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是喧哗,深水是沉默》(解读论语第229天)
日经第557篇(宪问第十四)
经典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孔子在前面半句辩证的是关于是否做到知行合一,说到做到了,还是光说却没做到。
后面半句是辩证:神通不敌智慧,智慧不敌因果,因果不敌轮回。也就是说,有谋有勇还是有勇无谋。
有见地者,必有行履。有行履者,不必有见地。古人云:只贵见地,不问行履也。倘无行履,决非正见。
每一条真理,几乎都来自生活的切身体会,只有碰到过了,才会共振恍然大悟。
所以,很多高手通过他人讲出的话,就知道对方的境界在哪里。真有那个境界,必定也会做出那样的行为。反过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也就能看出对方是什么样的境界。能说不能行,不是真见地,不是正见。
比如,我们常在武侠里说的点穴手法,或者中医的针灸点穴。其实吧,只是通过感觉气在身体里的流动起伏情况,然后下针或者下手点按。
那看到的人,并没有实战,只是看到个表象的部位,还以为那就是重要的解决点,于是美其名曰给这些地方起个名字:称之为叫穴位,于是就发明了在人体上画出各种点点点。
我们说气这个东西,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是人感知世界的一种频率,是一种信息,也可以说是能量。
那物质通过某种频率,将信息和能量传递给人的感知器官,并在大脑中形成某种记忆和符号,我们俗称象。
所以,可以说,人是通过这个 “气”去认知和了解万千世界的。
比如,一个人,他精神焕发、容光熠熠,那展现出的形象和声音也就是光波和声波,给人感觉就会有一股强大的气场和魅力,普通话叫中气足。
那大脑把接受过来的这个“象”,经过过滤和处理,定义或者取个名字,这就是“名”。
有句话叫:天上成象,地上成形。《黄帝内经》中讲,阳为天,为无形之气。阴为地,为有形之浊阴,是气化生的有形之物。
所以,“气、象、名”是人类认知宇宙和万物的开始,是唯心论意识和精神的起源。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万物生的过程中储存阳气,保留能量;死后归为尘土,将能量回归大地。
植物死后变成煤炭,海底的微生物死后变成石油,我们继续利用这些能量,发展工业、科技。
我们人体的感觉器官分为外感觉器官和内感受器官和本体感受器官。
外感觉器官是人体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的一类器官,主要是指:眼、耳、鼻、舌、皮肤等,从而形成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内感受器官分布在内脏和血管处,当这些器官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如压力、温度等刺激就会有感觉。
本体感受器官则分布在肌肉、关节等处,用来接受机体的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等等。
那我们普通人主要是靠外部感觉器官来感知万物,只有当人关闭一切外感觉器官时,也就是说在入静或者修禅的状态下时,才能进入内部感官,感知人体自身的五脏的相关信息。
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内部感知的信息则不同。
可以说人体的五气是与自然界的五气想通和对应的,比如,痛风的人或者关节炎患者,他们在湿冷的天气,就有疼痛感;比如动过手术的人,遇到下雨天,刀疤会不舒服;比如,动物能够感知季节变更、地震等自然现象的预兆等等。
这些都是人体的气对大自然的气的感知,而现代人在这方面似乎越来越退化了。
科学证明,宇宙的波动频率是7.5赫兹,刚好是介于α波和δ波之间的频率。而胎儿和婴儿的脑波频率也是7.5赫兹,所以,胎儿和婴儿在这两个时期就和宇宙的波动同频并产生共鸣。
《易经》里说,天地人是相通的,所以,老师说要经常回归大自然,打开自己的感知力,多与大自然接触,像婴儿学习,和孩子一样活泼泼。
所以,孔子这里是要提醒我们,看人不能片面,要多维度多思考,同时对自己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要认为自己能讲就认为自己什么都会,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浅水是喧哗,深水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