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写作课》关于写作

书中讲了小说创作与教学的各种问题,从灵感的获取到写作者的自我训练,从创意写作的溯源到课堂实例,内容丰富,句句都是精华,值得每一个写作者学习和借鉴,尤其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家奥利斯特·海明威说:

我努力的试着去写,但是我发现最困难的不是真切的了解自己的感受,更不是知道你应当感觉到什么,或学着如何去感受,而是写下实际发生的行为,写下使情绪得以产生的实际的经验。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会表达,而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文字,刻画人物的喜怒哀乐,描绘真实的百态生活。

一部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一定是它的文字描述,引起了读者心中的共鸣,与读者有了思想上的碰撞。

好的语言文字没有声音,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影响读者。

所以一个写作者必须要有很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从感官中开始,在语言中形成。

每一个初涉写作的人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训练提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着仔仔细细的看,练习,保持无穷的耐心,“纯粹地陈述”你发现的;观察他,描述他,不只要传达它的意义,同时也要传递其情感的精髓,接近那个让你打一开始便沉浸其中的东西。

斯泰格那认为,纯粹只描写眼前所见的事物,是最好的练习方式。

当代作家陈忠实说过: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其实说白了,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一个好故事需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一部好作品离不开摄人心魄的好句子。

广泛阅读,充实头脑

两年前,在一所培训学校听过一堂讲给中学生的写作课,当讲到如何写好一篇作文时,年轻的女老师说:写好作文就一个秘诀,就看你会不会抄。

她鼓励家长要让孩子多背一些优秀作文,然后通过改写仿写,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样教孩子写作文的老师不止一个,有很多家长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写作就是背范文,就是积累好词好句。

多背多积累没有错,但只背范文的做法并不利于孩子的写作。

我们知道,发现的乐趣是阅读中最大的乐趣,发现是给大脑播下创意火种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正如作家王蒙所说,当一个人开始阅读,他才开始看到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书作为参照,人对世界的感知实际上非常模糊。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不一样,一味地模仿他人,并不能写出好文章。

我们常说有输入,才会有输出,这里的输入不是背范文,而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事物有一定的洞察力,对生活有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从而写出有思想深度,能引发读者共鸣的文字。

书中作者用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是哪种风格的写作,不管曾经的作品有出色,写作者都不能停止阅读,且要涉猎广泛。

海明威说过,你可以从任何不如你的人手里偷师。

书中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

才华是教不出来的,但是可以被唤醒,通过阅读通过跟其他人才的接触,通过在一个尊重和鼓励展现天赋的环境中展示。

就像每个独一无二的人一样,作家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除了真正去了解自己正在写的东西,写作没有其他捷径。

全身心投入,立志于成长

新媒体时代,只要想写作,就会看到各类与写作有关的广告,它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你能想到的,别人都做到了。

而且有很多人做的风生水起。

我喜欢写作,且坚持了好几年,但一直都没有什么成绩。

《斯坦福大学写作课》里作者的一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写作作为一种职业,并不会开放给业余人士,浅尝辄止的人、缺乏感受力的人、懒惰者,或者是满足于模仿的人,它是为有创造力的人准备的,而创造力则同时意味着天赋和努力。

这里的天赋是指显而易见的洞察力,对世界清醒的警觉以及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不仅如此,写作者还要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对整个社会有一定的了解。

因为写作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理智和情感的双重交流,这就需要写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且一定要明白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要是没有他人的帮助,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所以有了各种各样的写作课和教你如何写作的人,受到鼓舞的写作者,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写作。

遗憾的是,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很多,但在写作这条路上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写作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其中的得失只有正在经历的人才能知道。但无论怎样,选择了就不要轻易放弃。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

每个人天生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都有未曾开发或被掩盖的天赋,他们就像孢子一样,只要有水,就能生长。

一个立志于成长的写作者,作品一定会越来越好。

作家路遥曾说过:

我觉得写作首先是自己心理的一种需要。如果不是自己内心里有一种强烈的要求的话,最好不要写。

相信每一个走上写作之路的人,都是因为心中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唯有这样,写作之路才能走得久远。

好的作品不是一下子写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头脑,全身心投入其中,并立志于成长,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斯坦福大学写作课》关于写作)