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假诏,扶苏为何最终选择自杀?

似乎那些文成武功的皇帝,都有一个仁弱的儿子,像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像刘邦的儿子刘盈,像刘彻的儿子刘据还有后来的刘弗陵,像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像朱元璋的儿子朱标还有后来的孙子朱允炆。对待这些不成器的儿子,皇帝们的态度也各不相同。秦始皇是不耐烦,你说他软弱吧,他怼你一个顶俩,你说他勇敢吧,又总是妇人之仁,真他娘的头疼;刘邦是一百个看不上他那儿子,真想换了,其实他是爱屋及乌,也可以说憎恶和尚恨及袈裟,不说了,你懂的;李世民是一百个不放心他那儿子,就怕hold不住场子,d不发着,结果他那儿子果然不负众望,他的一切都是一个传说;朱元璋也不放心自己的儿子,所以放在身边悉心调教,谁知道儿子早早就死了,其实再正常不过了,你想啊,在古代,人生七十古代稀,朱元璋活了七十一岁,有几个人能活到他那岁数,而朱标活了三十七岁死了,这在古代真是不错了。所以无奈之下选了个孙子,又是个懦弱的主,朱元璋为了这孙子平稳掌权,决心把天下能人全杀光了,要不是因为自己还得当杀手,指不定连自个都杀了。哈哈,开个些小的玩笑。他总不能连自己骨肉都杀吧,所以朱棣后来就起兵造反了,这时候孙子身边净剩了些讲经的,结果朱棣就起兵成功了。

图片发自App

所以,好像父强子弱成了遗传定律,似乎都可以展开科学研究了。哎,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在生活中见过几个汉武帝,估计五百年出不了一个!人家唐太宗敢拿着箭射自己兄弟,你敢吗?人家朱元璋一口气杀几万人,小小意稀的啦,哎呀,毛毛雨的啦!所以,牛人永远都是传说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因为爹太牛逼了,所以儿子们一比黯然失色,总觉得不正常。

大抵上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特点,坚信自己的正确是一个定律,而且这个定律的逆定律也是正确的,就是大多数人都是愚蠢的,因为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些。因为上述的命题根本就不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上述的逆命题也不一定是一个正确的命题。所以这些大人物经常被现实打脸,有时候还啪啪打脸。秦始皇就是这样,是的,他中奖了!扶苏出于对事实的认知和对父亲的关爱,总是要劝诫父亲。但秦始皇受不了了,哪有这么堂而皇之揭父亲短的。他最不愿承认的就是自己犯的错误,他希望自己错了别人也不能提。于是始皇一怒之下就把扶苏派去监军了,正好长城军团也需要一个亲近的人看着。

图片发自App

当一个儿子接到父亲让他死的圣旨的时候,用这么正式、这么严肃的方式,他的内心可能充满了悲愤,因为我没有错,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要这么绝情,一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竟然让自己去死,自己活着难道不是一种屈辱。蒙恬说这里面可能有问题,但是一想过往的种种,扶苏可能觉得这离父亲的意思也差得不远了,就算有问题。秦始皇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是很失败的,因为他对儿子不动声色的重用,却让儿子错认为是贬谪,更重要的是,他让儿子觉得父亲对他很淡!《史记》上说扶苏接到诏书后哭泣,我觉得这种心理揣摩是不对的,或者说这个“泣”字应该是感慨落泪,而不是伤心哭泣。扶苏那一刻对父亲一定有一丝的失望和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他可能那个时候有点痛恨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而不是像过往一样感到荣耀。扶苏不是一个凡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是像胡亥一样充满低级趣味,所以他会冒着忤逆的罪名来向父亲进谏,一片赤子之心,换来一个赐死,心里凉到底了,真的假的又有什么意思,自己的父亲都不喜欢自己,看来这个世界真是不该来。我觉得司马迁没有体会到扶苏真正的心境,一个临死之人真实的想法。蒙恬也看不懂扶苏,他根本就不了解扶苏的处境,所以也说不出打动扶苏的话。现在始皇生死不明,朝中情况复杂,稍有不慎,天下可就大乱了,不要说想保住你家的基叶,你看你们嬴家子孙的命保不保得住,你们用严刑苛法奴役天下,想动你家江山的大有人在。现在正是显你能耐的时候,为天下苍生办点实事,你到想一死了之,你爱死不死,懒得劝你。这样兴许他还会回心转意。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假诏,扶苏为何最终选择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