记录这个NFA,黑色的部分可以使用正则表达式本身来保存,而红色的部分可以使用有向图来表示。那么如何构造这个NFA,在《算法(第四版)》中给出了下面的图:

NFA construction rules

有了这个图,大致可以得到代码,这里有一个技巧,就是使用栈进行括号的匹配。遇到左括号就压栈,遇到有括号就检查栈中有没有左括号,如果没有匹配就失败了。如果匹配到最后,栈中还有左括号,也失败了。这里NFA的构造也用了上面这个技巧,只不过多加了一个字符。

模拟NFA的运行也是比较容易的,就是先进行自动转化,初始化。然后对于每一个字符,先进行黑色转换,然后进行红色装换,重复上面过程,直到最后一个字符,如果在最后的状态中有结束状态,则认为匹配成功,否则匹配失败。具体的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nfa(vector > &graph, string &txt){
    stack ops;
    int n = txt.size();
    for(int i=0;i > &graph, vector &vertex){
    int n = graph.size();
    vector marked(n+1,false);
    queue q;
    for(int i=0;i 0){
        int v = q.front();
        q.pop();
        for(int i=0;i > graph;
    for(int i=0;i<=pattern.size();i++){
        graph.push_back(vector());
    }
    nfa(graph,pattern);

    /* print nfa */
    // for(int i=0;i vertex;
    vertex.push_back(0); 
    bfs(graph,vertex);
   
    for(int i=0;i v;
        for(int j=0;j>s){
        ret = match(s,"((A*B|AC)D)");
        if(ret == true){
            cout<

这部分在《算法(第四版)》中有一个bug,就是不支持正则表达式的元字符,但是在代码中没有做相应的处理。去了书的官方网站,找到了代码的github地址,发现github上已经修复了代码。这里的正则表达式还有一点要注意,需要在正则表达式的两边加一个括号,但这个比较好处理。上面的也可以处理,但是有一点麻烦。作为示例,就不做处理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KMP算法和正则表达式匹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