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文章目录

  • 引言
    • 什么是知识
  •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 以教为学
      • 刻意练习
    •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 记录
      • 定期回顾
      • 付费购买
  •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 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 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
    •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 复利效应
    • 概率论
    • 黄金思维圈
    • 进化论
    • 系统思考
    • 二八法则
    • 安全空间

引言

什么是知识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我称为“临界知识”。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我们都对“知识改变命运”耳熟能详,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提升认知深度,不是仅仅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就可以,相反,你要多元跨界。想要做到极致,不是说只学某个专业的知识就够了,也不是简单地这也学学,那也学学,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限制的。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记忆宫殿法,可能是目前人类发明的最为强大的记忆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能。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其实有习惯性防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那就会陷入无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

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我的观点/行为是用来改进、提升的,我是好的)。

总结一下: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快是结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对以慢为快的第二个认识: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其实还是二八原理。我们要以慢为快,其实是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如果把我们的时间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页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赶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总结一下: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是我们认为的真实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假设,而我们的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我们成长的过程,便是让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的过程。

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反思的时候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联结。其实就是多问问自己: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吗?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比较重要的大事发生后,当然应该反思,但是,决定你在关键时刻表现的,却是一个个小事的积累——临场的发挥、沟通的技巧、心态的调整。因此,想要在关键时刻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就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细节的反思来改进提升自己。

反思日志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记录事情的结果。只有把思考过程,甚至身体反应和当时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记录,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启发和触动。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以教为学

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日本知名作家、前麦肯锡顾问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方法:你处于职员位置的时候,就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我的职级比现在高两级,我会怎么做?”

我们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因为不由自主地成为“老师”的角色,所以也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了应该“正确”的位置上。为了让我们讲的道理看起来更合理,我们便会找很多案例来支持自己。但是要注意,所有的观点都能找到支持它的案例,我们更要关注反对的声音。

以教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刻意练习

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有三个部分:

  •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划小圈”这个概念是从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这本书中借鉴过来的,意思是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
  •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我们把掌握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够和其他相关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能力单元,整体使用。
  •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我们对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组合成知识能力单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记录

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这将改变我们的很多认识。记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挖掘看得见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认知失调”。当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不一致时,我们往往会扭曲我们的想法,使之符合我们的认知,从而减少“失调”所带来的不舒服。

如实记录过程的第一个价值是有丰富的材料拿来吸取教训,加速成长。如实记录还有第二个价值,那就是: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记录帮助学习的第二个方面是:记录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挖掘看得见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过程。所谓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一般而言会记下面几个问题:

  1. 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2. 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3. 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4. 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定期回顾

回顾是让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增倍的过程。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这种回头重新面对过去的做法,让我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自己,也更好地理解现在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够给未来的自己以启发。

在每周或每月回顾时,我会结合周计划目标或月计划目标来审视关键目标的实现情况。我会问自己:

  1. 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2. 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3. 为什么?
    •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的假设是什么?)
    • 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
    • “跨领域经验”的类比与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相类似,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
  4. 总结经验。
    • 有效的假设,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来一定要记得避免不考虑条件地乱用这次有效的经验。
    •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未来要坚决避免的?
    •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

此外,在月度回顾中,我还会做一个工作:将本月的新启发、新方法、新认识、新问题集中汇总起来。

而年度回顾,能够帮助我们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下,更容易看清错误的根源,从而更好地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五年以上回顾:时间线(time line)回顾法。这个方法分为三步:

  1. 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 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2. 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 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

付费购买

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之“买书”,买书不是为了看完书,而是为了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我买回来也不着急第一时间把它看完,而是只花几分钟时间阅读目录、前言和结论,目的是了解作者这本书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思路是什么,我关心的话题他是怎么解决的。这样,我不用读完这本书就知道以后遇到何种问题可以向它咨询。

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之“买时间”,想办法增加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例,如果能够花钱买时间让自己学习的话,也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我对学习临界知识能够实现“少即是多”效果的判断,建立在两个重要假设的基础之上。第一个假设:很多时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第二个假设: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如果你坚持这样训练,也能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我个人的经验是:

  1.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 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找不到天赋,兴趣凑。你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我期望读者也能花时间去寻找自己的天赋所在,投入其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让自己充满骄傲和成就感的事情非常重要。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这样,我们就能积累不同场景下临界知识的应用,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这个临界知识。在未来新的类似场景下,我们就更容易第一时间联系到这个临界知识,产生预见性认知。

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类似《精英日课》这样的外部资源支持我们学习临界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刻意练习必须关注两点:

  1. 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
  2. 大量地持续练习。

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掌握临界知识,对提升我们的预见性认知、提升我们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更重要。有的人更加冒险,有的人更加保守。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差别更多来自我们对未来的相信程度。

我们在考虑得失时,很容易陷入细节的问题或表象的问题里。所谓结构性反应,是指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单因果思考,是对问题本身做出反应;而系统化思考,是将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人们对问题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释。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我们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在我们的能力圈中进行。可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复利效应

我认为,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用复利的思路思考生活。所以拓展人脉的关键,首先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对他人有帮助;其次,才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什么时候你才应该把钱投资到理财产品上呢?当你的收入扣除生活成本和自我成长之外,还有闲置资金的时候。

概率论

生活是概率分布。那怎样提高主观概率的准确性呢?答案是,信息质量。我们掌握的事实与细节越多,主观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概率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也因此成为临界知识的重要基础。概率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

黄金思维圈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生活的各个角落都需要黄金思维圈。黄金思维圈最大的价值: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进化论

想要在变化的世界里生存得更好,你得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快速响应。

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快地发现变化,甚至预见变化呢?我的一个思考是:你在哪儿比你干什么更重要。换句话说:位置比努力重要。

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有两套理论:一套是“声称的理论”,一套是“实行的理论”。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正确的方法论(精益创业)和模仿同级别最优秀人的做法,能够让你在没有冒险基因的情况下,更好地把知道变为行动。

系统思考

最有效的解决方案里,行动的原因和结果在时空上并非紧密联系。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理解事物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二八法则

人脉对我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如果要让你的人脉网络关系形成更大的信息优势,你就要在你的朋友圈中尽可能多地增加“非重复关系人”。换句话说,你需要增加与你现有朋友圈关系背景不同的新朋友。不要把所谓的渠道当作最重要的信息;而是要学会利用这个渠道,提升整个网络的信息质量和新信息敏感度。

有两个方法能够帮助你和对方更快地建立信任。

  • 方法一:自我暴露,是指和别人分享你的一些小秘密,或者去分享一些不会在公开场合谈论的话题。
  • 方法二:做一个给予者,要想同别人分享能力,首先我们必须愿意分享自己的能力(大多数人思维过于狭窄,太看重金钱、社会关系、技术、信息等显性资源,却忽略了感恩、认可和声誉等隐性利益。)。

《给予者》提到作为一个给予者,在和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有三个黄金问题必须要问。

  • 我怎样才能帮到你?主动地去询问别人,我怎么做可以帮助你,这就是一个给予者的心态与行动。
  • 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我们主动向别人寻求建议和帮助,既认可了别人的价值,也为自己带来创造新机会的可能。
  • 觉得这件事情还应当再去咨询谁?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获取新的人脉线索。有朋友帮你介绍朋友,沟通起来信任成本更低。

我们人脉圈中那20%的关键人脉是谁?我的答案是:和我们拥有差异资源的人脉。

安全空间

什么是安全空间?简单说,就是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或在极端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所做的准备。为了避免此前的努力付之一炬,我们应该构建安全空间,保证复利效应持续起作用。为了构建安全空间,我们可以从三个思路出发:

  1. 设计冗余备份,保证系统正常运作。
  2. 提高决策质量,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3. 提升系统的反脆弱性,增强系统对极端事件的应对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好好学习,知识管理,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